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理想的田园
——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性刍议

□中央美术学院 吴祥艳

一、缘起

2021年秋,收到北京林业大学魏方老师“联合毕业设计”的邀请,得知设计题目是“关于古典园林现代性问题”的探索,是崔柳老师出的题目,我对于这一方向也很感兴趣,便欣然应邀。然而,当时我的心里一直在打鼓,觉得这个题目难度很大,学界相关讨论甚少,可借鉴的成果不多,本科生能否顺利完成?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还是怀着忐忑不安而又渴望探索的心情上路了。设计地段选在北京东城区的隆福寺街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且具备传统与现代矛盾冲突的老城区。场地调研完成后,同学们发现两个突出问题:第一,场地破碎化严重,高大的现代建筑与低矮的四合院相互交织,形态对比强烈且场地被分隔成多个不规则的小空间;第二,光影问题突出,现代建筑体量过大,户外狭窄细碎的公共空间长期处在阴影里,不利于人类活动。此外,场地的历史记忆点正在逐渐消失。基于上述问题,同学们开始寻找古典园林中可借鉴的原型空间,并将其运用到具体设计之中,力求突出场地特色并解决场地问题。两位同学分别从古典园林的“廊”与“光影”两个原型空间入手,进行设计转译并完成最终设计作品(详见后文)。

二、反思

2022届毕业季已经结束,我们对于古典园林现代性话题的探索却刚刚开始。古典园林原型空间的转译或许只是一种传承古典园林的方式,如何合理并有效地进行转译尚需深入讨论。有的学者可能会认为目前的转译方式过于表面化,不能深入古典园林的精髓,亦不能很好地解决现状问题;而有的人则认为现有成果过于稚嫩,无法完美呈现传统园林空间的意境神韵……笔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转译仅仅是理解并表达古典园林特色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相对偏向设计手法的尝试。仅就古典园林营造手法而言,也是非常多样的。彭一刚先生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童寯先生的《江南园林志》、陈从周先生的《说园》等,都对古典园林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这里不再赘述。本次课题强调,手法和角度可以自由选取,但不能偏离课题的初衷,即“以古为鉴”,寻找一种重现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现代园林设计思路。“条条大路通罗马”,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不一而足。当务之急是我们要先接纳这种实验性探索的意义。那么,古典园林的现代性是什么呢?古典园林的本质和特色究竟在哪里呢?下面简单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三、态度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现代性不是一种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态度”。汪晖认为,所谓态度,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群所做的志愿选择,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就是一种行为和举止方式。在一个相同的时刻,这种方式标志着一种归属关系并可以把它表述为一种任务。显然,它有点像希腊人所说的“社会的精神气质”。的确,对古典园林现代性问题的探讨,先要确定一种“态度”。

当代学界对于古典园林的态度主要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围绕着古典园林遗产本体而做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当下比较热门的“活化利用”也仅仅是近年来才开始深入讨论的话题。然而,古典园林如何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相结合?如何传承古典园林的精髓?如何运用古典园林的思维进行当代的园林设计?这些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讨论得都非常少,全球化浪潮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地域性差异,我国当代风景园林设计鲜有“中国特色”的讨论。与此同时,在日渐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与日俱增。因此,沿袭古典园林“天人合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想境界去营造当代的风景园林空间,为使用者创造一处短暂逃离现实生活的园林场景,并能享受自然中的悠闲和惬意,可以作为一种尝试。

下面,我们从思考古典园林本质开始。

四、理想的田园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尽管古典园林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其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对于自然的理解以及他们对于理想田园生活的追求是相同的。古典园林空间既是个体的情感表达,也是群体意志的体现。

1.私育属性

个体化、私有化是古典园林空间的本质属性。回顾中西方古典园林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其本质就是一部个体追求理想田园生活的发展史。中国古典园林从帝王苑囿、山水宫苑到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营造城市山林,再到清代帝王营造大型皇家园林,虽然园主人在身份、地位、文化素养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但本质上都是个体行为,表达个体的园林思想和生活追求。虽然每个个体都有相对独特的审美理想和趣味,但在共同的自然观、哲学观的影响下,个体的追求逐步升华为文人士大夫群体的共同追求。帝王的园居理政虽然有别于文人的园居归隐,但其对文人的仿效以及表达自身审美诉求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2.隐逸惰怀

从帝王到文人士大夫造园,均具有隐逸情怀,即逃离他们所处现实生活的诉求。文人多半是从社会网络中逃出来的隐士,他们或厌倦了政治生活,或者以退为进,以园林为幌子,虽向往建功立业,但又无计可施,只能暂作退隐。因此,文人士大夫的“别业山居”和“城市山林”,虽选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逃离。与此相似,从个体欲求出发,帝王的皇家园林又何尝不是其对现实生活的逃离呢?一方面,他们高居万人之上,普天之下都是他们的,貌似可以为所欲为。然而,帝王的日常生活并非逍遥自在,他们要日理万机、安邦治国,在战乱年代甚至要征战疆场。另一方面,他们也是血肉之躯的普通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们也需要休息和放松,于是,皇家园林就成为他们短暂逃离繁重工作、表达田园理想的港湾。

3.自由自在的审美体验

传统园林之美在于自然,传统园林的审美在于自在与自由的体验方式。

按照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人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因此,人对自然有与生俱来的热爱和眷恋。在中国古代先民的意识中,一方面,大自然丰富多彩,为万物休养生息提供场所和食物;另一方面,大自然神秘莫测,有许多超自然的力量蕴含其中。因此,先民对大自然既依赖又敬畏,朴素的“天人合一”“人与天调”的思想逐步形成,继而发展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画。文人画士寄情山水,搜尽名山打草稿,以画写自然,后以诗写画,以诗画传情,又以诗画造园。唐宋之后,写实山水逐步转向写意山水,城市山林作为园主人亲近大自然的理想园林形式日渐兴盛。自然山川成为城市山林的蓝本,在城市山林中,园主人游目骋怀,享受“居”“游”“望”“赏”之乐。这种园林之乐是自我的,自由自在的,没有世俗的干扰,也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山水的静美、草木的荣枯。园主人与花鸟相伴,感知四季变换,尽情宣泄情绪,表达自我感受。因此,园林空间就变成园主人疗愈心灵的港湾。

五、如伺传承?

如果说古典园林是个体的精神家园,那么,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就不需要独享的精神家园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今时代,在全球化等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下,风景园林师的视野从追求精神和审美愉悦的古典园林视角转向更为严峻的生态环境改善、公众健康环境营造、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议题上来,面向全民共享的设计成为主导方向。风景园林作品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人的精神家园,而成为行业发展的普遍状态。公共作品中如何能够营造更具有个体关怀的精神港湾?个体的欲求难道就不能和群体需求巧妙结合吗?扪心自问,作为中国人,我们热爱自然,向往林泉的本心并未改变。相信通过系列课题的探索,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山水园林的营造思维与智慧,以一种“轻介入”的方式,在共享和独享之间或许能够取得一种平衡,开辟出一片符合现代人精神诉求的生态绿洲。 fAe+TQrbsGHgw2iZSkjyF37Fe/oxiANtfvCW1znEnOWbM6d+wfRxHs/PkxoR+Q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