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敌方心志慌乱,不能正确地预料不断变化的情况,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如坤下兑上之象(即敌方的心志已经散乱,如一盘散沙),此时当利用敌方失去控制的时机将其消灭。
按语: 西汉时,七国反叛,周亚夫坚守壁垒不出战。吴王派兵到壁垒的东南角,周亚夫于是加强西北面的防备;不久吴王精锐部队果然进攻西北,结果无法攻入。这是因为敌方主力没有被打乱,能够自主作战。汉朝末年,朱隽围攻宛城的黄巾军,张围筑起土山以监视城内的军队,在西南面敲鼓发起攻击,黄巾军倾巢而出前往应战;朱隽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部队,从东北面发动突然袭击,乘虚而入。这是敌人主力被打乱,没有预料到这一招。然而声东击西策略的成功与否,必须根据敌方主力是否被打乱来决定。敌方主力被打乱则我方胜利,敌方主力没被打乱则我方会自取失败,这是冒险的策略。
《易经·萃》卦中《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意思是一会散乱,一会聚合,此处指代敌方心志大乱,当抓住这个机会将敌方拿下。《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声东击西是一种忽东忽西、神出鬼没的战术,其本质在于通过制造假象,让敌人产生错觉,使其无法判断你的真正意图,难以预测你的行动,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混乱,就会有机会,最终争夺战场上的主动权,正如《孙子兵法》所讲的——致人而不致于人。
总结:声东击西是一种“变化”的思维,日常生活中切不可让自己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
萃(cuì)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的本质是通过制造假象,
让敌人产生错觉,然后转移目标,从而出奇制胜。
反击之法:“反声东击西”,即在敌军进攻的几个方向上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使其无法判断、无法集中力量攻击你。
时刻保持警惕,不放松对敌人的观察。即使敌人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你也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应对措施。
《孙子兵法》曰:“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说的便是用间,我方当利用各种手段获取敌人的情报,以便更好地预测敌人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