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制,冕青表朱里,前后各十二旒,青碧天河带,朱丝组带为缨,黈纩充耳,玉簪导。青衣纁裳,十二章,衣绘八章,裳绣四章,蔽膝随裳色,绣升龙二,白罗中单,皂缘。革带绯罗为表,饰以玉銙,大带绯白罗。绶施玉环三,白玉双佩。赤舄缘以黄罗。重大典礼服之。
宋代冠服改制比较频繁,天子的衮冕,有过多次调整。
北宋前期,冕的前后有白珠十二旒
,外加翠旒,由上方的碧凤衔着。冕的四周缀金丝网、花素坠子,顶部有龙鳞锦
、玉七星、琥珀瓶、犀瓶,中间有条天河带,两端长至脚底。上衣为青色,裳为红色,蔽膝上织升龙两条,空白处用珍珠、琥珀、宝玉等装饰。
北宋中期,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冕去掉翠旒、碧凤、犀瓶、琥珀瓶,龙鳞由织改为画,金丝由粗变细,蔽膝上不再用珠宝装饰,衮冕的形制整体上精简了许多,不过之后大多又恢复了。
北宋后期,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对礼制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据《政和五礼新仪》冠服部分记载,冕表为青色,里为朱色,衣为青色,裳为纁色
。衣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火、宗彝
八章,裳绣藻、粉米
、黼
、黻
四章。南宋基本沿用此制。
其制,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青表朱里,玉犀簪导,组缨翠緌。绛纱袍,云龙红金条纱织成,皂缘。白纱中单,朱缘。白罗方心曲领,蔽膝如袍饰,余同冕服。正旦、冬至、五月朔等大朝会及大册命、大祭祀致斋服之。
通天冠,表为青色,顶上有珠,前方有梁,梁前加金博山
,博山上附蝉
。仁宗天圣二年(1024),曾改称承天冠。南宋时,只有冠的高度降了一些,其余形制不变。
袍用绛
纱,上织云、龙,领与袖边为皂色
。方心曲领用白罗,蔽膝用绛纱,革带表裹绯罗
,佩用白玉。舄
的颜色有些争议,《宋史·舆服志》记载为黑色,而宋画中多为赤色。
通天冠、绛纱袍主要用于大朝会、册命皇后、大祭祀致斋
、诣景灵宫
、礼毕还宫
等场合。
其制,皂纱幞头,通犀金玉环带,皂文靴,有赭黄䙆袍、淡黄䙆袍、红衫袍,常朝则服之。政和更定礼制,改靴用履,中兴仍之,乾道七年,复改用靴,以黑革为之,大抵参用履制,惟加靿焉。
天子常服,主要形制为戴幞头,穿圆领袍,束红鞓
腰带,穿皂靴。
其幞头,左右两脚平直,像两把尺子,太宗之后,就基本定型,君臣之间没有区别。
其圆领袍,两宋略有差别,北宋为小圆领,领口边缘比较窄,南宋则比较宽。袍的颜色有赭黄
色、淡黄色、红色。
其腰带加顺折,也就是在胸前多绕一圈,关于其用意,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其鞋,北宋前期穿靴,到了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改靴为履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又改穿靴,但融合了履的形制,大体形状为履加靴筒。
常服主要用于常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