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如他所述”:引用之道

本书的一个关键前提是:好的论证需要融入其他人的观点。除了第二章介绍的总结归纳外,另一个好办法是引用他们的原话。引用原话能够大大提高归纳的可信度,有助于客观性和准确性。在某种意义上,引语起到了证据的作用,相当于在对读者说:“看,这不是我编造的,是他自己说的,原文在此。”

然而,许多写作者在引用上屡犯错误,头一条就是引用过少,甚至根本不引用。原因可能是懒得去查原文,或者以为凭记忆就能重述出来。有的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引用过多,缺少自己的评议。原因可能是对评论引文的能力不自信,或者没有充分理解引文,因此很难阐释其含义。

但是引用上最大的问题是:假定引文的含义不言自明。许多作者认为一句引文的含义对他自己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就以为对于读者也是不言自明的,可惜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这些作者觉得,只要选一段引文,插到自己的文本里就万事大吉了:写好文章,塞入引文,齐活儿!他们错了!他们没有认识到,引用不只是将“他们说”的内容用引号包裹起来。引文有点像“孤儿”:被从原来的语境中抽离出来,然后整合到新的文本环境中。本章会介绍整合的两个重要方面:(1)慎选引文,注意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你的文本的一个部分;(2)为重要引文“配套”,比如原文的作者、引文的含义、与你的文本的关联等。我们要强调的是,引用“他们说”必须与你自己的内容联系起来。

引文要相关

在选择恰当的引文之前,你要先知道你想用它做什么,也就是,在你决定插入这段引文的地方,它能起到多大的支持作用。选择引文时一定不要“掉书袋”,只是为显示你已经读过这个作者的作品,而要确保它能支持你自己的论证。

然而,找到相关的引文不总是轻而易举的。实际上,在你成文和修改的过程中,原本与你的论证或者关键论点相关的引文可能会随着文本的变化而失去意义。写作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你有时可能会觉得自己找到了特别好的引文,能充分支持你的论证,后来却发现,随着文章的展开,着重点发生了变化,引文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因此,将确定主题和寻找相关引文视为两个前后相继的步骤可能会将你引入歧途。在你深入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在你的论证和引文选取之间往往是一个往复的过程。

引文要配套

除了找到相关的引文,你还需要恰当地呈现引文,让读者明白如何相关、意义何在。引文绝非不言自明,因此你需要加上“配套设施”,为其代言。

没有“配套设施”,直接插入正文的引文有时会叫作“孤悬”引文,因为它们孤零零地悬在那里,没有给予任何解释。史蒂夫·班顿是一位我们合作过的老师,他管这种引文叫“肇事逃逸”引文,将其比作车祸:司机逃之夭夭,逃避责任,不管是把你的车的挡泥板撞出了坑,还是把大灯撞坏了,就像图4中所示那样:

图4 不要做一个“肇事逃逸”引用者

接下来是一段典型的“肇事逃逸”引文。一个学生在回应语言学教授、知名作家黛博拉·泰南的一篇文章,泰南抱怨说学术界“重对立,轻一致”:

黛博拉·泰南的主题是学术界。学者们相信:“探究知识就好比战斗。由此,得出了另一条假定:表现自己学术能力的最佳方式就是批判、挑错和抨击。”

我赞同泰南的看法。泰南提出的另一个观点是……

因为这名学生没有充分介绍这处引文,也没有解释这处引文为什么值得引用,所以读者很难重构泰南的论点。首先,学生只是给出了一段泰南的引文,而没有说明泰南是何许人也,甚至没说引文出自泰南。此外,学生没有解释他认为泰南的话是什么意思,也没有解释泰南的主张与他自己的观点有何联系。他只是把引文扔在那里,紧接着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点上了。

要想把引文配套好,需要把它夹到“引文三明治”里,这是我们很喜欢的一个说法:“顶上的一片面包”是引用声明,“底下一片”是后续说明。引用声明应写清原文作者,设定好语境;后续说明应解释为什么你认为这句引文重要,以及你认为这句引文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直接引语模板

◇ X提出,“竞技比赛不应把所有类固醇都禁掉”。

X states, “Not all steroids should be banned from sports.”

◇ 著名哲学家X说过,“_____”。

As the prominent philosopher X puts it,“_____.”

◇ 根据X的观点,“_____”。

According to X,“_____.”

◇ X本人写道:“_____。”

X himself writes,“_____.”

◇ 在她的《_____》一书中,X坚持认为,“_____”。

In her book,_____,X maintains that“_____.”

◇ 在给《_____》杂志的投稿中,X抱怨说:“_____。”

Writing in the journal_____,X complains that“_____.”

◇ 在X看来,“_____”。

In X’s view,“_____.”

◇ X表达了认同,她写道:“_____。”

X agrees when she writes,“_____.”

◇ X表达了反对,他写道:“_____。”

X disagrees when he writes,“_____.”

◇ X认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她写道:“_____。”

X complicates matters further when she writes,“_____.”

后续说明模板

我们的学生认为,这条关于引用的建议——养成在每次大段引用后都解释其意义的习惯——特别有用。下面是若干模板。

◇ 基本上,X是在警告说,提出的方案只会让问题更糟糕。

Basically, X is warning that the proposed solution will only make the problem worse.

◇ 换言之,X相信_____。

In other words, X believes_____.

◇ 在作出这段评论时,X是在呼吁我们_____。

In making this comment, X urges us to_____.

◇ X支持了这句古老的民谚,_____。

X is corroborating the age-old adage that_____.

◇ X的观点是_____。

X’s point is that_____.

◇ 本质上,X的论点的核心是_____。

The essence of X’s argument is that_____.

在进行说明时,用语应准确反映引文的“精神”,这很重要。直接用“X说”或“X认为”来引出引文常常就够用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用更生动的引导词,从而让表达更加精确。在前面的例子中,既然泰南明显对她描述的“抨击”文化有所警觉,那么能反映这种警觉的用语用起来就会更准确:“泰南警觉到”“泰南感到忧虑”“泰南批判”,或者“泰南抱怨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

比方说,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技法来这样修改前面那段讲泰南的话:

知名语言学教授黛博拉·泰南抱怨道,学术界太好斗了。泰南坚称,学术界人士惯于证明其他人是错误的,而非真正倾听他人。用泰南自己的话说,“我们全都被一个意识形态假设所驱使,即探究知识就好比战斗”,而且“表现自己学术能力的最佳方式就是批判、挑错和抨击”。简言之,泰南责难道,学术界交流常常会变成争霸赛,真理和共识等更崇高的价值由此丧失。

我赞同泰南的观察,因为我常常感到自己上课阅读的学术文本是否定形式的,注重证明另一个理论家是错的,而不是申明真理。……

我们认为这个修改后的版本效果很好,因为里面为泰南的话提供了“配套”内容或者说背景,将其整合到了正文里,而且指导我们去解读泰南的话。修订版没有像原版那样一上来就抛出引文,而是先说明了泰南的身份(“知名语言学教授”),并明确指出引文是她写的(“用泰南自己的话说”)。而且修订版没有像之前那样光引用,不解释,而是说明引文展现了泰南的观点,“学术界人士惯于证明其他人是错误的”和“争霸”,这段学生自己的话十分有帮助。如此一来,学生既解释了引文,也用自己的话做了复述,由此表明他的引文是有意为之,而非仅仅为了给文章打补丁,或者凑参考文献。

糅合正文与引文

这段新的“配套”材料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既忠实于泰南的原文,又加入了学生自己的导语。它没有单纯逐字逐句重复泰南的话,后续的句子恰到好处地复述了泰南的原话,同时能够将讨论引向学生自己的方向。比方说,学生将泰南的“战斗”“批评”“挑错”和“抨击”作了转换,说泰南认为学术界人士“好斗”,还有她认为他们“惯于试图证明其他人是错的”。如此一来,“配套”内容就将泰南的话与作者的话糅合在了一起。

过分解读引文?

但是,引文会不会被过分解读呢?对引文的解读何时才算充分了呢?毕竟,引文需要被解释多少不是均一的,具体需要多少也没有方便和固定的法则可遵循。宽泛地讲,读者可能很难理解的引文需要的“配套”内容也较多:长而复杂,包含众多具体细节和技术用语,或者隐含不易辨清的内容。

解释引文的时机和多少往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我们还是要给出一条建议:只要有疑问,先写上再说。多解释几句你所要讲的意思,哪怕有过于直白的风险,总比“孤悬”引文,让读者一头雾水要强。实际上,即使你知道受众很熟悉你所引用的作者,他们有自行解读引文的能力,我们也建议你提供更多的解释。虽然读者自己有解读引文的能力,他们还是需要了解你是如何解读引文的,因为话语——尤其是争议人物的话——有各种解读方式,可以被用来支持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论点。你的读者需要了解,你对引用的材料是怎样看的,这样最起码可以确保双方的认识没有大的偏差。

引用忌讳

本章最后要提出引用的几条忌讳。有些作者在引用时会写“奥威尔提出了一个主张”(“Orwell asserts an idea that”),或者“莎士比亚的一段引文说道”(“A quote by Shakespeare says”)等,但是你不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不仅冗余,而且误导人。前一个例子是冗余的,你完全可以写“奥威尔主张”(“Orwell asserts that”)或者“奥威尔的主张是”(“Orwell’s assertion is that”),而不是将两者拼起来。后一个例子误导人,是因为引用者是你,而不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一段引文”则隐含着引用者是莎士比亚)。

本书的模板会帮助你避免类似的错误。掌握了“如X所说”或者“用X自己的话说”这样的模板后,你用的时候根本不必专门去想着它,这样就可以专心应对模板帮助你组织的复杂思索。

习题

1.从 theysayiblog.com 上找一篇文章。阅读后观察作者是如何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正文中的。作者是怎样引入引文的?如果作了解释的话,他是怎样做的,又是如何将其与自己的文字联系起来的?根据你在这一章读到的如何将引语夹进“三明治”的内容,你建议做哪些修改?

2.下面这段话出自克里斯蒂娜·米歇尔·卡特2019年发表于《时尚芭莎》的文章《女性主义正在扼杀我们的儿子》。卡特在文中指出,性别刻板印象对女孩和男孩有着相同的危害。她主张大众媒体应该推出更多正面的男性气质榜样。请阅读这段话,从中选择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作为你自己的一段论证中的“他们说”要素。用本章中的模板把这段话做成“三明治”:引入引语,解释其意义,将之联系到你自己的观点。你的整个回答(引入、引语、解释、联系)的长度应该在三到四句话。

我们如此强烈地执着于教女孩说她们与男孩是平等的,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以一种健康的、包容的方式向男孩传达同样的信息。在关注女性主义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拥抱一场新的男性运动,即关注正在探索自身男性气质的小男孩,他们成长在一个充斥着无视或污名化男性气质的平权运动与话题标签的环境之中。

3.阅读你的一篇课程作业。你引用过了吗?如果有,请用彩笔或下划线标出全部引语。你是怎样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正文中的?你是怎样引入引文,解释其含义,说明其与 你的 正文的联系的?如果你没有做这些事情,请进行修改,使用引入归纳和引语的动词(参见第二章第023—024页),可以用“直接引语模板”(参见第三章第029—030页)和“后续说明模板”(参见第三章第030—032页)。如果你在作业里从没引用过,不妨找一段写过的学术性文字,然后进行修订,加入引用。 C5vw81fII5Tj+zhCEQH7+VRa7omPy6J01zjOJ1JstJjCOy97WHIBVgJCnzbTZpt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