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的造型与工艺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体系。宫廷和民间这两个群体的区分,使得包括绒花在内的手工艺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民间工艺偏淳朴自然,具有生活气息;宫廷工艺则具有匠气,雕饰感明显。
明清时期的绒花多与簪结合在一起,其造型主要来源于具有吉祥寓意的中国传统纹样,如龙凤、各类花卉、蝙蝠、寿桃、石榴等。这一时期还有不少有文字记载的特色造型,如媒婆说亲佩戴的“红霏霏头戴绒花”,卖花婆子花匣子里的“铺绒花石榴喷火”,鬓边插戴十数枝的“五色绒花”,除夕时孩子戴的“虎形绒花”(也叫“老虎花”),庆祝得子之喜的“麒麟送子绒花”和“四季花名,飞禽走兽”等各式绒花。
就制作工艺而言,绒花在民间大多是单用蚕丝制作而成的“单一绒花”;而宫廷中使用的绒花,多辅以金银珠玉等贵重材料,或与其他制花工艺相结合,做成更加奢华精巧的“复合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