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另一种空间

□中国传媒大学 曹凯中

一、现实

如果说城市是水中的石子,那么水才是这个世界。

——凯勒·伊斯特林(Keller Easterling)

当我们想要理解“世界就是信息”,或者说想感知到“水”的存在时,就需要转变对空间、城市与媒介的认知。文本和数字信息无处不在,当各种APP和无数的智能手机围绕在我们身边时,独立于数字信息的物理空间是不存在的。这也就注定了当代的空间生产绕不开与数字信息的无限交织甚至是重叠。

我们需要认识到“空间是信息,城市是现象”,这是解决当代生存困境、理解空间生产的一把根本钥匙。与此同时,在另外一个平行时空中,虽然代表流行文化和商业资本的元宇宙是那么的相似,却没有找到一种有力的方式去弥合事件、现实、虚拟空间之间关系的裂痕。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数字信息不只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由数字技术产生的虚拟空间与客观存在的物理空间会出现彼此更加纠缠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会产生一种新的空间类型。媒体与文化研究教授肖恩·穆尔斯(Shaun Moores)将这类空间称为“重合空间”,媒体文化评论家克鲁登堡(Kluitenberg)将这类空间称为“混合空间”。这种“混合空间”作为一种场景,不断迭代和流动是其根本属性。当我们以这样的观念重新审视作为实践对象的城市空间时,创作场域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个新的场域确切来说是一种混合现实,一种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进行混合、叠加而形成的新现实,这个变化会导致我们的实践方式和工作流程都发生巨大的变化。2016年,我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之后来到中国传媒大学,断断续续地做了一系列将物理环境进行媒介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我的兴趣是以城市景观为媒介,从现实生活中取样进行深入研究,反观当代城市生活新价值。在此基础上,将数字媒介与经典意义上的空间设计进行交叉和演绎,使得空间设计不只是一种物理建造,而是一种情境制造和内容生产。

二、工冥

数字媒介是随着20世纪末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结合而形成的一个交叉学科和艺术创新领域,数字媒介艺术借助动作捕捉、交互、成像等技术,在“空间感知”层面产生深刻的变革。美国实验电影制片人斯坦·范德贝克(Stan Vanderbeek)认为数字媒介艺术是一种混合媒介的综合应用,这些混合媒介涵盖了激光投影、计算机图形以及LED屏幕等,多种媒介混合后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英国作家、电影教师艾伦·伦纳德·里斯(Alan Leonard Rees)则认为数字媒介是一个较为弹性的概念,是多种类型的数字投影事件的总和。数字媒介的发展是由不同门类的艺术家、工程师、创作者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里的“媒介”不仅包括介质和材料,还包括其自身的实现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当代艺术,数字媒介艺术的审美特征、形式语言以及操作机制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完整性,涵盖了声音、图像、文字、影像、装置等。

三、可能

那么,数字媒介艺术会给城市空间带来怎样的可能呢?

针对特定空间类型的物理空间,英国学者德里克·格里高里(Derek Gregory)认为利用数字媒介形成一种“去物质化”的设计策略是当下城市空间设计的一个新的方向和契机。这一策略以城市空间为物质载体,用技术革新和艺术创作赋予城市空间媒介的属性,并让历史信息、物理空间在多种形式的可交互界面的支持下形成了一种综合作用,最终构成一种属于当下的文化空间。与他的观点类似,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历史学家切萨雷·布兰迪(Cesare Brandi)认为形成城市空间真实性感受的秘密在于如何制造一种“聆听”它们的机制,而不是基于“美化”观念的物质性补全。针对城市的变化与迭代,数字媒介的介入没有削弱城市本身的独特性,反而为城市提供了一种兼具事件性和真实性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使参与者获得一种在场式体验。可以说,数字媒介艺术的各种形态(如激光投影、透明屏幕等)在嵌入物理空间后,重塑了物理空间界面,也改变了虚拟信息与感知关系,催生出数字媒介与物理空间的相互作用。数字媒体和物理空间在这里共同扮演着生产要素的角色,使得原本呈现出相对恒久弥坚的城市空间转变成为一种具有过程性的“流变空间”。在这个关系里,空间与信息之间并非中立化的二元存在,也没有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形式,这种闪烁不定、稍纵即逝的可变形式会催发出在场者的情感,并由此形成不断变化的场所感受。正如荷兰裔美国社会学家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所说的,数字媒介通过建立起不同的感知厚度而产生更为丰富、立体化的场所体验,这也使得原本的空间秩序变得不再稳定。这种改变并没有使城市原本的物质属性被数字媒介艺术所营造出的信息语言所消解,而是被数字媒介艺术所特有的传导、显现、交互等特征所赋能,并由此增强物质空间中的“境”。

最终,数字媒介所创造的虚拟现实与街道、历史建筑立面等诸多物质实体要素合二为一,形成具有复合感知特征的“另一种空间”。在整个过程中,数字媒介从原本呈现表征意义和构图意义的视觉修辞转变成一种具备人际交流、行为互动的图像事件再融入城市空间中的数字媒介艺术。它不是中立的传输手段,而是场所本身的一部分。城市空间自身的要素构成、结构布局、风格是数字媒介的创作基础和显现载体,技术则是整个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场所性、文化共鸣、意义感等经典设计学思考的问题并不会消失,而只会因为方法论的转变而产生全新的回应。因此,对“另一种空间”的探索与设计实践,并非一种纯粹技术上的应用性探讨,而是体现时代精神的人文进度。 0dIlzdiK9QQbDC0vPP/vwQGqEcbCUI9NIoDsjY+sdZinIjgfeoB+TZQT1gz/RCg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