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古典园林于当代设计之空间古典性

□北京林业大学 崔 柳

一、育夫选题

如若追问存在,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人对理想栖居的一种空间想象,它并非实体,而为虚物。在中国古代,园林受限于建造能力本身,它们各自有着类似的形制。但事实上,中国古典园林,尤为私家园林,它是园主人与恢宏自然之间的对话,它是行为、生活与思考下的动态产物,是园主人自然想象的空间映射,且是一所隐秘的精神归处,外人不足以明道其中。因此,中国的古典园林在形成之初就具备了模糊性、虚拟性与超验性如此的空间属性,而此类空间的营建经验也适配于当下大城市人群生存困境下对精神回归自然情境中的心理诉求。

今天的城市经由互联技术的加持,人类个体逐步丧失其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进入一个不断被技术异化了的虚拟场景中。随着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等一列人工智能应用型技术的涌现,近期的《三联生活周刊》记者与《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进行了如下对话。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哪种情景对你来说更可怕?人工智能表现得越来越像人类,还是人类表现得越来越像人工智能?

赫拉利:两者都很可怕。人工智能表现得像人类的可怕之处在于,这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心理造成破坏。人类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与人工智能建立亲密关系,而牺牲掉他们与其他人之间在社会和心理层面的联系。这可能会破坏人类社会,并且导致深刻的心理健康危机。

生命个体会逐步沦为虚拟世界在现实空间的投射,并伴随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加速异化。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人工智能将会对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组构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类心理危机(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已经发生)。中国的古典园林诉其建构本质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时空相遇”,它是被自然秩序引导的一种主体无目的行为,正与当下的城市的标准化、目的性、时效性相对立。我们希望通过回溯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经典,为当下中国城市空间里人们的生存困境——多元并置、超速迭代、急速滞留、本体异化、精神虚无……提供一种文本意义上的思考与设计尝试。

本次课题我们选择北京的隆福寺大街及周边区域,这里是北京城最早经历城市变迁的场所,也是被城市化深度洗礼的区域。在这里,时间给予它各样场景的迭代与重合,设计者可以寻迹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用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组织方式——眺望与游观,再次把它与时间、场景、生活以一种逃逸的方式缝合起来。

隆福寺大街及周边区域

二、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古典性

“古典”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①古代的典章法式,《后汉书·儒林传序》有“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的记载;②古代流传下来而被后人认为有典范性或代表性的,如古典文学,古典哲学。释义②有明显的舶来意味。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称谓上的不同,含义亦不同。“古典”有经典范式的意味,“传统”有文化流承的偏重,在本篇所强调的“古典性”不是范式也不是流承,而是强调一种独有的文化基因,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空间感知方式,一种个体成长中浑然自觉的美学智识。从实用角度来讲,本篇所论述的空间的“古典性”,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获取滋养和疗愈的空间性态。

1.眺望与游观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组织方式来源于中国古典山水画。古典绘画中对“看”之对象的空间二维平面的转化,区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透视性原理,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看”是动态的,具有时间过程性的。而在二维平面的空间表达中,最常见的形式则为立轴与长卷,立轴重在表达静态的不同视角下对景致的眺望,而长卷则转换为人进入情境中的动态游走,即为游观。不论眺望还是游观,都是一种消解透视原理的全景式观察,因此,中国古典空间观是极大区别于西方世界的。我们在空间表达中注入“时间与诗性”,而“时间与诗性”则把空间在抽象的方向推向寰宇山河。那么在如此的古典空间观的表达上,也一定有着对应规模的空间想象,中国古典园林就是这样空间想象的载体。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古典性是一种摒弃透视空间的二点五维的空间观察,而在实体的空间展示中,所有的空间形态演变成了铺垫,让人直接进入时间,也就是叙事。

以廊道为主体空间

“可望”——形成空间形态

“可居”——多种空间体验

“可游”——空间游观形成画卷

2.场景与密度

园林中的各色场景被“眺望”与“游观”所支撑,场景的组织呈现为园林。而到此,仅仅是实体上的建造,最终的完成还需要人的介入,或作为他者的观察,或作为主体的使用。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一个复合性的容纳空间,这里会有独钓寒江的寂寥、会有欢饮达旦的喧嚣、会有唯见长江的别离、会有落花时节的相逢、会有的桃李堂前的归隐、会有铁马冰河的远征……不论私园、苑囿还是胜地,都容纳着生活本身,同时也反映着生活的肌理。而这种肌理性的表达使得园林空间的组构是灵活的、多变的、模糊的、含蓄且克制的,这是中国古典空间的美学态度,也是中国古典空间美学的实现路径。

通过“眺望”与“游观”,人们可以进入场景,也可在场外驻足;可以作为参与者,也可作为观者。他者在游走中可以反复进入到不同的园林情景之中。通过路径,可以进行场景切换;通过衔接可以实现多类场景“共时”。而这所有的这些场景会有相当信息密度的叠合、共振、消解、排斥、生成。通过对自然空间的场景共情,以及以时间为线的游走完成对园林空间最后的营造。

由上可知,中国古典园林所呈现的空间古典性具备容纳“人”以及“人之生活”的空间能力,它并非只是一座美学构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表征的空间系统。这个系统依靠的是生活,是人本身。

古典园林空间的“片段性”

古典园林空间的“流动性”

古典园林空间的“身心分离”体验

3.自然与秩序

中国古典空间语境是西方文化体系描述之外的另一存在,它脱离可具化的空间结构(透视空间),用空间游走的方式解构“物体”,致空间(三维)在水平方向变形,用以完成平面空间的立体表达,人可以直接进入空间的时间叙事中。这样的营造机制似乎无法用建筑学中的秩序(order)进行解读。然而,纵观当今主流学界,我们对于空间的解读几乎必须是可测量且精准的,是可以被算法模拟的、可被预测的、可被经济规律干预的。一切的建造只有精准地从属于工业生产关系中,才能迅速、猛烈且立竿见影。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恰恰是自然的节奏反应,它与人的感知、体验与困悟搅揉一体,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级将是人在游走过程中的思维产物,园林空间是思维流动的路径,人通过身体的游走,感知并建立思考,完成自我与自然的关联,从而获取个体乃至一个群体的生命能量。它应该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质性的,所以它不是算法规律可以主导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特质决定它几乎是排斥工业生产与数字信息算法统筹的。

那么什么才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的有效切入?它的“古典性”是否有适配的研究工具?当人类进入数字文明时代,这个工具就缓慢呈现出来了,其实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自身,它的工具属性——人的精神栖居,它在产生之初就是一所具备疗愈功能的都市自然,使人们偶时退离熟知的现世关系,进入自然无序的放空状态。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古典性,是一种以“自然的无序”为主导,引人进入自然空间导体,并在进入的过程中,获取自然给予本真自我的空间体验。

近大远小透视

近小远大透视

平行四边形

中国绘画不受单一透视法限制,可自由调节各个空间板块并使之合拢(图片来源:韦羲《照夜白》,台海出版社2017年版,第84页)

三、空间古典性语境下的诚市公共空间设计

回到题目,中国古典园林的古典性对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否有必要回溯这样的一个空间性态?它的设计起点在哪里?

首先,本篇所研讨的语境范畴还是始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观察方式,我们想挣脱一种常态的透视几何空间观念下的空间组构形式。中国古典的空间注重表达“主客同一的关系”,然而此种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主客关系体中。人是“变”的载体,自然亦是,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会变化万千,其关系产生的客观性在于所有的空间关系都是通过“游走”实现的。

“游走”是空间设计方法的基本起点,游走的依据就是设计者对设计对象的古典性观察,同时通过自然要素进行空间的缝合,最终形成连续的观看路径,进入自然空间体系。因此,设计的对象需要具备相对独立的“自然体系”,该体系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营造的,但它的空间性态与城市空间不同,中国古典性空间首先抵制空间效率。

其次,模糊空间边界,隔离人与现世的境遇关联,可以说它是最早期的“沉浸式空间”,但与当下大多数沉浸式空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激发的是人的深层思考,而非浅层的感官体验。

基于此,本篇的所有研究未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进行任何转译 ,因为根本没有转译的基壤。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此种“古典性”就丧失了进入公共空间的机会,空间效率与城市信息流的严重不对等导致了两种空间的节奏撕裂。这也是为何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无法进行所谓的城市公共空间“转译”的底层逻辑。

中国空间的古典性是无法借用西方逻辑语汇进行观察、分析与整理的另类空间,它在脱离具象空间的同时,迎接自然,并把人引向最后的哲思。而该“古典性”的最高形式应该是去物质的,是一种独有的精神提炼。幸运的是,它以“基因”的方式在吾辈中代际传承。 sVw0Wt9vxXT5dB73gWLORAfKZUbtz6hZkzxExdDKCvS3ZaXO+8Oz4IPBarO34ER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