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与静止的争辩贯穿于西方哲学发展史,从早期的芝诺悖论,到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再到相对论的时空观。按照组合论,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可分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绝对的。在这四种组合中,前三种观点都不乏簇拥者,第四种观点则几乎无人认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空无的空间是不存在的,空间与时间被视为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物质的运动不以绝对静止空间的存在为条件。
早期的牛顿力学建立在绝对时空观基础之上,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近代物理学家试图用惯性系取代绝对空间,因为牛顿力学正是在地表这个近似惯性系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通过否认绝对空间和以太的存在,认为运动是相对的(对运动的物理学描述是相对的),一切惯性参照系均可以认为自己静止而别的参照系在运动。对研究相互作用的力学而言,运动是相对的观点是简洁有效的。广义相对论完善了狭义相对论的运动观与时空观,可以概括为“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考虑到物质可以弯曲时空,爱因斯坦晚年不得不重拾以太观,并试图构建物理学的统一场论。爱因斯坦始终反对有形的以太微粒说,晚年还试图从场论的观点看待以太。他后半生的统一场研究无果而终,根本原因在于哲学思想缺陷和数学工具的缺失。在哲学上,场论拓展为复合场论是解决物质与场辩证关系的唯一途径;在数学上,我们须要建立复合场论的几何模型与数学规则。
物质复空间理论是根据易经与道家思想构建的复合场论,提出了超循环反对称的物质复空间思想,把正负能态和正负电子态的概念引入理论物理学研究中来。物质复空间理论认为负能态的实空间是引力场的标量叠加(总场),远离引力场源的总场是近乎静态的,物质是在总场中运动并影响着总场的局域形态。随着物质复空间理论研究的深入,“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绝对的”的观点也展现出其有限的合理性。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指“物质相对于动态的总场在做绝对运动”;所谓“静止是绝对的”是指“一切惯性参照系均可以取代绝对空间”。惯性系取代绝对空间会导致惯性系内部对能量测量的系统偏差,这一差值与洛伦兹因子密切相关。
在运动与静止的四种组合中,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看每种组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恰恰反映了运动问题的复杂性。建立在惯性系基础上的经典物理学,被想当然地认为建立在绝对空间基础之上,而在否定绝对空间基础上创立的相对论也被一些人视为对经典物理学的否定。现实中人们对狭义相对论的认知,更多地停留在数学推导方面和常识性论辩方面,却很少有人思考相对论的物理基础与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