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野蛮的代名词

哥特人的特征

从名称上来看,“哥特式”和“哥特人”似乎有着一些联系,哥特人的起源尚无定论, 一些学者认为哥特人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哥特兰地区,目前我们仅能确定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 在史料的记载中,日耳曼人的这个分支身形高大魁梧、金发碧眼、皮肤白皙,与现代社会的瑞典人外貌接近。哥特人的服饰多为长内搭与有束腰的短外衣,下装则长短不一,或刚及膝盖,或长至脚踝(图1.1)。

图1.1 日耳曼人

哥特人的生活习惯与社会特征和其他日耳曼人大致相同,他们居住在平原或森林里的聚居地而非城市或乡村,依靠畜牧维持生计,同时开垦农田、种植作物、酿造啤酒。哥特人会在宴会上高歌痛饮,男性族人会通过集会商讨族群的重要事项。关于哥特人的信仰,学者们认为他们和其他日耳曼人分支一样崇拜日耳曼神话的主神提尔(图1.2)和风暴之神奥丁(图1.3)。后来他们皈依基督教时,哥特人早期信仰的痕迹被基督教的牧师们消抹得一干二净,在那个距今遥远的蛮荒岁月,哥特人究竟信仰什么已经无从考证。

图1.2 日耳曼神话主神提尔

图1.3 《奥丁与蛮族骑兵一起奔跑》,皮特·尼古拉·阿尔博,1868年,169厘米×241厘米,挪威特罗姆瑟北挪威艺术博物馆

与罗马人的恩怨伊始

公元前2世纪末,出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导致的粮食短缺、瘟疫暴发和其他未知原因,日耳曼人居住了数百年的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的生存条件急剧恶化,他们不得不放弃古老的家园举族南迁,经历长途跋涉去寻找一个富饶的新家园。他们从俄罗斯西部南下,途经黑海和亚速海海岸,又向西至多瑙河北岸,在南下的途中斯拉夫人的加入使这个队伍壮大了起来。公元前113年,日耳曼部落中的辛布里人联合条顿人和安布昂人在法国西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与罗马共和国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史称辛布里战争。这场战争对罗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经济实力的富户尽数战死,罗马军队前后被歼灭超过10万人。这场战争之后,哥特人从原先的居住地迁徙到了黑海边的乌克兰草原,过起了早期农耕的生活。直到245年,罗马人开始和当时居住在多瑙河河口的哥特人结盟,罗马人向哥特人提供钱财,哥特人则为罗马人镇守边疆。但在罗马帝国皇帝腓力执政后停止了经济上的支持,于是,哥特人开始了对罗马的入侵。250年左右,哥特人杀死了当时的罗马帝国皇帝德西乌斯,罗马人溃不成军,只得答应向哥特人支付巨额金钱及战利品以换取哥特人不再侵犯罗马领土。现藏于罗马国家博物馆的卢多维西战役石棺浮雕则描绘了250年左右罗马人和哥特人的战役(图1.4)。

图1.4 卢多维西战役石棺浮雕(部分),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

在德西乌斯死于战争后,罗马城内又暴发了一场瘟疫,与哥特人签订的屈辱条约并未守护住罗马的和平。趁着罗马帝国内乱、国力虚弱,部分哥特人趁机继续劫掠,罗马帝国因不断遭受洗劫而民不聊生。这段时间内,罗马帝国皇帝多次更替,哥特人持续对这个原本富饶的城市展开残忍的掠夺和毁灭,直至268年哥提库斯(图1.5)称帝,才在纳伊苏斯战役中于今塞尔维亚境内决定性地击败哥特人。罗马军队虽然损失惨重,但哥特军队也土崩瓦解,残存的哥特人仓皇逃窜至巴尔干半岛的大山深处,这场战役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日耳曼部族对罗马进犯的步伐。

图1.5 钱币上的哥提库斯

战后罗马帝国吸取了从前的教训,采用和平政策与哥特人议和,将现今匈牙利东部和罗马尼亚区域划给哥特人统治。哥特人则向罗马帝国进献士兵,哥特贵族的后代可接受罗马帝国贵族阶层的教育,由罗马皇帝抚养,与罗马帝国官员联姻。这些优惠条件不但使罗马和哥特之间在50年内避免了兵戎相见,而且也为哥特人积蓄力量东山再起提供了条件。

小科普

克劳狄二世·哥提库斯

268年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虽然他只统治了短短两年,但成功领导哥特人入侵的抵抗,成为当时罗马帝国抵御外敌的关键,因此被称为“打败哥特人的克劳狄”(哥提库斯),并深受罗马人的爱戴。

君士坦丁大帝的智慧

在哥特人与罗马帝国相安无事的50年里,划分给哥特人统治的区域中,部分本土达契亚人并未全部迁徙至默西亚,而是留下接受了哥特人的统治。但哥特人不再像先前一样原始野蛮,他们没有将达契亚人视为奴隶,而是在族群融合中学会了尊重并学习邻国的先进文明。

当君士坦丁大帝(图1.6)统治罗马时,基督教被立为罗马帝国国教,首都迁至君士坦丁堡。 322年,哥特人终于又打破了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和平,罗马与哥特接连展开了三次战役,君士坦丁大帝皆获得胜利,哥特人被迫投降。君士坦丁大帝向哥特人开出了投降后的优待条件,也正是因为这一明智举措,在331年君士坦丁大帝与政治对手李锡尼交战处于下风时,得到了约4万人的哥特军队援助。但几乎同一时期,与哥特人领地以底比斯河分界的汪达尔人遭受了哥特人的侵袭,面对哥特军队具有的绝对优势,汪达尔人不得不转向求助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大帝欣然接受,率军讨伐哥特人,虽然首战惨败,但此后的所有战役罗马军队接连获胜,曾被哥特人劫掠的希腊人后代也加入了君士坦丁大帝的讨伐队伍中。哥特人连连溃败,只得再次向君士坦丁大帝求和,罗马帝国对哥特人进行了新的管理和统治,哥特人停止了对罗马帝国的侵扰,但仍想驱逐汪达尔人。汪达尔人在得到罗马帝国的帮助后并没有感恩,反而多次劫掠罗马帝国的行省(古代罗马为统治其所征服的大片地区而建立的一种管理制度),于是君士坦丁大帝默许了哥特人的进攻。汪达尔人战败后,他将汪达尔人原有的土地划分给了哥特人,又批准了汪达尔人迁往罗马帝国的其他行省。

图1.6 《君士坦丁凯旋罗马》,彼得·保罗·鲁本斯,约1621年,48.74厘米×64.77厘米,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匈人——魔鬼的化身

350年,哥特人于第聂伯河沿岸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此时,一支来自东方的强大力量突然崛起,席卷了欧洲的文明世界。神秘善战的匈人大举西迁至俄罗斯辽阔的平原地区,沿途击败了阿兰人和哥特人的格鲁森尼部落(图1.7),格鲁森尼领袖自杀,阿兰人被降伏,加入浩浩荡荡的匈人队伍中。在哥特人眼里,匈人双眼细小、肤色黝黑、面部无须、身形矮小却力大无穷,仿佛魔鬼的化身。剩下的格鲁森尼人不得不投靠同为哥特人的另一部落瑟文吉人(3世纪至4世纪生活在多瑙河下游北部德涅斯特河以西的哥特民族),与其组成联军再次迎战匈人,但又一次战败,只得狼狈逃往喀尔巴阡山中,远逃的格鲁森尼人和西方的瑟文吉人融合,演化为后来的西哥特人。另一部分没有逃跑的格鲁森尼人投降匈人,演化为后来的东哥特人,这些人大约有十万,在瑟文吉人领袖弗瑞提根的带领下,南下寻求罗马帝国的庇护。

图1.7 《匈人与阿兰人作战》,约翰·尼波穆克·盖革,约1870年

亚德里亚堡战役

哥特人战败后,仍时常受到匈人的袭击,西哥特人只得请求罗马皇帝瓦伦斯(图1.8)批准他们投靠罗马帝国寻求庇护,作为回报,他们会为罗马皇帝服兵役。如此庞大的蛮族部落一旦进入罗马领土,必然带来许多潜在危机,但当时罗马帝国人口不断减少,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庞大的罗马帝国要维系自身的统治,就不得不吸收蛮族作为军事力量。瓦伦斯犹豫再三,准许了哥特人的请求。起初哥特人十分感激罗马帝国提供的庇护,但罗马人为了控制哥特人,夺走他们的孩子作为人质带往边境,收走他们的武器防止反抗。罗马人的暴力举动激发了哥特人的愤怒,他们通过贿赂罗马官员留下自己的武器,用过去积累的战利品武装自己(图1.9),等待复仇的机会。与此同时,没有向匈人归顺的东哥特人也向罗马帝国提出庇护的请求,但帝国内已无法容纳更多的外来者。被皇帝拒绝后,东哥特人寻找到罗马军队守卫的漏洞,悄悄渡过多瑙河,混入了已在罗马帝国内的哥特人。过量的外来者涌入后,物资需求成了帝国内的当务之急,虽然瓦伦斯下令将物资和补给品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出售给哥特人直到他们发展畜牧耕种到能够立足为止,但罗马官员贪得无厌,借哥特人的苦难大发横财,他们手握粮食的供应权,禁止其他人向哥特人出售粮食,肆意加价。悲惨的哥特人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儿女,否则全家都会活活饿死。哥特人不堪罗马人的欺压凌虐,积怨已久,他们与罗马帝国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奋起反抗,宣布与罗马人的和平就此中断。战争就此爆发,除了哥特人以外,长期遭受罗马暴政的色雷斯人、原本效力于罗马皇室但被狂妄的长官逼反的罗马士兵、被罗马人使唤不停劳作的奴隶也纷纷加入了反抗队伍。

图1.8 钱币上的瓦伦斯

图1.9 全副武装的哥特人,英国插画师安格斯·麦克布莱德(1931—2007)绘制

377年,瑟文吉部落揭竿而起,对岸的格鲁森尼部落也加入其中。378年,瓦伦斯决定回应民众的呼声,弥补将哥特人引入境内的过错,他亲自率军前往前线应战,驻扎于亚德里亚堡城下。双方交战后,罗马军队很快溃不成军,瓦伦斯身负箭伤,在仓皇躲藏中被哥特士兵放火烧死。皇帝被杀,罗马惨败,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战役的惨败及后续的连锁反应让罗马帝国最终走向没落,亚德里亚堡战役为哥特人在罗马境内博得了立足之地,也是罗马帝国崩溃前的一次蝴蝶振翅。

危机四伏的和平

哥特人在亚德里亚堡战役大获全胜后,立刻乘胜追击,试图攻破亚德里亚堡的城墙,但石墙对蛮族来说实在过于坚固,他们只得转头攻向君士坦丁堡。罗马人仍有阿拉伯骑兵效忠,在围攻君士坦丁堡数日无果后,哥特人又向北一路劫掠而去,回到了曾经居住过的黑海和亚得里亚海区域。过去,罗马人曾拘禁了一批哥特贵族的子嗣作为人质,战败后这些人质全部遭到残忍屠杀,无一幸免。

瓦伦斯的继任者狄奥多西大帝(狄奥多西一世)是位明君,他深知只有笼络牵制的政策才能让哥特人服从。他首先重振了罗马帝国溃败的军队以树立威信,很快,除归顺匈人统治的部分东哥特人之外,所有哥特人都与狄奥多西大帝签署了和平协议,哥特人被允许在巴尔干地区生活,作为归附的代价,他们要为罗马帝国提供军事支持。其次,狄奥多西大帝向哥特人展示出充分的友好,他将色雷斯行省的一些土地划给了西哥特人,将小亚细亚地区划给了东哥特人,送给他们牲畜和谷物,允许他们进行自治,并为他们单独编制了一支军队,哥特贵族们也得到了晋升和重用。

但这一切的和平之下都暗藏着危机,哥特人与罗马人之间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这些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分歧。 哥特人的独立军队接受罗马将领的指导,由罗马帝国提供武器,久而久之,学习了兵法、武力得到提升的哥特人却始终存着造反的心思。383年,格拉提安皇帝在高卢被人谋杀,狄奥多西大帝从君士坦丁堡向西讨伐篡位者。在394年的冷河战役中,哥特人被安排在最前方作战,死伤惨重,瑟文吉和格鲁森尼共同的首领阿拉里克参与了这场战役,目睹同胞为罗马帝国的利益付出了惨重代价的现实。对于罗马人而言,这些哥特人微不足道,只要能取得胜利,他们随时都可以被舍弃。在狄奥多西大帝之后,愚蠢的后继者和自私贪婪的罗马官员急于将其除之而后快,这加速了哥特人的反叛进程。

传奇领袖阿拉里克

395年,狄奥多西大帝驾崩,他将帝国东部留给了长子阿卡狄乌斯,西部留给次子霍诺乌斯,但这两个儿子优柔寡断,实权被朝廷官员夺去,成了傀儡。狄奥多西大帝曾给哥特人的优待引发了罗马帝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在他死后,民众立刻叫嚣着将哥特人赶回多瑙河对岸。愚蠢的阿卡狄乌斯不敢过于激进,但仍首先撕毁合约,削减了哥特人应得的报酬。哥特领袖阿拉里克(图1.10)立刻举兵反叛,发起起义,在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分家时乘虚而入,直接攻入意大利。罗马帝国的斯提里科(图1.11)两次抵御住了阿拉里克的入侵,阿拉里克棋逢对手,只能撤回巴尔干半岛。

图1.10 阿拉里克

图1.11 斯提里科将军、妻子瑟琳娜和儿子尤克里乌斯的浮雕

408年,西哥特领袖阿拉里克大帝再次进军意大利,但他的对手斯提里科在战役中因霍诺乌斯皇帝听信谗言而被下令处决。与此同时,霍诺乌斯皇帝还处决了他部下哥特士兵的家属,就这样,三万蛮族士兵在愤怒之下叛变至阿拉里克大帝麾下。阿拉里克的队伍一路前进,于409年在罗马兵临城下。聪慧过人的阿拉里克明白强攻只会让自己的同胞白白丧命,于是选择围城扎寨,截断了城内数百万民众的物资供给渠道。而罗马人竟然将这一切危机的源头都归结在斯提里科的妻子身上,认为是她唤来了西哥特人为斯提里科报仇,直接下令杀死了这个无辜的女人。罗马城内的物资短缺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成千上万的民众饿死,直至城内已无足够的地方掩埋他们的尸体,罗马帝国不得不向阿拉里克缴纳大笔赎金以换取撤兵。随后,四万罗马奴隶也投奔阿拉里克,西哥特人的队伍再次壮大。

此时的阿拉里克已无意进攻西罗马帝国,只是想带领族人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但罗马帝国拒绝了他的谈判,阿拉里克愤怒地率军前往罗马帝国囤积粮食的港口城市。威胁之下,罗马元老院不得不答应了他的要求,罢黜霍诺乌斯皇帝,任命阿拉里克指定的普里斯库斯·阿塔卢斯为新的傀儡皇帝(图1.12),并授予阿拉里克军衔,划分领土。随后,傀儡皇帝企图独自称帝,但被阿拉里克迅速发现并当众剥夺皇位,阿拉里克再次提出与西罗马帝国签订和平条约。在等待答复的过程中,罗马帝国军队袭击了西哥特人的营地并宣称西哥特人是西罗马帝国永远的敌人。

图1.12 409—410年的钱币,上面是阿拉里克指定的傀儡皇帝普里斯库斯·阿塔卢斯

410年,罗马城破(图1.13),这是继800年前罗马被高卢人攻占后的第一次被攻破。城破之后,哥特人大肆劫掠(图1.14),罗马城不仅失去了千年间积累的一切财富,城中除了宗教建筑,基础设施都被毁坏殆尽,以至于无法再充当帝国的行政首都。阿拉里克则在隔年不幸染病,英年早逝(图1.15)。

图1.13 《哥特人攻陷罗马》,约瑟夫·诺埃尔·西尔韦斯特,1890年,法国保罗·瓦莱里博物馆

图1.14 《罗马的掠夺》,埃瓦利斯特·维塔勒·卢米纳伊斯,描绘了西哥特人在罗马城内大肆劫掠

图1.15 《阿拉里克埋葬在布森托河》,海因里希·洛伊特曼,1895年

共同的敌人

西哥特领袖阿拉里克死后,哥特人无法在意大利立足,于是再次西迁,拿下了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南部,在418年建立西哥特王国,定都马赛,推选狄奥多里克继承王位,此后西哥特王国和西罗马帝国之间战火不断。狄奥多里克一世为巩固和汪达尔人的友好关系,将自己的女儿送去联姻,但并未成功。之后,西哥特人与汪达尔人的关系逐渐僵化,走入绝境。匈人在“上帝之鞭”单于(匈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阿提拉的带领下再度登场,一路西征,在降伏了汪达尔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等一众日耳曼人,重挫东罗马帝国后,开始在西欧地区施展拳脚,一路攻城拔寨,准备向原先的同胞开战。面对共同的敌人,西哥特人与西罗马人认识到单凭任何一方都无法阻挡匈人的铁蹄,于是他们决定先联合起来面对眼前的威胁。

西罗马帝国将军埃提乌斯集结了西罗马军、西哥特人、勃艮第联军北上迎战,两军在卡泰隆尼兵戎相见,西哥特人作为重要力量帮助最后的罗马人埃提乌斯取得了关键的胜利,而狄奥多里克一世战死。此次战败对匈人单于阿提拉打击极大,他深感大势已去,以至于不久之后病故(图1.16)。单于驾崩后,由曾被他征服的众多城池组成的联盟迅速分崩离析,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而西罗马帝国虽然在沙隆会战(图1.17)中获胜,但耗尽了最后一丝元气。

图1.16 《阿提拉之死》,费伦克·帕奇卡

图1.17沙隆会战

最终的覆灭

沙隆会战之后,西哥特人继续占领伊比利亚半岛和法国南部。东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的时间更晚,他们后来进入意大利,建立了东哥特王国,在另一个名为狄奥多里克的传奇领袖的努力下,整体维持了哥特人与罗马人和平共处的局面,借助罗马帝国的管理制度和贵族维系统治。在这两个王国留下的遗迹中可以看出,他们比法兰克人更早实现了文化复兴。 西哥特人甚至在《尤列克法典》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法典,废除了哥特人与罗马人不能通婚的旧俗。

但是,哥特政权的不稳定性摧毁了一切,东哥特在狄奥多里克死后迅速瓦解,意大利成了各方强国与教皇争相角逐的舞台。而西哥特王国在多年的征伐和皈依天主教正统之后,迎来了极其短暂的黄金时代,之后再度进入了无限混乱的循环,无休止的政变、暗杀,导致几乎没有国王能在王座上寿终正寝。当阿拉伯军队兵临城下时,整个王国在五年内就被摧毁,混乱主宰了一切,幸存的领主逃往了阿斯图里亚斯的群山之中。至此,哥特民族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也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自称哥特嫡系后裔,历史对他们最后的记载便停留在了8世纪。

盘踞西欧的法兰克人成了西罗马的继承人,法兰克人为了巩固自己作为罗马帝国合法继承人的地位,对瓜分西罗马的东哥特和西哥特作出了定义。宗教上的分歧为这一行为提供了便利,哥特人和法兰克人都皈依了基督教,但是哥特人信仰的教派是埃及牧师阿利乌创建的教派,这个教派否认圣子和圣父的地位相同,也反对教会拥有大量的财产,因此被罗马斥责为“阿利乌异端”。于是在法兰克人撰写的战争史中,将西哥特人从南高卢驱逐就成了上帝的旨意。中世纪对哥特人的想象也沿袭了这一观点,认为哥特人是有异端信仰的野蛮人,没有资格继承罗马人的衣钵。 hRYB4wpwyh1Bc652TMpG8l5Lk/wvzEoNSeXcjchxSsEvuuwZdFgEzJ9H91UbRV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