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涟水的时间有米芾的诗《去涟水》可以证明,诗中写道:“长日开闲境,春风美鼻雷。黄绸依旧暖,牙鼓莫相催。”又据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八著录,有米芾墨迹《壮观赋》,落款为“元符己卯暮春十日海岳楼中书”。“海岳楼”在丹阳,是米芾晚年定居之所,可见他确实于元符二年春离开涟水到了丹阳。
“元符己卯”(1099年)的“暮春”,米芾已经在丹阳“海岳楼”,不是涟水海岱楼,这说明过了春节没多久米芾就已经离开了涟水,假设从“绍圣丁酉”(1096年秋)到“元符二年”(1099年春),总共两年零四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安东县志·卷八〈秩官〉》中记载米芾“守涟二年”(在涟水任职二年)。
还有明代的县官任职的时间,按规定,地方官一任三年,任满必须离开。任期内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根据考语决定升迁或降职。说明古代官员平均任期只有三年,少数优秀者升官。
有一次京城来了一位稽查官(京查)杨杰,来考米芾在涟水的政迹,米芾差点丢了乌纱帽。见下面记载:《宋稗類鈔》云:“米元章守涟水,地接灵璧,蓄石甚富,一一品目,加以美字,入室则终日不出。时杨次公(杰)为察史,知米好石废事,因往廉焉。至郡,正色言曰:‘朝廷以千里付公,汲汲公务,犹惧有闕,那得终日弄石?’米径前以手于左袖取一石,其状嵌空玲珑,峰峦洞壑皆具,色极清润。米芾举石宛转翻覆示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殊不顾,乃纳之左袖。又出一石,叠嶂层峦,奇巧又甚,又纳之左袖。最后出一石,尽天划神镂之巧,又顾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忽曰:‘非独公爱,我亦爱也!’即就米手攫取之,径登车去。”
译文:
《宋稗類鈔》说:“米芾担任涟水县最高领导时,和安徽灵璧县相邻,此县盛产灵璧石。”米芾收藏了很多灵璧石,并根据每块石头的形状取了不同的美丽名字,进入收藏石头的房子后,整天不出来。当时朝廷的杨杰是巡查使(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知道米芾因喜爱弄石头而荒废朝廷大事,于是前往视察,到涟水后,对米芾说:“朝廷把这么大的地方交给你管理,你怎么能够整天弄几块破石头?”米芾走向前从左边袖子中拿出一块石头,形状嵌空玲珑,有山峰,有洞穴,它的颜色清脆圆润,米芾举起石头将石头的各个方位展示给杨杰看,这样美的石头怎么能不爱呢?杨杰拿过来把玩,顺手装进口袋里;米芾又拿出一块石头比刚才那一块更胜一筹,杨杰看见非常高兴,又急忙拿过来放进口袋;米芾最后又拿出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有如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之妙,望着杨杰说:“这样的奇石,你能不爱?”杨杰说:“这样的奇石不但你爱,我也非常喜欢!”立刻从米芾手中抓过石头,然后登上马车离开。
当然,米芾在《端州帖》后面的落款“绍圣丁酉海岱楼书,米黻”,即绍圣三年丙子(1096年)。米芾在海岱楼书写《端州帖》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是否已经在涟水任职,还是应朋友之邀或者游玩经过海岱楼,没有其他史料证明,但通过以上推断,笔者认为前者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