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时间与空间

在康德以前的哲学中,空间通常被视为物质存在的场所,时间通常被视为物质存在的过程,时间与空间通常被视为是无限的。与近现代物理学密切相关的是牛顿的时空观念,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基于其力学体系的绝对不变的时空观念,把无限大的静态三维空间视为宇宙的容器,时间充斥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并均匀地流逝。康德以前的哲学家研究时空问题的方法都不能够给人们关于时空存在现实性的答复。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中对空间与时间作出了形而上学的先验性阐述,进而阐述了“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康德哲学中,空间与时间不是经验概念而是直观形式(直觉形式——笔者注),经验本身只有通过空间与时间才能被主体感性认知。空间和时间是使一切直观成为可能的主观感性条件,二者规定了外部对象对主体显现的表象而非自在之物本身。

康德把空间与时间视为纯直观形式而非自在之物,对西方哲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受其哲学思想影响,马赫提出了相对运动的观念;爱因斯坦受马赫思想影响创立了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并试图统一空间与时间;在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空间分布也被视为无限大的。

时间与空间是人类认识论的黑洞和哲学与科学研究的根基,时空本质的研究须要遵循唯物主义原则。所谓唯物主义原则是指“存在的广义能量原则”。广义能量包括相互关联的质量、能量和能态(场),质量和能量是量子化的结果,能态是量子化的物质基础。任何哲学意义上的“存在”都必须具有广义能量,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判定某一概念是否为存在的唯一标准,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判断均须要遵循这一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在康德的观念中时空都是不存在的,在爱因斯坦的观念中时间是不存在的而空间则被视为引力场(即空间是存在的)。

对时间本质的追问贯穿于中西方哲学的发展史,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对时间的探索占据了主导地位。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科学与人文思想。与我们直觉连绵的时间观念不同,爱因斯坦认为“在我们的意识中,没有什么能让我们得出结论说事件是同时发生的,因为他们只是心理结构,是逻辑存在。所以没有哲学家的时间,只有不同于物理学家的心理时间。”显然,爱因斯坦对时间的理解是在维护相对论的时间观念。然而,随着量子场论的深入研究,时空开始呈现出新的特征。美国物理学家霍夫曼指出“随着实验的精密,空间和时间开始呈现新的面貌。甚至早在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的相对来说比较粗浅的实验,最后也导致了相对论破坏我们关于空间和时间的一些概念。现今,靠现代物理学家的较精湛的技术,我们发现,我们十分熟悉的空间和时间、甚至连相对论所认识的空间与时间,都不符合原子实验所揭露的更深奥的形式”。

人们对空间本质的研究也存在巨大的争论:

1.在一些人固有的观念中,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场所,是与质能对立的非质能的本体性存在;

2.一些人继承了康德哲学的“时空是物质运动形式”的观念,认为时空都不是本体性存在;

3.量子场论认为真空是量子场,并试图将引力量子化;

4.爱因斯坦晚年认为“引力场可叫做空间”并认为“依据广义相对论,空间已经被赋予了物质性质;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存在着一种以太”;

5.物质复空间理论认为“实空间是引力场的标量叠加,物质复空间是超循环反对称的正负能态复合场,时间是虚空间在实空间中的映射”,解释了空间与时间的存在性和二者的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量子场论,如果空间是物质的引力场,那么空间必然具有广义能量,与此同时,考虑到场与物质的统一性,引力场化的空间必然是有限结构的否则会导致引力场能的无限大。研究量子场论的物理学家没能认识到“引力场是统一场的本体”,把引力场与量子场等量齐观并试图将引力量子化,必然导致量子化的物质基础不复存在,使量子化只能建立在空洞的数学概念基础之上。爱因斯坦晚年认识到引力场与空间的等同性,却固执地认为引力场空间中还充满了以太,或许是因为他需要均匀的以太来维持相对论的光速不变。物质复空间理论综合了量子场论的真空观和爱因斯坦的时空间观,明确了引力场化的实空间是空间的存在性本体,与实空间反对称的高维虚空间是时间的存在性本体。因此,可以说“时间也是空间”。

综上所述,对于局域的三维流形而言,相对论的四维时空在直观形式上是有效的,但在物理实质上是缺失的。物质复空间理论丰富和完善了相对论的时空观念,提出了“引力场=空间=以太=物质虚态=负能态=正电子态=希格斯场=物质的引力质量”的哲学判断。在物质复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通过等效原理的拓展直接推理出“引力场空间是超循环的负能态”和哈勃定律,明确了负能态的引力场空间的超循环(膨胀)是引力作用的基本方式,进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并不加假设地解决了暗物质和暗能量问题。

关于时间存在性的判断,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存在?”存在可分为“本体性存在”和“非本体性存在”两种形式。所谓本体性存在,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需要具有质量或能量;所谓非本体性存在,是指不具有质量或能量的自然现象以及人们的主观判断。按照以上标准,显然时间不具有质量或能量,因此,时间可归结为非本体性存在。那么,时间是否是客观存在呢?所谓客观存在(objective existence),在英语语境下具有实体性存在的意思,但在汉语语境下则有泛化的倾向,即把本体、实体和现象以及人们正确的主观判断都纳入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把时间视为物质运动的过程,在哲学上是合理的,然而物质为什么会运动呢?在这个问题上,道家思想的“反者道之动”为我们对时间存在性的判断提供了思路。根据物质复空间理论,时间被视为物质自身的虚空间在实空间中的映射,即时间是超现实的本体性存在的映射。

由于现实中人们通常无视高维空间的存在或把时间视为高维空间的一个维度,在这个意义上,时间可视为特殊性的存在,这种特殊性体现在其对虚空间本体的代表上(即时间是物质虚空间本体的全息)。根据物质复空间理论对物质复空间临界面的定义,如果物质的正能态虚三维空间被视为紧致的一维时间,那么物质的时间总是以光速流动的正能态流。由于虚实空间是反对称的,在高维的虚空间看来,我们所谓的引力场化的实空间也可以被视为紧致的以光速流动的一维的反时间。至此,我们初步完成了时间的物质化和空间的物质化并解决二者的辩证统一,为相对论的四维电磁理论提供了哲学依据和物质基础。

物质复空间与其他一些空间概念的关系是:欧几里得空间是理想化的数学空间;牛顿绝对空间是欧几里得空间;黎曼空间是物质复空间的局部静态表征;闵可夫斯基空间是高维紧致和破缺的物质复空间,二维化的闵氏空间是形式化的电磁空间,因此闵氏空间是数学与物理学的共同基础;广义相对论的弯曲时空是静态化的物质复空间;纤维丛空间是物质复空间静态化的实部;暗物质空间是物质复空间超循环的局部涡旋场效应;暗能量空间是物质复空间超循环的发散场效应;物质复空间的静态化场源回归到欧几里得空间;物质复空间的基元是太极结构的普朗克量子四重态。 H5ko5zCN3DimPQAue4ZNOluQwWCTA/owE0q3sYfbxrb4T4aNPgRkdgy3Em9Kv6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