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目前国际智力测量和智力研究进展状况

智力,这个神奇而又不可捉摸的特殊现象,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当今人类能观察到宏观世界数亿光年宇宙深处的奥妙,也能察知微观世界物质内部原子、质子、中子乃至基本粒子的奥秘。但是相比之下,人类对自身智力的认识就远远不如对宇宙深处的宏观世界和物质内部微观世界的认识了。且不说对智力的定义至今学术界仍在争论不休,仅就如何测量人的智力,在国际上仍然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课题。虽然传统的智商测试方法可以测试智力,但其信度和效度一直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1988年起,笔者开始研究指纹、掌纹、趾纹与人的认知能力的关系,经三十多年不懈努力,从遗传指纹学的角度,初步探索研究成功了一种比较系统的生理遗传多元智力测量方法。先后在全国70多个地区研究测量取样60000多人,建立起了我们民族宝贵的指纹智力数据库,同时也使生理遗传多元智力测量的操作体系和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使其应用的信度和效度也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

一、心理学智商测试是目前全世界智力测量的主体

20世纪初,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研究成功了“比内测量”。随后,美国的心理学家韦克斯勒又研制了“韦氏测量”,英国的心理学家瑞文又研制了“瑞文测量”。目前世界各国测量智力应用的都是以这“三大经典测量”为基础组成的心理学智商测试系列。这一系列心理学智商测试,为智力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和贡献,为探索人类智力奠定了光辉的里程碑。但其受文化知识及年龄与测试环境等因素之影响,一直受到科学界的质疑。

我国测试智力的方法,主要应用的是费培杰、陆志伟、吴天敏、林传鼎、张厚粲、龚耀先等心理学家翻译修订的中文版的“比内量表”“韦氏量表”和“瑞文量表”等。

二、智力研究的前沿视角

20世纪初,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从生理学角度发现人的神经可分为三种类型:偏抽象型和偏形象型以及中间型,并指出偏抽象型宜于向理工科方向发展,偏形象型宜向人文学科方向发展 (吴越著《人 类智力的奥秘》,上海文化出版社,第5页)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高尔顿提出的“普通能力”与“特殊能力”基础上,系统地进行了研究与论证,于1927年提出了“智力二因素说”。认为人类智力的内涵包括两种因素:G因素(普通能力、总能力)和S因素(特殊能力、分能力)。G因素是人的普通能力,是人的总能力,是人的诸能力之“君王”。G因素由神经的生理质量决定,由遗传所得;S因素是人的特殊能力,是人的分能力,是在G因素这个“君王”统管支配之下之“臣”。 (英 · 斯皮尔曼,袁军译 《人的能力:它们的性质与度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和霍恩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液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他们认为人类的智力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为液体智力,是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是对事物辨识、记忆、理解的能力,其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液体智力达到顶峰,30岁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另一种为晶体智力,则是经验知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运用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属晶体智力。其与教育文化有关,与年龄没有密切关系。晶体智力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甚至有些人因知识经验的积累,其晶体智力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张春兴著《现代 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美国心理学家斯卡尔与萨兹曼等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遗传限理论。他们认为个体的智力高低是遗传因素决定的,但并非一个定点,而是一段阈值:从下限到上限的一段距离。每个人的智力潜能不一样,正是各人遗传限大小不同使然。个人生长环境愈好,其智力的表现开发程度愈接近遗传限上限;个体生长环境愈差,其智力的表现即开发程度愈接近遗传限下限。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再好的环境也无法影响到超越遗传限的上限;再坏的环境也不能影响到低于遗传限的下限。遗传限理论不但适于用来解释个人智力,也适于用来解释寿命、身高、遗传疾病等生命的其他现象。 (张春兴著《现代 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通于1938年提出了七种基本能力理论:①语文理解,②语句流畅,③数字运算,④空间关系,⑤联想记忆,⑥知觉速度,⑦一般推理。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研究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把人的智能分为八大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分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言简意赅,用词简单明了,易于被社会接受,现在多元智力一词风行于世界各国。在我们中国,已成立了多元智力教育协会,多元智力的理念已经被我国教育界所普遍接受。(美·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

影响比较大的智力理论还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他认为智力结构包括150种不同的能力);斯滕博格的智力三元论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智力新理论。

诸家最新的智力理论,不一定都是十分完整准确地揭示了智力的科学内涵与本质,但大体可以从中看出当代智力理论研究的新方向,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对智商测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主要是因为其浓厚知识文化背景和对被测试者的年龄限制及易受测试环境影响等。智商不能代表智力,智力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东西,要想以测量的方式鉴别个体的智力差异,心理学的传统编制量表的方式显然已不敷需要。新兴智力理论的提出,必将影响智力测量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在理论上一般都认为传统的智商测验的方式势将改变,但在实际上,众所期盼的新式智力测验却尚未诞生。国际心理科学联盟副主席、我国当代心理测量与智力测量之泰斗、被誉为“中国智力测量之母”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原主任张厚粲教授就曾呼吁:盼望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式智力测量的诞生。 LSYW/QxOyHJQt2SSdmScKrh0YWQDTNWK/U260htRlgv7imXx/9jXZPGlj3xquG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