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前三章探讨的主题是“他们说”的阶段,此时的注意力要放在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观点上。从本章开始,我们要转进至“我说”的阶段,提出自己的论证,来回应“他们”说过的话。
在学术界,转进至“我说”可能会令人生畏:要想提出哪怕一个论证,似乎也需要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才行。许多学生跟我们讲过,他们很难进入某些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高水平讨论,因为他们对相关领域了解得不够,有的还说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然而,还是这些学生,当他们有机会深入研究某学者在某领域的贡献时,其观点又会来一个大转弯,说:“我能看明白她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她是怎样在其他学者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的。我要是多研究一下, 我 可能也会提出类似的论证呢!”学生意识到,好的论证不是建立在只有某些专家才能获取的知识上,而是在于日常的思维习惯,几乎每个人都能把这些习惯挑出来、看分明,然后加以运用。主攻领域方面的专业技术与知识储备当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最终获得认可的论证一定是建立在某些非常基本的、大多数人每天都在用的修辞手法之上的,本章标题的用意也在于此。
回应其他人的观点有许多种方式,本章将集中论述三种最常见、辨识度也最高的方式:同意、反对,以及两者的结合。虽然每种回应方式都有无数的变体,但我们还是专注于这三个,因为拿到任何文本时,读者都需要迅速了解作者的立场,这就需要把作者放到一幅思维地图上,其中包含若干常见的选项:作者同意所回应的论点,作者反对所回应的论点,或者作者既有同意的地方也有反对的地方。
如果作者迟迟不表明他对所引用或归纳的观点的看法,读者就会心有不满,琢磨着:“这个家伙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他是 支持 那个人的观点,还是 反对, 抑或是怎样?”因此,本章的建议既适用于阅读,也适用于写作。你不仅需要发现作者在回应的观点,即“他们说”,也需要确定作者是同意该观点、反对该观点,还是兼而有之,繁难文本尤甚。
你可能会担心,为了将自己的回应放到这三个类别里,你不得不过分简化你的论证,降低其复杂性、精细性与创新性。论证的复杂、精细与创新确实是学术界相当重视的问题,学者们有理由对简单化、浅显化的作品持怀疑、不信任态度。然而,我们将会证明,你的论证越是复杂精细,越是背离人们通常的思考方式,你的读者就越是需要将它放到自己的思维地图中,这样才好处理你提出的复杂细节。也就是说,如果读者能够基本了解你对你所引用的观点持何种意见,那么你的回应中的复杂、精微、独到之处便更有可能凸显出来,得到读者关注。随着本章的展开,我们希望读者能认同一点:我们所讨论的三种回应形式——同意、反对、既同意又反对——远非简单化或单向度的,而是能够容纳高度复杂、创新的思想。
在回应时,不要一上来就抛出大量具体观点,而是应当用直截了当、毫无疑义的常见用法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我同意”(“I agree”),“我反对”(“I disagree”),或者“我有同意的地方,_____,但也有反对的地方,_____”(“I am of two minds.I agree that_____,but I cannot agree that_____.”)。一旦你给出了这样明确的声明(之后列出的许多变体亦可应用),读者就会很好地了解你的立场,继而循着你的论证思路,理解后面你的论证之中的种种复杂之处。
你可能还是会反对说,这三种基本的回应方式不免挂一漏万,比方说忽略了阐释性、分析性的回应。换句话说,你或许会认为,当你阐释一部文学作品时,你不一定要同意或反对什么,而只是在解释作品的意义、风格或结构。许多文学、艺术方面的论文都采取了这种形式:阐释一部作品的意义,丝毫不涉及赞成或者反对。
然而,我们的观点是,最有意义的阐释往往都是针对其他阐释的,是有鲜明立场的,或同意,或反对,或两者兼备,而不是独角戏。事实上,除非是要回应其他人作出的,或者可能会作出的阐释,否则你也没有必要对一部文学或艺术作品给出自己的阐释。哪怕你是要指出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一部作品的特点,你也是在隐晦地反对其他阐释者,认为他们忽视或低估了你认为很重要的某些东西。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对文学或艺术作品的阐释,不仅要声明你对它的看法,更要将你的看法与其他读者的阐释对照起来,不管他们是专业学者、教师、同学,或者假想的读者(比方说,“虽然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_____,实际上它要说的是_____”)(“Although some readers might think that this poem is about_____,it is in fact about_____”)。
“反对”似乎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回应方式。人们一谈起批判性思维,最先想到的往往也是它。“反对”也是写出一篇文章最简单的方法:就你要写作的主题,从别人已经说过或可能会说的话中找到你反对的内容,总结归纳,然后给出论证。但是,“反对”实际上也潜藏着多个难点。你需要做的不只是声明反对某观点,你还要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说明反对的 原因 。毕竟,反对不只是在别人说过的话前面加一个“不”字,比方说“虽然他们说女性权利的状况是在改善,但我要说,女性权利的状况不是在改善”。这样的回应只是否定了所回应的观点,却没有加入任何有意义的、新的东西。要想将它转化为论证,你需要给出理由来支持自己说过的话:因为其他人的论证没有考虑某些相关因素;因为它所基于的证据是有缺陷的、不完全的;因为它所依赖的前提是值得质疑的;或者因为它有逻辑问题,自相矛盾,或者忽视了你所认为的“真问题”。为了推动对话(实际上,也是为了证明你写下这段文字的正当性),你需要证明自己言之有物。
在反对时,你甚至可以采取我们所说的“废话!”策略(译者注:原文为Duh,美国口语感叹词,用于评论愚蠢的言行),也就是说不是反对立场本身,而是认为没有说出什么新奇的、出乎意料的东西。下面的例子是一篇讲美国中小学现状的文章的开头: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称,有志升学的高中生“往往缺少申请入学以及入学后取得优良成绩所需的关键信息”。
呃,废话……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取得优良成绩”,这还用得着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来告诉我们?
——杰拉尔德·格拉夫《涓滴之惑》
与本书中讨论的其他一切技法一样,“废话!”策略也可以量体裁衣,应用于几乎所有写作情境。如果你觉得对于目标受众来说,“废话!”这个词太直率了,那么不妨换一种说法,比方说,“诚然,_____;但是我们早就知道这一点了”(“It is true that_____;but we already knew that.”)。
◇ 我认为X是错误的,因为她忽略了南部地区最近发掘的化石。
I think X is mistaken because she overlooks recent fossil discoveries in the South.
◇ X的观点_____建立在一个值得怀疑的假定上,即_____。
X’s claim that_____rests on the questionable assumption that_____.
◇ 我不同意X的观点_____,因为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表明,_____。
I disagree with X’s view that_____because, as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_____.
◇ X是自相矛盾的/不能同时坚持这两个论点。一方面,她认为_____;另一方面,她还说_____。
X contradicts herself/can’t have it both ways.On the one hand, she argues_____.On the other hand, she also says_____.
◇ X只关注了_____,从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即_____。By focusing on_____,X overlooks the deeper problem of_____.
你在反对时也可以采用我们所说的“逻辑反转”技巧,即同意某人提出的证据,但是通过反转逻辑,证明这条证据实际上支持你的与其相反的立场。比方说:
X支持加强(美国)枪支管制立法。他说,犯罪率在上升,我们应该限制枪支流通。我同意犯罪率在上升,但是正是基于此,我反对加强枪支管制立法。我们需要拥有枪支,以便在罪犯面前自卫。
在这个“逻辑反转”的例子中,作者同意X的一个观点,即犯罪率在上升;但之后论证犯罪率的上升实际上是反对枪支管制立法的一个有效理由。
有的时候,你可能不愿意表达反对意见,理由有很多——不想令人不快、伤害别人的感情,或者引来别人的反对。实际上,在第一章中,我们提到的那名大会发言人之所以避谈反对其他学者的意见,直到发言结束后才在提问环节承认这一点,原因可能就在其中。
我们理解这种对冲突的恐惧,我们自己也经历过,但是我们还是相信,与其否认反对意见,不如讲策略、讲方法地坦率说出来。毕竟,避而不谈不会让反对意见消失,而只是将它掩盖起来,让读者心底犯嘀咕。表达反对意见不一定要用让人下不来台的方式。而且,我们往往没有理由去指摘另一个人观点中的每一个方面。你可以挑出有问题的部分去批评,同时认可其余的观点——然而,这种方法会让我们进入一个更复杂的领域,即既同意又反对,本章后面会谈到。
与反对一样,同意也不像看上去那样单纯。你不能只是否定所反对的观点,同样地,表达同意时也不能鹦鹉学舌。即使你同意某观点,提出一点新意也是很重要的,这会让你成为这场对话中一个有价值的参与者。
在你同意其他人的某个观点时,你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作出自己的贡献。你可以指出X本人没有提到但是能够支持其论点的论据或论证。你可以引用个人经历来夯实论点,或者提供X没有提到的情境来方便读者理解。如果X提出了深奥难懂的观点,你的转述和阐释可以起到降低门槛的作用,帮助一知半解的读者理解其奥义。换言之,你的文字只要点明未得到重视的推论,或者说明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便是为对话作出了贡献。
不管你采取哪种方式,要点都在于,要显示出你的观点与你认同的观点存在差异或对照的地方,而不能原样照抄。
◇ 我同意 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对教育成果是有益的 ,因为我 在中央大学 的经验证实了这一点。
I agree that diversity in the student body is educationally valuable because my experience at Central University confirms it.
◇ X的观点_____确实是正确的,因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_____,虽然她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
X is surely right about_____because, as she may not be aware,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_____.
◇ X的_____理论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为_____这个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
X’s theory of_____is extremely useful because it sheds light on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_____.
◇ 不了解该学派的人可能有兴趣知道,这个学派的思想基本上可以归纳为_____。
Those unfamiliar with this school of thought may be interested to know that it basically boils down to_____.
正如某些人避谈反对别人的观点一样,也有些人避谈同意别人的观点。在美国这样强调创新、独立和个人竞争的文化中,人们有时不愿意承认其他人提出过同样的观点,好像这样就贬低了自己似的。但是,我们认为,只要言之有物地支持了其他人的某个观点,而非简单地复述,我们就没有理由担心“缺乏原创性”。实际上,同意其他人的观点是值得高兴的事,因为他们提高了你的论点的可信度。做“应声虫”固然不好,孤立无援亦未必佳。
但是,你应当意识到,你在认同一个人的观点时,可能也是在反对其他某些人。赞同一个观点时,我们很难做到不隐含对其他人的反对。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就是一例。她写过一篇文章,认同了某些科学家认为人类大脑“内嵌”了合作意识的观点,同时她也就反对了另一些人的观点,即自私和竞争“内嵌”在大脑中。
在各个研究人类的学科中正在形成一种共识,这将引发一场意识领域的革命性转变。这些发现也属于这一范畴……如果合作——普遍与利他、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同样能够释放出愉悦的信号,这种信号与通常和享乐、自我放纵联系起来的快感别无二致;如果自私与无私、独立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对立在生物学上站不住脚,那么我们就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范式,重塑该领域的讨论。
——卡罗尔·吉利根
《姐妹之情可以是有快感的:一场静悄悄的心理学革命》
吉利根同意某些科学家的观点,即“自私与无私的对立……站不住脚”,从而隐晦地反对了认为这种对立 站得住脚 的人。基本上,吉利根的论述可以归纳到一个模板中。
◇ 我同意_____。这个观点需要强调,因为许多人依然认为_____。
I agree that_____,a point that needs emphasizing since so many people still believe_____.
◇ 如果X小组的观点_____如我所认为的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一种流俗之见,即_____。
If group X is right that_____,as I think they are, then we need to reassess the popular assumption that_____.
于是,这样的模板可以让你同意一种观点,同时质疑另一种观点,这就会将你引入另一个领域:既同意,又反对。
这是最后一种选择,往往也是我们最喜欢的回应方式,一大原因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一种套路:“就是”与“才不是”的循环。这种套路常见于小孩子的吵架,还有广播和电视的谈话类节目里更为极化的口水战。
桑福德·J.昂加尔在《新文科教育》一文中就运用了这种技法。在批判对文科教育的七大常见误区时,他承认其中有几条包含着一定的道理。例如,在总结了“误区2”,也就是“文科专业毕业生更难找到好工作”,少有雇主愿意聘用手持“哲学或法语等无意义专业”毕业证的学生之后,昂加尔写道:“是的,近年来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困难。……”但接着,在作出了让步之后,昂加尔认为这是所有领域的毕业生都面临的困难,而不仅仅是文科生。我们认为,昂加尔用这种方式反而强化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承认对立论点不无道理,昂加尔增强了自己观点的可信度,表现出一个实事求是,而非自吹自擂的作者形象。
“对,但也不全对”“没错,但是……”“虽然我一定程度上同意这个观点,但我还是认为……”这些只是让你的论证既不丢失精微细节,又确保框架清晰、方便理解的众多方式里的几种。此外,还有一些对称的论证结构,如“对,也不对”“一方面,我同意;另一方面,我反对”,读者可以借此将你的论证置于本章之前提到过的“思想地图”中,同时保持论证具有充分的复杂度。
查尔斯·默里的《上大学的人太多了吗?》一文就包含着“对,也不对”的一个优秀例子。在文章开头,默里回应了他眼中人们对文科和本科教育的主流看法:
我们不应该只向少数知识精英提供文科教育。应该有更多,而不是更少的人上大学。
这话对,也不对。应该有更多人接受基础的文科教育。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提供这种基础知识的地方是中小学。
——查尔斯·默里《上大学的人太多了吗?》
换言之,默里赞同加强文科教育,但不赞同多开大学。
我们青睐这种“对,也不对”“既同意,又反对”的选项的另一个理由是,你可以调整强调的重点,从而暗示同意或反对的倾向。如果你想要强调反对,不妨使用下面的模板:
◇ 虽然我在一定程度上认同X的观点,但我不能接受他“一刀切”的假定:宗教在今天已经不再是一股重要力量。
Although I agree with X up to a point, I cannot accept his over-riding assumption that religion is no longer a major force today.
反过来,如果你想要强调同意,而非反对,你可以用下面这个模板:
◇ 虽然X的很多言论我不敢苟同,但我完全认同他最后的结论:_____。
Although I disagree with much that X says, I fully endorse his final conclusion that_____.
前一个模板不妨称为“没错,但是……”,后者则是“不对,但是……”。下面列出其他若干模板:
◇ 虽然我承认_____,但我仍然认为_____。
Though I concede that_____,I still insist that_____.
◇ X的观点_____是正确的,但她宣称_____就似乎站不住脚了。
X is right that_____,but she seems on more dubious ground when she claims that_____.
◇ 虽然X的_____观点很可能是错误的,但她正确地认为_____。
While X is probably wrong when she claims that_____,she is right that_____.
◇ X为_____提供了大量证据,但是Y和Z关于_____和_____的研究让我接受了与X相反的观点:_____。
Whereas X provides ample evidence that_____,Y and Z’s research on_____and_____convinces me that_____instead.
另一种同时表达赞同与反对的常用方法,就是我们所称的“拿不定主意”或“看法复杂”的写法。
◇ 我对X的观点_____拿不定主意。一方面,我同意_____;另一方面,我不确定是否_____。
I’m of two minds about X’s claim that_____.On the one hand, I agree that_____.On the other hand, I’m not sure if_____.
◇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复杂的。我确实支持X_____的观点,但我认为Y的论点_____和Z对_____的研究同样具有说服力。
My feelings on the issue are mixed.I do support X’s position that_____,but I find Y’s argument about_____and Z’s research on_____to be equally persuasive.
如果你在回应一部新接触的或者特别难理解的作品,自己尚无定见,这种技法就会特别有帮助。在衡量一种观点的优劣,而非必定要站在某一边时,它同样很适用。但是,如前所述,不管你是同意、反对,还是兼而有之,都应当尽可能明确,坦承拿不定主意也是一种明确的表态。
无论如何,人们对表达含混不清是有顾虑的,就像对表达同意或反对一样。有些人担心,表现出拿不定主意会显得闪烁其词、优柔寡断、缺乏自信。有的人则担心这会让希求明确结论的读者感到困惑。
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担忧是合理的。有的时候,拿不定主意会挫伤读者:他们本以为可以从作者那里获得指引,结果却感觉受到了辜负。但是,在其他情况下,承认不可能得出斩钉截铁的结论,却能够反映出作者的学养。在重视复合思维的学术界,坦率地宣布自己怀着复杂的看法可能会令人肃然起敬,尤其是在你排除了这场学术对话中别人持有的片面观点之后。最后,你应该表现出,含混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不同读者对你的初稿的回应、你对读者的了解,以及你的具体论点理解和所处情景的难度。
1.下面是克里斯·诺文斯基2019年发表于 Vox 杂志的一篇文章《50年后,青少年参与全装备橄榄球运动会变成匪夷所思的事》里的一段话。诺文斯基(美国脑震荡基金会会长,前大学生橄榄球运动员)在文中主张禁止14岁以下未成年人参与全装备橄榄球运动。
a.阅读这段话,然后用本章里的一个模板来回应诺文斯基的论点。回答两次,一次采取赞同的态度,一次采取反对的态度。
b.找一名伙伴,交换并比较你们两人的答案。你认为哪一个回答最有力,为什么?
科学结论前所未有地清晰:曝光数据表明,在一个青少年全装备橄榄球赛季中,年仅9岁的儿童的头部要受到超过500次撞击。我们对此不应该习以为常。请你想一想,除了比赛以外,你上一次允许自己的孩子一天内头部遭到25次重击是什么时候?再想一想,你上一次头部遭到重击是什么时候?
科学家正在了解这些撞击的长期影响。慢性创伤性脑病是一种退行性脑部疾病,一度被认为其患者仅限于因头部连续遭受重击而头昏眼花的拳击手。但过去十年来,波士顿大学与退伍军人事务部的研究人员在美式橄榄球、足球、冰球、英式橄榄球和其他涉及撞击的运动员身上都诊断出了慢性创伤性脑病。
我们的社会致力于保护儿童,因此我们禁止了吸烟,不许儿童生活在采用含铅涂料的房屋中,强制使用儿童汽车座椅。我们也应该保护儿童免受未成年人运动中不必要的脑损伤。
2.找一名伙伴,写一篇同时表示同意和反对的回应(“没错,但是”)。你所用的“他说”可以是上文引述的诺文斯基文章,也可以是theysayiblog.com上的某篇文章。运用本章中的模板来撰写答案。接着确定你的态度是以同意为主,还是反对为主,然后对答案作相应的修改。
3.读附于本书末尾或theysayiblog.com上的一篇文章。
a.作者的态度是同意、反对,抑或兼而有之?作者是在什么地方表达了态度的?请指出具体的句子或段落。
b.作者的论点(“我说”)与更宏观的对话(“他们说”)有何关联?
c.如果作者表示反对,那么他对要反驳的观点做到用心考察了吗?在你看来,在反对的同时用心考察为什么在学术写作中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