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德哲学中,本体是指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体;现象是指本体作用于人的感官在人脑中引发的表象。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认为,“作为我们的感观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定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
我们对本体的感知总是具有局限性的,通常只能从本体被感知的一致性中获得可靠的本体观念。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这种直觉上的一致性,是远远不够的。人类直觉的感知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不借助仪器,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紫外光与红外光,我们的耳朵也听不到过高与过低频率的声波。人类对本体感知的局限性决定了其认知论是不断深化的。当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种片面的一致性认知之间就会出现总体上的不一致,这就须要我们进一步整合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使得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从直觉现实步入抽象现实。
本体作用于人的感官在人脑中产生表象,人们可通过本体表象特征的一致性确定该本体的存在。“存在”是主体主观感受的结果,是本体到主体的映射。过去,人们通常把“存在即被感知”视为主观唯心主义,但如果将这句话反过来说成“被感知即存在”就意义大相径庭了。“被感知即存在”反映了主体对本体的认知过程。
自然独立于人类而存在,而所谓的客观世界则是人化的自然,客观规律是主体对本体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认知。如果把本体视为佛学所谓的“空”,客体则对应于“色”。当我们评判客观规律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知是不断深化的,因而客观规律仍然属于相对真理的范畴。
当我们谈论本体与现象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本质与现象”的哲学讨论。本质与本体的共同点是二者都属于还原论的范畴;本质与本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体是指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体,本质是我们对本体的存在方式与物理属性的哲学判断,而哲学判断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和历史局限性。人类对本体和本质的认知是逐层深化的,二者深化与还原的终点可称之为“道”。物理学研究的过程是对本体和本质的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哲学研究是在有限的物理学知识的条件下通过“综合的逻辑判断”直达“道”的本质。因此,哲学上的本质与物理学上的本质相互关联但却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对二者的交叉研究可以促进人类认识论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