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原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
关于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讲了四种谋攻法则:上策为伐谋即用谋略打败敌人,次之用外交手段征服敌人,再次之用武力打垮敌人,下策是攻城而后征服敌人。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什么?因为制造攻城的器械(巢车和
辒)要消耗掉三个月时间,构筑攻城土山又要三个月。如果将帅在长期备战中难以抑制焦躁的情绪,驱使兵卒如蝼蚁般爬云梯攻城,结果兵卒伤亡三分之一却依然攻不下,此即为攻城之害。所以善战者,让敌人屈服而不用硬打,夺其城池而不用硬攻,灭其国不须持久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这样,我军不受挫败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取得胜利,此为谋划进攻的法则。
【启示】
继续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并分为四种作战形态,伐谋、伐交属于政治博弈的范畴,而伐兵、攻城则属于军事博弈。孙子的表述方式如作战篇一样,先讲损失、危害,说痛点,并给出客观的分析论点,即“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或可理解为此论点依旧是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做论点支撑。如此说来,就个人成长而言,“谋、交、兵、攻”四个字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全局观。
总结:生活中谋、交、兵、攻四个维度可作为博弈时思考问题的参考标准,据此做出合适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