不久前,我们参加了一场学术会议,会上有人发言,其核心论点似乎是:一位社会学家——姑且称之为X博士——在该学科的多个方向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证明论点,发言人接下来详尽地介绍了X博士写的诸多论文和专著,并作了长篇引用。发言人无疑对其了解很深,也很有激情,但我们却听得云里雾里:“X博士的成果很重要”这个论点已经很清楚了,那么发言人为什么要在演讲的开头说这些呢?有人会反驳吗?在社会学领域里,有人之前驳斥过X博士的作品,或者贬抑过其价值吗?发言人对X博士的解读是发前人之未发吗?由于发言人完全没有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只好一个劲儿地纳闷:他为何要一个劲儿地大谈X博士呢? 在本书导言第18页的图1中,虚构的听众们也是类似的反应。 直到发言结束,进入提问环节,我们才明白过来一点。一名听众提问后,发言人在回答中提到有好几个人曾经强烈质疑过X博士的观点,而且这让很多社会学家认为X博士的作品有重大缺陷。
这件事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写文章,头一条就是要有意义;而要写出有意义的文章,作者不仅需要阐明论题,更需要点明文章在回应哪一场更广泛的对话。这位发言人在演讲的开头没有提到其他人对X博士的著作的评论,所以听众也不知道他为何要说这一番话。听众中还有其他社会学家,他们更了解X博士的著作所引发的争论,因此或许会明白发言人的用意。但是,既然发言人的论断是一场更大的辩论的一部分,那么,如果他一开始就简要介绍了这场辩论,提醒听众“他们说”的内容,其他社会学家听众大概也会听得更明白吧!
这件事的另一个教训是关于内容 次序 的:要想保持对读者的吸引力,作者需要及时解释自己在回应什么,要么在作出自己的回应之前,要么在论述刚开始的时候。将这种解释过分延后——在短文或博文中以一段到两段为限,长文中是三段到四段,书籍中是十页以上——会打乱读者理解内容的自然次序,也会打乱作者思考和铺陈观点的次序。毕竟,这位发言人不太可能是先为X博士写了一篇辩护文,之后才偶然看到对X博士的批评的吧!像他这样一个对自己所在学科了如指掌的人,肯定是先看到了批评意见,然后才起而回应——当然,在他看来是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因此,在口头上或书面上构建一个论点时,我们建议你牢记自己是在参与一场对话,因而就像本章题目所说的,要“引述为先”,然后再将自己的想法作为回应提出来。具体来说,我们建议你尽早给出“他们说”的归纳,并在关键处继续提醒读者。虽然并非所有文章都遵循这一条,但我们认为,对所有写作者来说,在扬弃这一条之前先将其掌握是很重要的。
这并不是说,你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前,先要详细地列出每一个写过与该主题相关内容的人。如果这位发言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总结针对X博士的批评意见上,而完全不谈自己的观点,那么听众的反应大概还是:他为什么要讲这个?所以,我们建议,要尽快把自己的观点和其所回应的意见 一起 提出来,将两者视为一个整体。一般来说,最好在开篇先简要总结要回应的意见,之后再详细展开,目的是让读者快速把握写作动机,而不是将它们湮没在细枝末节里。
先总结其他人的观点似乎与另一条通常的建议矛盾,即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同样认为,提出你的中心论点不应该太晚。但是,我们也相信,你需要将论证呈现为更广泛的对话的一部分,应当说明你或支持、或反对、或修正、或深化、或检验的其他人的观点。尽早总结他人观点还有一个好处:你借用它们来表达和清晰展示你所要讨论的问题。
比方说,在著名短文《政治与英语》中,乔治·奥威尔开篇就提到了其他人说过的话。
但凡对这个问题有一点关心的人,大多数都会承认,现在的英语状况不妙,但通常又认为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文明在腐化,因此就有人说,我们的语言也在崩溃,这根本无可避免……
[但是]这个过程是可以逆转的。当代英语……到处都是不良习气……只要愿意付出必要的辛劳,这是可以避免的。
——乔治·奥威尔《政治与英语》
奥威尔的基本观点是:“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对当代英语的糟糕状况无能为力。但我要说,我们可以有所作为。”
当然,好的开篇方式还有很多。除了引述他人观点,你还可以引用一个金句、透露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或统计数据,或者像本章一样,来一则切题的逸闻趣事。但是,不管你选择哪一种,都要确保它能够说明你的观点,或者单刀直入地引出你的观点。
比方说,本章第一段讲的是会议逸事,紧接着,在第二段就开始谈发言人表现出的写作谬误。下面是一篇《纽约时报书评》时评的开篇,作者是克里斯蒂娜·内林,她在叙述了一件表明她厌恶某物的逸事后,同样迅速转入自己的观点——爱书人总是自视过高。
“我可爱读书了!”“黄纽扣”大声宣布。“你呢?”我看向黄纽扣的主人。他是个魁梧的小伙子,正在本市的图书节展会上闲逛。“我打赌,你也爱读书。”他自问自答,好像我们是两名惺惺相惜的天才。“我不爱读书,”我回答道,“一点也不喜欢。”我本来想朝他大吼一声,然后把巴诺书店的袋子扔在他脚边。但我没有。我小声道了歉,然后钻进了人群里。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新的虔诚:爱书人的自我祝圣。
——克里斯蒂娜·内林《书籍让我乏味》
内林讲的故事其实也是一种“他们说”——爱书人在不停地诉说自己的伟大。
引述他人的观点有许多模板可供参照。下面就是几个我们希望推荐给前面那位发言人的标准模板:
◇ 最近,许多 社会学家 认为 X的著作存在若干重大缺陷。
A number of sociologists have recently suggested that X’s work has several fundamental problems.
◇ 现在人们经常忽视_____。
It has become common today to dismiss_____.
◇ 在他们最近的研究中,Y和Z尖锐批评了_____,理由是_____。
In their recent work, Y and Z have offered harsh critiques of_____for_____.
下面几个模板能帮助你引入“标准观点”,也就是得到普遍认可、基本成为关于某话题的常识的观点。
◇ 美国人一贯认为人定胜天。
Americans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individual effort can triumph over circumstances.
◇ 传统观点认为_____。
Conventional wisdom has it that_____.
◇ 常识告诉我们_____。
Common sense seems to dictate that_____.
◇ 关于X主题的标准看法是_____。
The standard way of thinking about topic X has it that_____.
◇ 常言道,_____。
It is often said that_____.
◇ 在我的一生中,我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_____。
In my whole life, I have heard it said that_____.
◇ 你大概会认为_____。
You would think that_____.
◇ 许多人认定_____。
Many people assume that_____.
这些模板很常用,因为它们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写作者用得较多的技法之一:质疑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把它们放在检查台上,分析它们说服力的强弱之处。
另一种引入你要回应的观点的方法是,把它们作为你的观点来呈现。换言之,你所回应的“他们说”不必真的是别人所持的观点,可以是你曾经所持的观点,或者你现在摇摆不定的观点。
◇ 我一直以为博物馆很无聊。
I’ve always believed that museums are boring.
◇ 我小的时候认为_____。
When I was a child, I used to think that_____.
◇ 虽然我现在应该有了更多了解,但我还是不禁会认为_____。
Although I should know better by now, I cannot help thinking that_____.
◇ 我既认为_____,又相信_____。
At the same time that I believe_____,I also believe_____.
另一种相对复杂的技法是,归纳“他们说”中没有直接说明而是隐含的或者推论出来的观点。
◇ 虽然没有一个老师直接说出来过,但他们经常给我一种印象:教育会为我们打开大门。
Although none of them have ever said so directly, my teachers have often given me the impression that education will open doors.
◇ 从X对_____的看法中可以得出一个推论:_____。
One implication of X’s treatment of_____is that_____.
◇ 虽然X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她显然假定_____。
Although X does not say so directly, she apparently assumes that_____.
◇ 虽然他们很少承认,但_____经常将_____视为理所当然。
While they rarely admit as much,_____often take for granted that_____.
这些模板帮助你进行分析性的思考:超越他人明确说出的观点,挖掘他们没有说出来的想法,以及他们的观点中所隐藏的含义。
有时你会用一场争论开篇,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观点。这种开篇方式表明,你认识到要讨论的主题存在争议。一个人如果采用了这种技法,他显然对主题有一定了解,因此可能值得信赖。此外,用争议观点开篇有助于对主题做调查研究,然后再亮出自己的观点。于是,写作就成了认识自身立场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根基不扎实时的匆忙立论。
下面是一种通过引入争论开场的基本模板。
◇ 在讨论_____的问题中,一个争议点是_____。一方面,_____认为_____。另一方面,_____争论说_____。甚至还有人坚称_____。我自己的观点是_____。
In discussions of_____,one controversial issue has been_____.On the one hand,_____argues_____.On the other hand,_____contends_____.Others even maintain_____.My own view is_____.
在一篇关于人类大脑运作机制的文章里,认知科学家马克·阿隆夫用到了这种模板。
几个世纪以来,关于大脑/心智运作机制的各种理论主要表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是唯理主义,认为人类的心智在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已经或多或少成形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预置”了。另一个是经验主义,认为新生儿的心智基本是未定型的,是一块白板。
——马克·阿隆夫《此为华盛顿下榻处》
迈克拉·卡林顿是一名学生,她在一篇文章的开头用上述模板来述说围绕网络缩略语(比如把laughing out loud缩略为LOL)的争论,并摆明了自己在这场争论中的立场:
有些人认为,这类缩略语有害于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人主张,发短信实际上对写作有正面影响。事实上,发短信似乎对学生写作并无显著影响。
——迈克拉·卡林顿《短信对写作有影响吗?》
另一种通过引入争论开篇的方式是,提出一个许多人认同的论点,来突出他们最终产生分歧的观点。
◇ 关于_____这个主题,我们大多数人当然认为_____。但是,这一共识之外是_____这个问题。有些人坚信_____,其他人则认为_____。
When it comes to the topic of_____,most of us will readily agree that_____.Where this agreement usually ends, however, is on the question of_____.Whereas some are convinced that_____,others maintain that_____.
政论家托马斯·弗兰克就采用了这种技法的一种变体。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大选年,几乎所有人会悲哀地认识到,美国是一个撕裂的国度。然而,将我们撕裂的那种属性——虽然据说是最基础的本性——仍然存在着某些争议。
——托马斯·弗兰克《美国气质》
你应当在整个行文过程中牢记“他们说”,这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开篇简述你所要回应的观点,之后也决不能把它们抛在一边,而应持续关注它们。除非你不断提醒读者你要回应的观点是什么,否则他们可跟不上你的思路,更别提看懂复杂的论述了。
换句话说,哪怕是在阐述自己的主张,你也应当不断回顾作为缘起的“他们说”。文章越长、越复杂,读者就越可能忘记文章的出发点——不管你在开头写得多么清晰。在全文的各个关键点,我们都建议你加入所谓的“回顾句”。下面是一个例子:
◇ 总而言之,正如我前面所说,_____的支持者不能同时保留两方面主张。他们宣称_____,但他们的另一个主张_____是与其相矛盾的。
In conclusion, then, as I suggested earlier, defenders of_____can’t have it both ways.Their assertion that_____is contradicted by their claim that_____.
每次有机会时,本书就会加入回顾句,目的是提醒读者我们质疑的一种写作观:好的写作就是就某一给定主题作出真实或者精彩或者合乎逻辑的陈述,而不必顾及其他人的看法。
回顾句是起提醒作用的,免得读者忘记你要回应的观点,保证你的文章具有持续的目的感和紧要感。简言之,确保你的论证是真正在回应其他人的观点,而不只是对某个主题发表一通看法。两者的差别是很大的。为了充分回应他人,参与讨论,你首先需要引述他人的观点,并让其持续处于读者的视野之内。
1.下面列出了一些人们争论的话题。请你运用本章中的任意一种模板,为每个话题写出一个带有“他们说”要素的论证。你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找一个同伴合作。
范例:
无人驾驶汽车: 很多人认为,无人驾驶汽车会减少不可避免的人为过失造成的事故,从而提高路面交通的安全性。
a.公立大学免收学费
b.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
c.本科阶段学习人文知识的价值
d.公费清洁针具交换项目
e.小学布置家庭作业
写完后大声朗读一遍你写的“他们说”论证,然后与同伴或组员写的内容作比较。哪些模板技法比其他技法更难用?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2.阅读肯尼斯·戈德史密斯2016年发表于《洛杉矶时报》的社论《去吧:去网上浪费时间吧》中的一段话。
“互联网有害论”似乎有一个预设:互联网是一个整体,铁板一块。事实上,互联网是愚蠢与崇高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混合体,一个破碎的、矛盾的、碎片化的媒介。诋毁互联网的人似乎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正因如此,他们的许多批评经不起推敲。
按照互联网专家的说法,你会以为我们会花上三个小时目不转睛地盯着“标题党”文章,也就是标题耸人听闻的文章,就像我们当初在星期六上午一坐下来就连看三个钟头动画片一样。但是,大多数人并不会只在网上做一件事。相反,我们会做很多事,有些事无聊、无益,有些严肃、重要。我们在电脑前花费的时间是混杂的,它反映了我们的种种欲望;相反,坐在电视机前的时候,我们是被灌输自己未必喜欢的节目。电视给我们的选择很少。我们许多人确实感觉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就像父母常常骂我们的那样——“烂”在电视机前。
我不断读到,而且是在电脑屏幕上读到,我们在“屏幕时代”失去了专注力,注意力变得涣散。但是,当我环视四周,看到人们聚精会神地盯着自己的电子设备时,我发现专注、专心和投入根本就不缺乏。
a.在本段的哪一部分,戈德史密斯引入了他人对于人们使用互联网和电子设备时长的言论?你发现了哪些戈德史密斯用来引入“他们说”论证的不同方法?
b.运用下面这个引入当前争论的模板(第010页),总结戈德史密斯的论证:
在讨论 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 的问题中,一个争议点是_____。一方面,_____认为_____;另一方面,_____争论说_____。甚至还有人坚称_____。我自己的观点是_____。
3.重读你在课堂中写下的一篇文字,可以是一段话、一道简答题的回答或者一篇小论文,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你可以自己做,也可以找一名伙伴合作。
a.你在什么地方引入了他人的言论?用下划线或彩笔涂色标明涉及“他们说”的部分。如果你在文中找不到“他们说”,请运用本章的某个模板加入“他们说”。
b.你引入他人观点的部分是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你一定要在开头就加入“他们说”(如果是简答题或小论文的话,应该加在第一段或第二段)。如果你回应的观点被埋在了文章后半段,请你把它改到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