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学是一门新兴而又古老的学科。指纹学是遗传学、医学和人类学对人的指纹、掌纹及趾纹的统一的科学称谓。近代科学已把指纹学研究纳入遗传学的研究范畴。如国际遗传学会下设有指纹专业委员会,中国遗传学会也同样下设有指纹协作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及其众多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指纹学课程。各公安大学都专设有指纹专业,不只是培养了大批的本科毕业生,还培养出了众多的指纹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北大、清华等大学的数学系还培养出诸多的指纹算法的博士和博士后。第二代身份证已录入指纹。手机开机程序亦设置指纹锁。家庭门户门锁亦有指纹锁。重要部门设有掌纹锁。指纹科学,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生物识别专业已在愈来愈焕发出耀眼的无限科学魅力。
中国是国际公认的指纹研究和应用的发祥地,是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重大发明。据目前已发现的考古证据证明,早在周代、秦代和汉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巧妙地利用指纹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科学特征,把泥封指纹用于契约作信,以防作伪。这个指纹科学的应用一直延续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
1684年,英国生理学家内赫·米亚格鲁向英国皇家学会递交了他对手掌纹理解剖观察报告。这份报告刊登在1684年皇家学会《哲学汇报》上。
1880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亨利·福尔茨的文章,推荐使用指纹鉴定法作为人类独特的判别方式,并预言:“总有一天科学家们能够利用这些纹型的特征发现血缘关系”。
1888年,英国费朗西斯·高尔顿开始研究指纹,1892年出版了《指纹学》,提出指纹分类法,至今仍被各国公安警察系统采用,也被后来指纹与智力研究者所采用。
1936 年,卡明斯教授在“美国形态学协会”上提出Dermatoglyphics这项专有名词。至此,Dermatoglyphics(皮纹学)正式成为专业研究领域的学问。同时期,卡明斯在研究中发现,染色体或脑部异常的病例,都有异于常人的指纹。当胚胎处于母体的第13周时,其手足纹开始发育形成,直至第24周发育完成,至此终身不变。指纹与胎儿的脑神经的发育基本同步。这一重要发现,在国内外“医学遗传学”多项著述中都有刊载。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现已证明许多染色体及脑部异常患者,都有着异常指纹图像。
1978年,美国出版的《医学卫生百科全书》明确提出指纹学已成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工具,不论在临床方面,还是作为遗传特征方面,科学家发现许多先天性和遗传性缺陷在手上都留下印记。许多医生建议把新生儿的手足纹取印作为筛查遗传缺陷的常规。
1979年,中国第一任皮纹研究协作组组长、兰州医学院教授李崇高在《遗传学》杂志发表了《630例正常学龄儿童手的皮纹学观察》。
1981年,中国第三任皮纹研究协作组组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张海国在《遗传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人肤纹研究Ⅰ,汉族102项肤纹参数正常值的测定》,并于2002年出版了专著《中国民族肤纹学》。
1987年,中国当代著名的指纹学专家、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学会指纹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原指纹处主任赵向欣教授著《指纹学》一书;1997年在原书基础上做了补充和修订,再版后改名为《中华指纹学》;2004年,又出版了《指纹技术》一书。其主持完成的有关指纹科研项目曾获部级奖、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0年,安徽医学院汤大钊教授在《中国学校卫生》第4期上发表了《智力与指纹检测模型》论文。
1991年,中国皮纹研究协作组副组长、河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邵紫菀教授等关于“运动员皮纹选材模式的研究”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11月在《人类学学报》上发表了《皮纹与运动员选材》。
1992年10月,翟桂鋆以指纹研究的生理遗传智力测量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豫科院成字9212号)。
1995年2月,江西抚州医科所全跃龙在《人类学学报》上发表了《智力超常儿童的皮纹学分析》。
1999年,洛阳医学院教授陈兰英等在《遗传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指掌皮纹与智力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1999年,上海复旦大学李辉、卢大儒研究了手掌三、四区纹对称性与智力高度相关,并发表了论文,受到了中国遗传学之父谈家桢院士的肯定。
1999年,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美籍华裔教授钱卓为首的国际研究小组定位了记忆力基因(NR 2 B),论文发表于当年9月英国《自然》杂志。在国际上第一次使智力是基因决定的在分子级得到了证明。引起了全世界轰动。
2000年4月,中国人类基因组负责人杨焕明教授在《生命大解密》一书中明确指出:从指纹也可以检测DNA序列。
2001年11月5日,德新社11月5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智力水平在出生前已经确定。反映人认知能力的脑灰质数量主要由基因决定。这一发现是研究人员利用三维成像技术对20对双胞胎的脑结构做出比较后得出的。
2002年2月13日,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发表了俄科学家研究指纹与运动能力的论文。
2003年9月9日,英国路透社报道了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基因与学习障碍有关。是对英国出生15000名双胞胎研究的结论。
2003年11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了西班牙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手纹形状反映智商。
2005年11月6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发了《学习好坏,基因至关重要》一文,报道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共同的研究成果。
2006年4月15日,中国遗传学会、中国心理学会和卫生部医促会妇儿医疗保健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主持了对翟桂鋆研究的生理多元智力测量(皮纹生物识别多元智力测量)的国家级论证。
2013年7月7日,科技部科促会组织国家科技管理专家学者对翟桂鋆从指纹研究的生理多元智力测量研讨论证道:(1)本研究对因材施教与教育改革意义重大;(2)建议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认为此研究具有向诺贝尔奖冲刺的潜力。
从2002年开始,我国台湾指纹与智力研究的专家,把其研究成功的“指纹多元智力检测系统”在大陆大规模进行推广。他们是把指纹和ATD角的研究成果与电脑程序结合在一起的实际应用,尝试把加德纳的八大智能具体化测量。
2015年4月和2019年6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由翟桂鋆主编的《中国当代皮纹学研究》和《中国皮(指)纹研究与应用Ⅰ》,荟萃了当代中国指纹学研究几乎所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2018年10月和2021年5月,著名的中国指纹学博士、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指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持平教授在群众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中华指纹发明史考》和《指纹与人类认知》两部划时代的指纹学巨著,在书中支持并肯定了翟氏指纹生理多元智力测量的科学性。
2022年1月7日,国际顶级生物学期刊《细胞》杂志,发表了由复旦大学和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10多家科研机构研究的重大成果:确认了人类指纹和肢体发育有高度的基因关联。参加研究的科学家有汪思佳教授、李金喜博士后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科学家都从不同的侧面研究揭示了指纹与认知能力的关系。智力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已成定论。康德的“手纹是人脑的外部显现”的论断正在一步步被证实。遗传学研究的深入进展,必将改变人们关于遗传与智力、智力与学习和智力与教育的所有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