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犯下的所有错误中,世界观的错误是根本性的。宇宙学标准模型认为宇宙诞生于奇点的大爆炸,最终便形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宇宙。最初的宇宙根本不存在什么物质,有的只是巨大能量。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开始迅速下降,在最初的时候,能量转化为物质与反物质对占据优势,这使得物质与反物质不断增多。而随着宇宙逐渐冷却,需要巨大能量的粒子对产生变得越来越困难,不仅如此,物质与反物质不断发生碰撞,相互湮灭消失。于是随着宇宙越来越冷,湮灭逐渐占据了优势,物质与反物质不断减少。然而按照核物理实验,重子数在核反应前后是守恒的,物质与反物质必定成对产生,湮灭时也必定成对湮灭。但现在的宇宙是物质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几乎不见反物质的踪影,那么本该与物质彼此湮灭的反物质消失到哪里去了呢?这就是反物质的消失之谜。为解释反物质的消失之谜,宇宙学标准模型引入了CP对称破坏的新假说,尽管此前已经在大爆炸假说的基础上引入了暴涨假说。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的新发现挑战了现有的宇宙学标准模型,同时也表明“一个假说,靠不断增加缺乏现实模型与之对应的新假说的方式来弥补缺陷,会显著增大理论无效的风险”。
物质复空间理论通过引入正反粒子同构和反对称的假设,认为“引力场空间是超循环的物质态(负能态)”。万物负阴而抱阳,物质是复合结构的,正物质犹如皮球的外面,反物质犹如皮球的内面。虚的负正电子是特殊的基础性的正反物质,这种正反物质的结构是破缺的,是构成万物的基元。电中性的反物质是由正物质的结构翻转生成的亚稳态物质结构。宇宙中,正反物质的区隔是通过反对称的机制实现的。
2023年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声称取得了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首次证明了反物质(反粒子)会在引力作用坠落,从而又一次证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然而,这一实验并不能完全揭示反物质引力作用的规律。简单的喷流实验可以告诉我们:一个微喷流的容器在大的虹吸管道内也会被吸引进去且其运动规律与微喷流的方向几乎无关,然而,两个对射的微喷流容器则表现为相互斥力的作用。如果我们由前者的虹吸效应认定喷流总是相吸的,显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反物质的引力实验亦是如此。在可预见的将来人们不可能完成宏观反物质之间的引力实验,因此反物质的引力与斥力效应仍然要依托于综合的逻辑判断。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并盲目扩大实验的有效范畴,进而认定反物质之间也存在万有引力,那么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