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裘冕

其制,无冕旒,玄表 里,玉簪导,组缨,色如绶。黑羔皮为裘,无章纹,玄领,白纱中单,皂领,朱裳,蔽膝随裳色。革带玉钩䚢,大带素表朱里,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佩,玄组绶,朱袜,赤舄。祀天神地祇则服之。

大裘冕,主要的特征是无旒 、无章纹(主要指日、月、山、龙等)。唐代只在前期使用过,到了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觉得大裘过于朴素,且只能冬天穿,所以废除不用,之后只在制度层面上保留其制。

其冕板前低后高,表为玄色 ,里为 。缨 有六色,即玄、黄、赤、白、缥 、绿。裘用黑羔皮制成,裳为朱色。蔽膝上窄下宽,颜色与裳相同。革带为钩䚢带,是钩式的,不是卡扣形的,《新唐书·车服志》提到革带是用白色皮革制成的。大带外白里朱,下垂部分置于蔽膝里侧。剑为鹿卢玉具剑,剑首为火珠形。绶 的底边为玄色,主体部分用彩线交织而成,彩线的颜色与缨相同。

大裘冕,作为冕服之首,主要用于祭祀天地。

注:①〔旒〕冕前后垂的珠串。

②〔玄色〕赤黑色,黑中带红。

③〔 色〕红中带黄。

④〔缨〕系于颔下的带子,用于固定帽子。

⑤〔缥〕浅青带白。

⑥〔绶〕彩带,礼服中的佩饰。

衮冕

其制,前后垂白珠十二旒,黈纩充耳,玉簪导,组缨,色如绶。玄衣 裳,十二章,衣画裳绣,八章在衣,四章在裳,蔽膝绣龙、山、火三章,白纱中单。

革带玉钩䚢,大带素表朱里,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佩,玄组绶,朱袜,舄加金饰。重大典礼所服。

天子的衮冕,有垂珠十二旒,衣服上有十二章,以应天数。

上衣为玄色,画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火、宗彝 八章,衣领与袖边织升龙,这里的升龙是一种特殊的龙纹,此类图纹在汉代文物中较常见。裳为 色,绣藻、粉米 、黼 、黻 四章,分布的位置基本与蔽膝及绶重合。蔽膝为朱色,与裳色不同(蔽膝的颜色通常与裳色相同),绣龙、山、火三章。革带为钩䚢带,带钩为玉质。大带、剑、佩、绶与大裘冕相同,舄 上加金饰。

衮冕主要用于登基、纳后、祭祖、遣上将、出征凯旋等重大典礼。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废除大裘冕,改用衮冕祭祀天地。

注:①〔华虫〕一种华丽的雉鸡。

②〔宗彝〕包含虎、蜼两种动物,蜼是长尾猿。

③〔粉米〕白米。

④〔黼〕斧状花纹,斧头半黑半白或半青半白,唐代一般没有斧柄。

⑤〔黻〕一种花纹,似两个弓字相背,其色不定,唐代有深蓝、暗红,也有青黑相间。

⑥〔舄〕有两层底的鞋子,多用于礼服。

通天冠绛纱袍

其制,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黑介帻,发缨翠緌,犀样玉簪导。绛纱袍,白纱中单,朱领,方心曲领,绛纱蔽膝。

革带玉钩䚢,白假带,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佩,玄组绶,白袜,黑舄。诸祭还及冬至受朝、元会、冬会服之。

通天冠,前方有梁,顶上有珠。簪导 用玉,只是玉的质地看上去像犀角一样,若天子未成年,则用双玉导。冠的前方加金博山 ,博山上附蝉

袍用绛 纱,中单 用白纱,领边为朱色,内加曲领,《隋书·礼仪志七》解释曲领为“在单衣内襟领上,横以雍颈” 。白假带的形制与大带相似,置于蔽膝里侧。蔽膝用绛纱。革带、剑、佩、绶与衮冕相同。

通天冠绛纱袍主要用于大朝会、祭还 。祭祀当天属重要日子,祭礼过程中用冕服,而后换通天冠绛纱袍。

注:①〔簪导〕一种簪子,把冠固定在发髻上。

②〔博山〕据说是表现仙山,其形状可参考汉代文物博山炉,本书只是简易的山形。

③〔附蝉〕加蝉形的装饰品。

④〔绛〕暗红色。

⑤〔中单〕外衣与内衣之间的单衣。

⑥〔在单衣内襟领上,横以雍颈〕置于领内侧,用来撑领。

⑦〔祭还〕祭祀结束后还朝,祭祀大多在郊外进行。

常服

其制,赤黄袍,幞头,乌皮六合靴。

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自贞观之后,非大祭祀、大朝会,皆用常服。

太宗制翼善冠,朔望视朝通著之,开元之后,废而不用。

唐初,天子常服基本沿用隋制,穿黄袍及衫 ,后渐用赤黄色,以符土德(唐代五行属土),同时禁止臣民以赤黄为衣服杂饰。

常服也称宴服,其领为圆领,袖为窄袖。在膝盖附近加一条横线,称为横襕,算是象征了“上衣下裳”,其实也是贵族与百姓的一种差别,普通百姓穿的袍衫是不加横襕的。

自贞观元年(627)起,除了大朝会及大祭祀,都穿常服。贞观八年(634),唐太宗制翼善冠 ,初一及十五常朝,不论穿常服还是白练裙襦 都戴翼善冠。开元十七年(729)之后,翼善冠不再使用。

注:①〔衫〕一般为单层,没有里子,贵族阶层多用作内衣。

②〔翼善冠〕其制不详,据古画推测,冠后两角朝上且交叉,大体形制可参考明代文物翼善冠。

③〔白练裙襦〕白裙短衣。 bVFRsXhDasiT7qpwvou9lUfeNn7EA0PoGCvQoEo3Gl7q/qzyuHm2KUqefxLLSBh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