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
以“五事”为经,此“五事”是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所以要比较、计算双方优劣势,推导出战争胜负的概率。主要因素一为政治,二为天时,三为地利,四为将帅,五为法制。政治是指君民同心或君的心中有民,民则能为君死、为君生,且不生他心。天时是指昼夜、寒暑之交替变化的情况。地利指地理条件的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生之地等。将帅指将者有足够的智谋才能,是否赏罚有信,对部下是否仁慈关爱,能否做到果断勇敢,军队是否军纪严明。法制指军队的组织,权责划分是否清晰明了,物质是否充足。这五个方面,将领一定要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必将失败。通过对战争双方的考察,来掌握更多的实际情况,并以此比较分析,从而去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要研究分析谁的君主政治开明,谁的将帅指挥高明,谁更占有天时地利,谁的法令能贯彻执行,谁的武器装备精良,谁的兵卒训练有素,谁的赏罚公正严明,以此来推导胜负的概率。将帅如肯执行我的计策,必然取胜,这样我就留下;不肯执行我的计策,必然失败,那我就离开。
【启示】
“校”通较,即比较,较量。计者,即下文“主孰有道”等“七计”。索者,探索也。情者,彼我之军情。贾林曰:“校量彼我之计谋,搜索两军之情实,则长短可知,胜负易见。”“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都要考虑在内,去做比较分析,以此来探索战争胜负之情势。《孙子兵法》从战争的基本属性开始说起,战争是大事,关系民之生死,国之存亡,不能不仔仔细细地盘算。因此出兵前,君臣要凑在一块盘算。庙算的庙指庙堂,是古代君臣议事之地。庙算就是大家各自拿一把小木棍在地上演示,我方有多少小木棍,彼方有多少小木棍,比较双方之优势、劣势,计算利弊得失,最后才兵出于境,是为定计。生活、工作中,“五事”“七计”可缩放至不同场景,以此来辅助我们去做决策、去做判断。
总结:五事七计,即先分析对比双方优劣势,后通过七计来推演(包括小范围实践),探索胜败之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