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加入对话

想一件你擅长的事:做菜、弹钢琴、投篮,哪怕开车这样简单的事也行。回想一下,你就会发现,只要掌握了这项技能,你在做的时候就不会有意识地想着各种技法了。换言之,你靠的是一系列已经学会的技法。对于还没有掌握的人来说,这些技法可能会显得很神秘、很难用。

写作也是一样。某些技法对表达复杂思想是很关键的,但写作老手只是习以为常,而不会专门意识到这些。作家之所以是作家,不仅因为他们能够表达有意义的思想,也在于他们掌握了一套基本写作技法,而这可能是他们通过广泛阅读其他作家的著作习得的。而新手作家往往不熟悉这些基本技法,不确定在写作时该怎么办。本书意在简洁实用地介绍学术写作中的基本技法。

本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这些基本技法很常用,以至于可以用 模板 的方式来呈现,方便学生用来组织甚至生发思想。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列出了大量模板,旨在帮助读者在学术界,乃至更广大的社会交流和事务中进行思考和写作。

我们没有将焦点完全放在抽象的写作原理上,而是提出了帮助你将写作的原理直接用于写作实践的模板。通过这些模板,读者能够立即体会到大学校园、职场、公共领域中所需的批判性思维。

部分模板代表着简单却重要的技法,比如总结广泛流传的观念的技法。例如:

◇ 许多美国人认定_____。

Many Americans assume that_____.

有的要复杂些。例如:

◇ 一方面,_____;另一方面,_____。

On the one hand,_____.On the other hand,_____.

◇ 作者X自相矛盾。她既认为_____,又认为_____。

Author X contradicts herself.At the same time that she argues_____,she also implies_____.

◇ 我同意_____。然而,_____。

I agree that_____.However,_____.

◇ 这并不是说_____。

This is not to say that_____.

诚然,批判性思维和写作的深度不是任何语句模板所能涵盖的,而是需要质疑假定、提出有力的观点、提供理由和证据、考虑反对意见等。然而,除非有一套清晰、有组织的语言,否则这些深层的思维习惯也无法形成。

表达观点应有的放矢

本书最重要的一个模板就是:“他们说_____;我说_____。”合上本书,如果你只能牢记一个观点的话,我们希望它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说”)固然重要,但呈现自己的观点以 回应其他人的观点 (“他们说”)同样重要。我们相信,优秀的学术写作以及负责任的公共发言,都有一个底层结构,它不仅包括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包括倾听周围人的观点,忠实地总结他们的观点,以及用自己的观点加以回应。广义来看,学术写作是论证式写作的一种。我们相信,好的论证不只是作出自己的断言,你需要加入一场对话,以其他人说过(或者可能会说)的话作为自己观点的起点或者呼应。因此,本书的一条重要建议就是,在文章中引入其他人的观点。

我们认为,优秀的学术写作都有一个基本的特点:深切关注其他人的看法。但是,教师在教授学术写作的过程中,往往片面地强调说“真话”,说“漂亮话”,自说自话,似乎无须 其他人交流就能发出好的议论。比方说,如果你学过传统的五段式议论文,你肯定已经掌握了如何提出论题,给出论据。这个建议是不错的,但它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的论证不是凭空阐发的。我们之所以要给出论证,是因为有人说了或者做了某些事(或者 没有 说、 没有 做某些事),而我们需要作出回应:“我就不明白了,你怎么那么喜欢湖人队”“我同意,这部电影棒极了”“这个论证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没有其他人,就不需要用问难、赞同或者其他方式来回应对方,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理由给出论证。

“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要想做成功的作家,不仅需要给出符合逻辑、论据充分、前后一致的陈述,而且一定要进入与持不同观点的人的对话,即“他们说”之中。写作者使用的最简单、最常见的方法就是 归纳 别人说的话,然后用它来铺垫自己想说的话。

有个学生曾问我:“但我为什么总是需要归纳他人观点来为自己的看法做铺垫呢?我为什么不能直接表达我的看法,然后就万事大吉呢?”到底是为什么?说到底,“他们”已经把话说完了——不管他们是谁——那你为什么还要 重复 一遍呢?进一步讲,如果他们的话已经出版了,那读者为什么不能直接找来自己读呢?

答案是,如果你不说明你回应的“他们说”,那么你自己的论证就很可能会无的放矢。读者会想,你说的话是因何而发,又是什么催动你把话写了下来呢?正如图1的漫画所示,如果没有“他们说”,那么读者或许会明白你说了 什么 ,但未必会知道你 为什么 要说。

图1 没有引入“他们说”效果

图1里的人说剧中的人物非常复杂,就算我们不知道他指的是哪一部电视剧,那也容易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们很难明白他为什么觉得需要说这句话。正如他想象中的一位听众问的那样:“是啊,怎么了?”“他为什么要说这个?”“然后呢?”

再来看,同样这个观点,不过是作为回应“他们说”的形式表达出来的,那会是什么效果。

图2 引入“他们说”的效果

我们希望你能认可这样的主张:同样一个观点——“剧中人物是复杂多面的!”——如果以回应对立观点(“剧中人物是性别刻板印象的体现”)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它的效果就会好得多。与图1漫画里的发言者不同,图2漫画中的发言者有一个更清晰的目标或者使命:纠正在他看来是错误的人物描述。

指明对立面

换一种方式来表述这个观点:我们认为用回应“他们说”的方式来表达“我说”会为你的陈述增加对立的要素,否则你的话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把这个关键要素看作“对立面”,将帮助你在写作时不断问自己:“谁有不同观点?”“有人会反驳吗?”图1里听众的“是啊,怎么了?”和“他为什么要说这个?”之下正隐含着这种“对立面”之问。我们之所以认为图2中的发言者表现更好,是因为他回答了这些问题,从而帮助我们看清了他的观点:剧中美籍意大利裔人物是复杂多面的,而非仅仅是刻板印象的体现。

如何做到这一点

许多有成就的作者在作品中直接采用了“他们说/我说”的技法来提出和推动他们的论证。马丁·路德·金的《伯明翰监狱来信》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这封雄辩滔滔的信几乎完全是回应八位神职人员的一份公开声明,该声明谴责了他领导的民权抗议运动。这封信写于1963年,当时金因为在伯明翰领导了一场反种族歧视的示威活动而入狱,信的内容几乎完全是按照总结和回应的结构展开的,金先是总结了批评者的观点,接着给出了回应。下面一段话就很典型:

你们谴责伯明翰示威。但是,恕我直言,你们的声明没有表现出对导致示威发生的形势的同样关注。

——马丁·路德·金《伯明翰监狱来信》

接下来,金赞同了批评者的一个观点:“确实,伯明翰发生示威是不幸的。”然而,他接下来又说:“但更不幸的是,这座城市的白人掌权者让黑人群体别无选择。”这封信通篇使用对话形式,很容易改写成戏剧对白的形式:

金的批评者:

金的回应:

金的批评者:

金的回应:

显然,如果没有人批评他,金也不会写下这封著名的信。他并不把批评者们的观点当作对他已经成形的思想的反对意见,而是当作他那些思想的激发源,是他那些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他不仅引用了批评者说过的话(“有人质问:‘为什么你没有留给新任城市当局采取行动的时间?’”),也用到了他们 可能 会说的话(“有人或许会问:‘你怎么能鼓动人们违反某些法律,而遵守另一些法律呢?’”),这些引述的目的都是给他自己要说的话做铺垫。

“他们说/我说”的一个类似例子来自社会评论家凯塔·波利特。她写过一篇关于美国爱国主义的文章,开篇用自己女儿的话来表现“9·11”事件后的爱国主义狂热:

我女儿上史岱文森高中,与世贸大厦遗址只隔着几条街。她觉得,我们应该将美国国旗从窗口悬挂出去。我坚决不同意。我对她说:“这个时候悬挂国旗代表着极端爱国主义、复仇情绪和战争。”她说我错了:“国旗代表团结、缅怀死者、抗击恐怖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对的……

——凯塔·波利特《劝君免挂旗》

波利特的例子表明,发表议论时回应的“他们”不一定要是名人,或者读者已经知道的人物;可以是亲人,比如波利特自己的女儿,朋友、同学也可以,只要他们启发了你的观点。甚至可以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可能会说的话,或者你的想法的某一面、你过去相信但现在不相信的观点,或者你半信半疑的观点。重要的是,“他们”(或者“你”“她”)代表了读者可能会认同的某个更大的群体——在波利特这里,就是认为悬挂国旗是爱国行为的人。波利特的例子还表明,回应他人的观点不一定总是彻头彻尾地反对他人的观点。波利特对女儿观点的意见是既同意又反对——“也对,也不对”——从而协调了两种看似不相容的观点。 第四章会详述总体认可、细节存疑的情况。

这里金和波利特都指明了要回应的观点,但也有作者不挑明,而是让读者自行推断。下面是一个例子,请试着发掘作者在回应哪个隐含的、未明示的“他们说”。

我现在是教文学的。但我小时候讨厌书、害怕书,我觉得这反而是一个优点。

——杰拉尔德·格拉夫《我从小就讨厌书》

如果你还没看出来,我就直接告诉你吧!这里隐而不显的“他们说”是一种流行的观点,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学教师,小时候就一定要喜欢看书。

挑起争议,但是……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许多作者都用“他们说/我说”的模式来赞同或反驳他人,挑战思维定式,进而引发争论。你过去可能以为,要想在学术界取得成功,就要谨小慎微,避免争端,让论题无懈可击。那么,你读到此处可能会感到震撼。你原来的写作观或许是符合逻辑的,但实际上却让文字变得扁平而僵死,无法回答“意义何在”和“谁会关心”这两个问题。“莎士比亚写过许多著名戏剧和十四行诗”,这句话完全正确,但没有人会提出质疑,所以是句废话,说了等于白说。

争议是重要的,但不代表你就非得是攻击性的,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一上来就反对。我们认为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不熟悉本书的人看到书名就望文生义,以为我们的目标是教人在写作的时候批判一切“他们说”。

先听后说

当然,有些情况下是需要强力批判的。生活在深刻撕裂的当今社会,我们难免有时会感觉需要批判别人的想法。但我们主张,除非我们真正去倾听并理解我们要批判的观点,否则哪怕批判得再有道理,也会收效甚微:

◇ 尽管我明白有人会有_____的冲动,但我认为_____。

While I understand the impulse to_____,my own view is_____.

毕竟,如果一个论点将对立面脸谱化或者打成替罪羊,那么即便是最包容的读者也容易产生被操纵的感觉。

此外,认真倾听我们不同意的观点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帮助我们看到,我们起初嗤之以鼻的观点未必如我们想象中那样不可理喻。因此,本书提倡的“他们说/我说”式论证也可以采用部分认可的形式,或者像上面所举的波利特的例子所展示的那样,既有所认同,又有所反对,比如:

◇ 尽管我同意X表达的_____观点,但我不能接受她的总体结论,即_____。

While I agree with X that_____,I cannot accept her overall conclusion that_____.

◇ 尽管X主张_____,而我主张_____,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对的。

While X argues_____,and I argue_____,in a way we're both right.

不过,赞同也是可以的:

◇ 我同意_____表达的_____观点。

I agree with_____that_____.

模板的模板

进入对话,回应“他们说”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如果我们不提写作者进入对话的最全面方式的话,那我们的讨论就是不完整的。这个模板融汇了本书所讨论的所有主要技法:

◇ 在最近关于_____的讨论中,一个争议点是,是否_____。一方面,有人认为_____。从这个角度看,_____。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_____。用这个观点的主要支持者X的话说就是,“_____”。按照这种看法,_____。那么,总结来看,问题就在于_____,还是_____。

我自己的观点是_____。虽然我承认_____,但我仍然认为_____。例如,_____。虽然有人可能会反对,_____,而我的回答是_____。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_____。

In recent discussions of_____,a controversial issue has been whether_____.On the one hand, some argue that_____.From this perspective,_____.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 others argue that_____.In the words of X, one of this view's main proponents,“_____.”According to this view,_____.In sum, then, the issue is whether_____or_____.

My own view is that_____.Though I concede that_____,I still maintain that_____.For example,_____.Although some might object that_____,I would reply that_____.The issue is important because_____.

我们将它称作“模板的模板”,它代表着无数篇文章乃至本书的内在基因。写作者不仅会在手稿开头采用它的某个版本,以此提出“他们说”和“我说”,而且会用它来谋划全文的架构蓝图,这两个用法同样重要。

如果你回头仔细一句一句看这个大模板,你就会发现,它首先帮助你在写作中通过指出正在进行的对话或争论中的一个问题来开篇(“在最近关于_____的讨论中,一个争议点是_____”)(“In recent discussions of_____,a controversial issue has been_____”),接下来列出这场对话或争论中的各方意见(使用“一方面/另一方面”的结构)。模板进而帮助你引用别人的话(“用X的话说”)(“In the words of X”),并用你自己的话阐释引语(“按照这种看法”)(“According to this view”)。另起一段后,模板让你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自己的观点是”)(“My own view is that”),并对论证加以限定(“虽然我承认”)(“Though I concede that”),之后用证据来支撑论点(“例如”)(“For example”)。此外,该模板还包含了议论文写作中最重要的技法之一,我们称之为“插入反论”,也就是总结你的核心论点可能受到的诘难,并作出回应(“虽然有人可能会反对,_____,而我的回答是_____”)(“Although it might be objected that_____,I reply_____”)。最后,这个模板还会帮助你在一般性的、整体性的论断(“那么,总结来看”)(“In sum, then”)和细节性的、支撑性的论断(“例如”)(“For example”)之间转换自如。

再说一遍,没有人是生下来就掌握了这些技法的,尤其是学术写作方面。因此,本书大有用处。

但这不是抄袭吗?

“但这不是抄袭吗?”每年都至少有一个学生问我这个问题。我们回答说:“啊,是吗?归根结底,我们是要你们在写作中使用不属于你自己的语句。这些语句是从其他人那里‘借’来的,或者更直白地说,是‘偷’来的。”这样的回答就把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反转为了全班都可以受益的问题。

接下来往往就是一场激烈的讨论,提出了关于作者所有权的各种重要问题,同时也帮助大家理解了“抄袭”与“合理合法地使用别人说过的话”之间往往令人困惑的界限,以及怎样引用才是对的。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一方面_____,另一方面_____”这样的常见套路是没有版权的,而“争议点”这样的短语更是司空见惯,成了整个语言使用者群体共有的财产,大可随意使用,无须担心抄袭。但是,如果公式里面空格中的语言也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又没有恰当地说明和致谢,那可就是抄袭了。总结一下,反复使用常用公式并非抄袭,但如果连实质性内容也是来自其他人的文章,而且没有注明来源、说明贡献,那就是严重的学术不端了。

“行吧——可这不是模板吗?”

我有一些学生,他们起初对模板是疑虑的。一开始,许多学生向我抱怨,说模板会夺走他们的原创性和创造力,让他们的写作千篇一律。“模板会把我们变成写作机器人。”一个学生说道。另一个学生说:“我都上大学了,怎么还来学这中学生的玩意儿?”

但是,我们可不认为本书的模板是“中学生的玩意儿”。它们是进行复杂思考和写作的常备工具,往往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指导才能充分掌握。有人以为预定的形式会压抑创造力,我们要说的是,这种观点完全是基于对“创造力”的狭隘理解。我们认为,上述模板——以及本书中的其他模板——会 提高 文章的创造力和原创性,而非相反。毕竟,哪怕是最具创新性的表达形式,也要基于既有的格式和框架。比方说,大多数流行歌曲创作者都遵循经过长期检验的主歌—副歌—主歌模式;莎士比亚将既有的戏剧样式和十四行诗格律用得出神入化,但也不会有人因为这些格式不是他首创的,就说他没有创造力。哪怕是最先锋的艺术家(如即兴爵士乐手)也需要先掌握基本形式,然后才能谈即兴,进行修改,乃至更进一步创作,否则就与小娃娃的胡闹无异。归根结底,创造力和原创性不是以成规为禁忌,而是用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运用成规。

进一步讲,这些模板并没有规定 内容 ,只是提出了组织语言的 方式 ,你在内容上尽可以施展创造力。另外,一旦你熟悉了本书中的模板,你就可以根据新的情境和目的对它们加以创造性地改进,并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新的模板。换言之,本书模板只是初步的学习工具,而不是金科玉律。学成之后全部抛弃亦无不可,因为它们背后的技法已经成为你无意识写作的本能。

如果你还需要证据来表明写作模板不会压抑创造力,让你的文字变得僵硬、做作,请看下面一段话。它是一篇关于快餐工业的文章的开头,全文见本书第十四章。

如果说有一个新闻标题是为杰·雷诺的脱口秀量身定做的话,那么这个标题肯定非它莫属:学童本周状告麦当劳,原因是他们吃麦当劳变胖了。这不就跟一群中年男子起诉保时捷害他们吃了超速罚单一样吗?以前的个人责任哪儿去了?

但是,我也是同情这些大腹便便的快餐常客的,可能因为我过去也和他们一样吧。

——戴维·津泽恩科《请不要谴责食客》

虽然津泽恩科使用了某种“他们说/我说”的公式,但他的文字绝不呆板、机械、缺乏创造性。此段没有出现“他们说”“我说”的字样,但结构仍然是一样的:“ 他们说 孩子们因为麦当劳让他们变胖而提起诉讼是可笑的;但是, 我说 这是合理的。”

斗胆直陈

本书的直接目的是帮助读者提高写作水平,但在更深的层次,我们还希望读者成为这样一种人:有思想、会批判,不是消极旁观,而是主动地、有力地参与到你身边的辩论和对话中。归根结底,本书希望读者成为会批判的思想者,能够自如地进入哲学家肯尼斯·伯克下面这段话所描述的那种对话中。在这段文采斐然、流传甚广的文字中,伯克将学术交流比作宴会上永不终止的对话:

你迟到了。你到的时候,前面已经来了许多人,他们正在进行一场讨论。讨论真是热烈极了,参加者根本无暇停下来告诉你他们是在讨论什么……你听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已经抓住了这场讨论的要点,于是准备斗胆直陈。有个人作了回应,你又对他作了回应;另一个人支持你,也有人反对你……天色渐晚,你要离去了;你虽然离去,讨论却热烈如故。

——肯尼斯·伯克《文学体裁的哲学》

我们很喜欢这段话,因为它点明了提出论证、“斗胆直陈”只能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完成;思想的世界永远是动态的,我们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体,而是作为与他人有着紧密关联的社会人进入这个世界的。

在美国红州和蓝州撕裂的极化社会中,所有人的前途都有赖于我们能够进入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思想,于是,加入复杂、立场众多的讨论的能力便显得尤其迫切。本书最重要的建议就是: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包括与我们意见不同的人的观点,然后恭敬地、深思熟虑地与他们交流。这将会帮助我们走出他人未必认可的一孔之见。写下一个以“当然,有些人可能会反对说_____”(“Of course, someone might object that_____”)开头的句子本身似乎无法改变世界,但这个行为或许会驱使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批判性地反思我们固有的信念,甚至改变人们包括我们自己的心灵。

习题

1.撰写两段话,第一段总结本书中赞成使用模板的理由,第二段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使用下面的模板来组织文字,为适应你的观点,必要时可以扩展或调整模板。

在这本书的导言中,杰拉尔德·格拉夫与凯茜·比肯施泰因列出了若干模板,旨在_____。具体来说,格拉夫与比肯施泰因认为,使用他们的模板写作的好处是_____。两位作者说过,“_____”。虽然有些人相信_____,但是格拉夫和比肯施泰因坚持认为_____。总结来看,他们的观点是_____。

我“赞同/反对/既赞同又反对”他们的观点。我认为,作者推荐的这类模板_____。例如,_____。此外,_____。当然,有人可能会反对,理由是_____。然而,我认为_____。我的总体观点是_____。鉴于_____,这个观点是重要的。

In the Introduction to“ They Say/I Say”:The Moves That Matter in Academic Writing, Gerald Graff and Cathy Birkenstein provide templates designed to_____.Specifically, Graff and Birkenstein argue that the types of writing templates they offer_____.As the authors themselves put it,“_____.”Although some people believe_____,Graff and Birkenstein insist that_____.In sum, then, their view is that_____.

I[agree/disagree/have mixed feelings].In my view, the types of templates that the authors recommend_____.For instance,_____.In addition,_____.Some might object, of course, on the grounds that_____.Yet I would argue that_____.Overall, then, I believe_____—an important point to make given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话,作者是福尔曼大学学生艾米丽·坡。暂且放下内容本身,而要关注用来组织语言的短语(字体加粗部分)。然后套用艾米丽的模板,不用原来的“素食主义”,另选主题写一段话。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素食主义者”这个词与“环保狂人”是同义词。 他们把 素食主义 看成 一种邪教,认为这种邪教会给追随者洗脑,让追随者为了“动物福利”这一抽象目标而把日常饮食中的重要部分剔除掉。 然而, 没有几个素食主义者会仅仅为了从众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相反, 在这些被认为遭到洗脑的人中,许多实际上都是独立思考者、关心社会的公民和富有同情心的人。 事实真相是, 放弃吃肉有很多、很好的理由。其中最好的理由也许是改善环境、人道地对待家禽,或者增进自己的健康。 这篇文章 对素食者与吃肉的人的日常饮食进行仔细的对比审视后,将证明,为保护地球和地球上的居民,素食主义是更好的选择。

The term“vegetarian”tends to be synonymous with“tree-hugger”in many people's minds. They see vegetarianism as a cult that brainwashes its followers into eliminating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ir daily diets for an abstract goal of“animal welfare.” However ,few vegetarians choose their lifestyle just to follow the crowd. On the contrary ,many of these supposedly brainwashed people are actually independent thinkers, concerned citizens, and compassionate human beings. For the truth is that there are many very good reasons for giving up meat.Perhaps the best reasons are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to encourage humane treatment of livestock, or to enhance one's own health. In this essay, then, closely examining a vegetarian diet as compared to a meat-eater's diet will show that vegetarianism is clearly the better option for sustaining the Earth and all its inhabitants. l/N9t2vuhKTcU7YQIosoMoTgG56DygFQ/X/k/i7SccgdX8Xhu1eVF8YHWDQ+iAP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