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猪,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敌方的态度已经明确了,而盟友的态度还没有明确,要诱导盟友去摧毁敌方,不用耗损自己的力量。此逻辑是依据《损》卦推演出来的计谋。
按语: 敌方已显露形迹,而另一股势力更强大,将要有作为,便应该借助这股力量来摧毁敌人。例如,郑桓公将要袭击郐国,先找到郐国的豪杰,良臣,有智慧、果敢的人士,把他们的姓名全部写下来,选择郐国的良田许诺给他们,又为他们设置官爵和俸禄,也记录下来,于是就在城门郭的外面设坛埋入人名、财物,用鸡猪祭奠盟约。郐君以为国内发生内乱,于是把良臣全部杀了。桓公袭击郐国,于是占领了郐国。又如,诸葛亮联合东吴共同抵抗曹操,到关羽围困樊城、襄阳时,曹操想迁都,司马懿和蒋济劝说曹操:“刘备、孙权表面亲近而内心疏远,关羽得志,孙权心里是不愿意的。可以派人暗中挑拨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答应割取江南之地给孙权,那么樊城的围困就会自然解除。”曹操听从他们的建议,关羽于是被擒获。
《易经·损》卦中《彖》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是损失,是舍;益是获益,是得。损中有益,益中有损,两者相互转化、对立统一。《损》卦本意在于“主动损己”,即主动降低、减少自身欲望、需求等,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简而言之,适当取舍、主动让步,以达到和谐状态。讲清楚《损》卦,诸位就了解“借刀杀人”是怎样推出来的了。“借刀杀人”的本质是——“力”的调用,是手段,是策略。是利用他人之力,比如力量、资源、能力,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如国与国的战争,政治斗争中的权力角逐,《孙子兵法》讲,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再如生活、工作中的人与人的博弈,企业与企业的商业竞争等等。
总结:“借刀杀人”之计容易引发道义上的争议,能不用则不用,但江湖险恶,懂得总比不懂好点。
损(sǔn)
“借刀杀人”是三个及多个元素的利益链关系,凡事三思而后行,做之前,知彼的工作要做够,对方的上下游利益链要了解。
“损己利人”,很多时候,该舍则舍,要清楚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是舍之后有得,得之后有舍。该舍时不舍,即是与规律唱反调。
保持终身学习,江湖险恶,不害人但要懂得防人之心不可无,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增强抵御风险的意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