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一12世纪,在查理曼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国王)的倡导下,古罗马的文化与艺术开始恢复,罗曼式(也称罗马式)建筑随即开始流行。罗曼式建筑经典的厚墙、扶壁、拱券、交叉拱等是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基础。 罗曼式建筑的笨重以及圆拱顶高度的局限性,造就了哥特式建筑的诞生。哥特式建筑的骨架券、飞扶壁、尖券以及尖拱等特点,就是对罗曼式建筑优化的成果(图2.1)。
图2.1 罗曼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剖面对比
哥特式建筑的历史通常被进行如下划分。1140年至1200年,法国巴黎附近所进行的初步尝试一般被称为早期哥特式风格。下一个阶段被誉为哥特风格的鼎盛时期,主要指1200年至1260年间建造的建筑,包括法国的沙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和亚眠大教堂。1260年至1300年间在巴黎附近兴起的风格被称为辐射式,它更注重线条与通透的效果,法国圣乌尔班教堂通常被认作是这一时期的典范。但是从多方面来看,圣乌尔班教堂那复杂的风格促成哥特式风格最后阶段的到来,经过之后期的延续与发展,出现了15世纪后期的火焰式风格。1250年至1340年早期的英国风格被贴切地称为装饰性风格,而后从14世纪中期开始,则是垂直式风格(表2.1)。
表2.1 哥特式建筑发展沿革
哥特式建筑的发展是由于城镇、城市和贸易的兴起(图2.2)。传统的中世纪地图依次描绘了社会的三个组成部分:牧师、贵族和农民,这些组成后来被更复杂的社会结构所取代,包括商人和工匠。新的社会阶层不仅建造了教堂和小教堂,还建立了交通网络,鼓励商品的流通。例如,14世纪,他们在意大利和佛兰德斯(西欧的历史地名,泛指古代尼德兰南部地区,位于西欧低地西南部、北海沿岸,包括今比利时、法国以及荷兰的部分地区)之间进行贸易,这确实对艺术产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图2.2 根据档案和考古学资料,此为中世纪城镇的重建,约尔格·穆勒
在这一时期,随着哥特风格的发展,经济贸易的繁盛占据了关键地位,在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和主教的财富越来越依赖贸易,正是在这些设有城墙的大城镇,哥特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同时,世俗统治者的野心也在不断增强。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甚至挑战了教皇的权威。他们很快意识到建立一个光荣的公众形象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加强皇家的权力,他们建造了教堂。13至14世纪,教会的影响力日渐减弱,它不仅受到皇家的威胁,还要吸收当时新流行起来的精神团体诸如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成员,很显然它还受到了教会大分裂的威胁。尽管哥特式建筑首先是由西多会的修士引入意大利的,但是能够展现出全新视觉效果的却是由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新托钵修士建造的各类教堂,这些教堂是为了能容纳更多的群体而修建的。 当时大多数人都住在拥挤、黑暗的棚屋里,教堂的装饰金碧辉煌,以此显示出大教堂的宏伟。教会建造哥特式教堂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它能够与人们交流。这些教堂就像用石头砌筑的宣言,预示着它所承诺的光辉事物的到来。
方济各会: 一个跟随圣方济各修道的修会,是天主教托钵修会派别之一。
圣方济各: 又称圣弗朗西斯科、亚西西的圣方济各或圣法兰西斯,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各女修会的创始人。为了纪念他,美国旧金山使用他的名字(即圣弗朗西斯科)作为城市名。
多明我会: 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一种,1215年由西班牙人多明我创立于法国图卢兹。是与耶稣会、方济各会并列的三大主要修会之一。
西多会: 罗马天主教修道士修会,又译熙笃会。
托钵修士: 罗马天主教中舍弃一切财产的修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