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接受与阐释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装》一样,是安徒生的童话中在我国语文教科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根据Annne Andersen所绘的一幅画作而创作的一则童话 :除夕,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可是,没有人买她的火柴。虽然又冻又饿,但是想到可能要遭受父亲的毒打,和家中那不能遮风的房子,她只好向前走。为了给自己取暖,她只好划着火柴。她实在太冷了,火柴划着的刹那,她感觉自己似乎坐在火炉旁;她实在太饿了,在火柴燃烧的光焰里,她似乎看到了房内的烧鹅朝她走来;她似乎看到了缀满饰品的圣诞树和她那和善的祖母……次日清晨,人们发现她被冻死在墙角,手里还拿着火柴!

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让人哀叹,导致此悲剧的原因也引人深思!这篇童话在1919年就被翻译到我国,随后被收入多套语文教科书。下面,我们先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被翻译的经过及其被教科书收录的情况,然后看教科书编者们对其主旨所作的阐释。

一、翻译的经过与教科书的收录

(一)翻译的经过

五四之前,文学革命和国语运动思潮兴起。这两项运动都试图借助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来获取成功。因此,国语运动者推动了白话文的写作,最终使得从小学到中学的教科书中选文的语体逐渐由“国文”(文言)改为“国语”(白话)。文学革命者则催生了新文学的诞生,最终使得中学国文教科书中选文的文体由“古代散文”(“古文”)变为“现代文学”,小学国文教科书中选文的文体由“知识短文”(议论、说明文)变为“儿童文学”。同时,五四前后,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平等而反对迷信、压迫等各种新思潮四处传布,“问题”和“主义”被广大师生所热衷讨论。这些均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被翻译到国内进而被收录进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时代背景。

在《<皇帝的新装>的接受与阐释》一文中,我们已经提及,清末孙毓修和五四前夕,刘半农等人已经翻译过安徒生的作品,尤其是陈家麟和陈大镫翻译的《十之九》更可算是安徒生作品的译文集。不过,周作人对《十之九》的翻译并不满意,因为其译文所用语体是文言且删改了原作的部分语句,这种译文笔触如同“班马文章”、思想似乎更合“孔孟道德”,最终抹杀了安徒生童话原作的用小儿的语言来反映天真的情思的特色。这种译文作“教室里的修身格言”则可,作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则不当。周作人力倡在文学界进行儿童文学的翻译、创作,在小学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正是出于对旧有译文的不满,他翻译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并将其发表在《新青年》1919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名为《卖火柴的女儿》。1920年,受新潮社傅斯年(孟真)和罗家伦(志希)的邀请,周作人又将1918—1919年所发表的包括《卖火柴的女儿》在内的19篇翻译小说结集为《点滴》,交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1928年,周作人又对《点滴》进行了修订,并将其更名为《空大鼓》,交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卖火柴的女儿》,《教育杂志》1927年第十九卷第二号插图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译本,除上述周作人的之外,至少还有六种:舒锡庚译《卖火柴的小孩》(《少年》,1922年第十二卷第五期)。云影译《卖火柴的小孩子》(《民国日报·觉悟》,1924年第八卷第十四期)。陆士豪译《卖火柴的女孩》(《新民》,1931年第一卷第五期)。蒋世焘译《卖火柴的小女孩》(《磐石杂志》,1932年第一卷第一期)。天水译《卖火柴的小女儿》(《校风》,1933年第八十二期)。非龙试译《卖火柴的女孩》(《公教白话报》,1942年第二十五卷第十二期)。不过,无疑周作人的译本最早,影响也最大,正如1925年西谛(郑振铎)在《安徒生的作品及关于安徒生的参考书籍》一文中所称:“使安徒生被中国人清楚的认识的是周作人先生。周先生在他的《域外小说集》上,曾译过《皇帝的新衣》一篇。然那时是太早,大家还不注意。到了‘五四’之后,我们的思想,经了大变化,《新青年》成了青年的指导者,于是周先生译登在《新青年》上的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儿》才为大家所十分注意。” 安徒生及其《卖火柴的女儿》不仅从被周作人翻译,并被登载在《新青年》上之后被广大青年所关注,而且不久就被语文教科书所收录。

(二)教科书的收录

1922年,新学制实行。1923年,中小学国语课程纲要颁布。纲要的课程目标规定,应训练学生的白话文读写能力,并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兴趣或能力。相应地,课程纲要规定,小学教科书中的选文应几乎全用白话儿童文学,初中低年级也以白话文学为主,然后逐年递减。无论是从语体、文体,还是从主旨来看,周作人翻译的《卖火柴的女儿》都是一篇应该让学生学习的典范之作。于是,由叶绍钧起草、1923年初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将收录了《卖火柴的女儿》的周作人的《点滴》纳入学生的“略读书目”之中 。范祥善、吴研因、周予同、顾颉刚和叶绍钧编纂,且于1923年2月初版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正式将周作人译的《卖火柴的女儿》收入教科书。此后,至少有如下22套 教科书收录了《卖火柴的小女孩》。1931年,许钦文在评论《卖火柴的女儿》时说:“安徒生氏底《卖火柴的女儿》,翻译的已不止一两人,许多教科书都采用,可谓已经很普遍了。”

(续表)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1924)

和目前《卖火柴的小女孩》多出现在小学高年级(六年级)的教科书中不同的是,其在民国期间多出现在初中低年级教科书中。在上表所列的已知收入该文的22套教科书中,有6套是小学高年级教科书,其他均为初中教科书;在出现该文的16套初中教科书的第1—4册中,出现在第1册中最多,有10套,出现在第2—4册中的有6套。在以上22套教科书中,除李小峰等编的《北新国语教本》、北师大附属二小编的高小用《新选国语读本》和《新编高小国语读本》中的课文是根据原文缩写的,李小峰、赵景深编的《高小国语读本》和教育总署编审会编的《高小国语教科书》中的课文是原文。《北新国语教本》、高小用《新选国语读本》和《高小国语读本》中课文题名均为周作人最初的译名《可怜的女儿》,《新编高小国语读本》中的课文题名为《卖火柴的女孩子》,教育总署编审会编的《高小国语教科书》中的课文题名是《卖火柴的女儿》。其他教科书所用均是周作人的译文原作,且题为原译题《卖火柴的女儿》,选自《点滴》或《空大鼓》。《北新国语教本》等之所以采用原文缩写的形式,主要可能还是考虑小学儿童的接受水平较低,而用删节的方式可去除一些不易理解的情节,用转述的方式使得语言接近于口语。

二、教科书编者对其主旨的阐释

对其形式所作的阐释不多,目前所见,最早有1919年周作人在《卖火柴的女儿》译文后的述评中所称道的高超的“幻觉”描写手法:“这篇故事又与平常的童话,略略不同,所以别有一种特色。他写这女儿的幻觉,正与俄国平民诗人Nekrassov的《赤鼻霜》诗里,写农妇在林中冻死时所见过去的情景相似。可以同称近世文学中描写冻死的名篇。” 其次是1931年许钦文在《卖火柴的女儿》的评论中所分析的叙述手法:“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补叙的方法。”虽然主要情节是发生在一个晚上、一个街角,但通过补叙述的手法巧妙地把她的家境及过去全部写出来了 。再次,1933年赵景深在《高小国语读本教学法》中称此文的文体为“小说”,并用图表的形式分析其结构,标示其“顺叙”、“先叙”和“追叙”等叙述方式所在的段落 。最后,1940年吕漠野在《一篇文章的精读方法(读写座谈会)》中,讨论了该文如何围绕主旨选材、安排伏笔照应、采用烘托描写、推敲字句,等等

这篇文章的主旨到底是什么?民国期间的教科书编者,是否也像今天常见的某些论者那样,将其解读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本质呢?从选入《卖火柴的女儿》的教科书所确立的较为明确的选文标准、组织单元的方式,课后所设置的问题和注释,以及一些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学用书的解读来看,不同时代的不同编者对此认识并不完全一致。

(一)探讨女性(童)的解放

初级中学用《新学制国语教科书》(1923)的编辑大意称:“本书的选辑,以具有真见解、真感情、真艺术,不违反现代精神,而又适合于学生的领受为标准”。其第2册的第23—26课分别为《先妣事略》《祭亡妻黄仲玉》《卖火柴的女儿》和《插秧女》, 4篇选文题材一致,都涉及女性问题。五四时期,“儿童”和“妇女”相继被发现,儿童、妇女不是成年男人的附属物,他们被认为应有独立的人格及与成年男性平等的地位。所以,此时易卜生的戏剧便被纷纷翻译、演出、热议。《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就在关于学生应阅读的戏剧中规定,“于近译西洋剧本内酌选如易卜生集第一册(潘家洵译)之类”。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如果不讨论妇女、儿童等问题,也常会被认为是落伍的。除《卖火柴的女儿》外,上述其他3篇课文都直接写出了传统女性的悲苦人生,如其中清人陈文述的《插秧女》写道:“朝见插秧女,暮见插秧女。雨淋不知寒,日炙不知暑。两足如凫鹥,终日在烟渚。种秧一亩宽,插秧十亩许。水浅愁秧枯,水深怕秧腐。高田已打麦,下田还种黍。四月又五月,更盼分龙雨。襁褓置道旁,有儿不暇乳。始信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将《卖火柴的女儿》置于其中,这种编排方式是否暗示该文是讨论“女童”问题、宣传女性解放等“现代精神”的作品呢?很有可能。茅盾在《关于“儿童文学”》中就曾说:“‘五四’时代的开始注意‘儿童文学’,是把‘儿童文学’和‘儿童问题’联系起来看的,这观念很对。记得是一九二二年顷,《新青年》那时的主编陈仲甫先生在私人的谈话中表示过这样的意见:他不很赞成‘儿童文学运动’的人们仅仅直译格林童话或安徒生童话而忘记了‘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问题’之一。” 《卖火柴的女儿》的译者周作人反对在学校教育中用儿童文学从事教训之事,而主张发挥儿童文学的“无用之用”,但是在发表此文的《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看来,是应该用儿童文学揭示“儿童问题”。教科书编者显然是如陈独秀所主张的那样把这篇文章当成了“问题”文,而不仅仅是“文艺”文。

(二)批判家长的专制

初级中学学生用《初中国文》(1929)的第3册第35—37课分别是《磨面的老王》《卖火柴的女儿》和《光明的使者》。这3篇课文反映的都是穷苦的人生。《卖火柴的女儿》的课后所设置的“问题”是:“雪中卖火柴的女儿,怎么没有人怜惜她?卖不掉火柴,怎么定要受父亲责打?伊在将冻死时,何以发现这许多幻象?”如果说第一个问题答案有可能是批判社会的冷漠和家长的专制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的设置则明确告诉了读者,小女孩的悲剧主要是由家长专制所造成的。

《初中国文》(1929)

(三)批判贫富的不均

1931年,许钦文在《卖火柴的女儿》中认为该文结尾写小女孩在幻觉中见到了美丽的图景,可见其主旨是祈求穷人和富人能够平等,他写道:“安徒生氏把这小女儿底死写得这样美丽,他在注意贫苦的孩子,替他们着急,想为他们吐一吐最后的一口气是不消说,在这里,可以说是隐约有着这样的呼声:‘你们富有的自私的享乐者!你们以为这样贫苦冻死的孩子是不值得注意的么?可是这种孩子底精神是愉快的!’他怀着平等的观念,实行了这样企图平等的写作。”他接着写道:“可是到了现在,我们应得明白,这只于无可奈何中给死者戴上个花圈,聊以自解自慰,所谓精神胜利,并不是好的办法;我们现在需要实实在在能够使得灵肉一致的平等方法了!” 反过来说,该文主旨就是批判贫富不均。持这种观点的教科书有以下数种。

《基本教科书国文》(1931)的第1册的第57—60课分别是《卖炭翁》《卖火柴的女儿》《新制布裘》和《鱼的悲哀》。其中《卖火柴的女儿》的课后“注释与说明”明确提到了本文的主旨:“这篇的意义,如用直接陈述法说出,便是:——富人的孩子都得好的吃,好的穿,快乐过圣诞节。穷人的孩子该得在街上饿死,冻死,而且没有人理会他:这是贫富不平等的结果,但是作者全用间接的暗示。”即批判贫富不均。

《新亚教本初中国文》(1932)的“致教者”指出,“编者确认国文教学的目的在训练思想,养成对于实生活上种种问题的批判力及正确表达的技能,所以教材的选择纯以内容为主”,教材的组织“纯以某问题或中心思想为轴心联络各篇成为一组”。各组再组成以某问题为主的一册。其第1—6册主要讨论的问题分别是“实生活的体认”“生活态度的训练”“问题的检讨”“问题的检讨”“社会的批判”和“文化的批判”,其第1册中的“实生活的体认”分为“经济”“社会”和“政治”3组,其中的“经济”组由《同鸡蛋一样大的谷粒》《两个乞丐》《哭中的笑声》《一滴的牛乳》《卖火柴的女儿》《圣诞树前的贫孩子》《禁食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新制布裘》和《诗·魏风·伐檀》等10篇文章组成。将《卖火柴的女儿》置于“经济”组,而且在其前后安排反映贫富不均的主旨课文,尤其将其与后文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圣诞树前的贫孩子》相对照,很明显地吐露出编者的意图,即本文批判了贫富不均。其课后所设置的“问题”也揭示了这一点:“(一)女孩在小火光中见到些什么?她迫切地需要的是什么?(二)明晃的点着灯火,发出烧鹅的香味的窗棂里面的孩子们现在的情形怎样?他们比了这女孩怎样?她该受苦的么?(三)同神在一处,是否可得到欢乐?”可见,编者认为既然小孩们生来平等,那么就应该平等地获得欢乐,然而卖火柴的小女孩竟在富人家庆贺圣诞的夜里饿死、冻死了,这就说明其不幸完全是由贫富不均所造成的。应该批判这种社会现实,但不应寄希望于上帝,所以编者最后发问:“同神在一处,是否可得到欢乐?”其实在此前的《一滴的牛乳》课后“问题”三中,编者已明确表露了这种不能迷信观点:“他为什么定要向基督徒求帮助?基督徒真愿意帮助他么?”

《北新国语教本教授书》(1932)则明确指出,《可怜的女儿》的“要旨:同情穷人”。其教学设计的“研究”环节就预设了相应的问答:“你觉得这女孩可怜么?(真可怜呀!)那末你大了也想设法拯救穷人,使得天下都平等么?(想的。)”

《实验初中国文读本》(1934)的第1册将选文分为“个己修养”“家庭之爱”“学校生活”“社会环境”“民族精神”“自然享受”“艺术欣赏”和“冒险精神”等8组。《卖火柴的女儿》并没有出现在“家庭之爱”组,而是和《希望》《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路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这也是一个人吗》《学徒苦》等6篇课文一起出现在“社会环境”组。可见,编者并不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剧与家庭直接相关,而是认为其与社会的黑暗直接相关。其第1册的“编选说明”对此作了说明:“社会环境组凡七篇(正六副一),包含社会环境概括的写照,及社会下层阶级生活的苦痛,以引起其同情心。”当然不止于同情,还应对社会进行批判,如全套书的“编辑大意”就强调“本书选材以青年心理为本位,社会环境为对象。将教材多方组织,联络一贯,使学生习得适应时代及改造社会之需求”。

《新学制中学国文教科书初中国文》(1932)的第1册第15组包括《卖火柴的女儿》《学徒苦》和《阿菊》3篇课文,《基本教科书国文教本》(1932)的第1册第49—51课分别为《一滴的牛乳》《卖火柴的女儿》和《光明的使者》,《初中国文选本》(1933)的第1册第17、18课分别为《卖火柴的女儿》和《少年笔耕》,《初中当代国文》(1934)的第1册第27—29课分别为《卖火柴的女儿》《卖汽水的人》和《一个乡民的死》。这些教科书组织单元的方式,均揭示《卖火柴的女儿》的主旨是在同情贫苦民众的同时,批判贫富悬殊。

(四)赞美宗教的力量

上文提到,1932年朱剑芒对上述1929年版的初级中学学生用《初中国文》进行了修订并出版了新的《初中国文》。修订时调整了原书的篇目,如新版的《初中国文》的第3册第22—26课分别是《先妣事略》《一个兵丁》《小小的一个人》《卖火柴的女儿》和《海上》。与1929年版的《初中国文》相比,新版中的《卖火柴的女儿》前后的课文发生了变化。另外,1932年朱剑芒和陈霭麓合编了与新版《初中国文》相配套的初级中学教师及学生用《初中国文指导书》。从《初中国文指导书》中对该文的教学设计来看,编者对其主旨的解读明显和1929年版的《初中国文》不同,此时编者更倾向于认为本文是赞美宗教在拯救苦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如《初中国文指导书》在该文“作品研究”之“内容方面”首先指出:“要旨:饥寒交迫的小女儿,虽至冻死而绝无人怜恤,那就只有离开这黑暗的世界,而到光明的天之国去了。”从《初中国文》所设定的三个问题及《初中国文指导书》所附的三个“答案”来看,同样认为本文的主旨是在批判社会(人间)黑暗的同时,更是在赞扬宗教(天国)的美好:问题——“(一)雪中卖火柴的女儿,竟没有人怜惜她,这是社会上的什么现象?(二)写卖火柴的女儿,在冻死时所发现的幻象,是表示她怎样几种希望?(三)本篇的寓意,在那几句中流露出来?”答案——“(一)雪中卖火柴的女儿,竟没有人怜惜她,这就是社会上的一种黑暗的现象。(二)写卖火柴女儿,在冻死时所发现的幻象,是表示她求得安适地方,求得丰富食品,求得美丽玩具,求得慈善的祖母安慰四种希望。(三)本篇的寓意系在‘到那没有寒饿忧愁的地方去……’各句流露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同神在一处了”而最终获得了幸福,超脱了人间的不平等和由此带来的痛苦。

高级小学用《实验国语教科书》(1936)

(五)表达恻隐之心

高小用《新选国语读本》(1932)是根据1929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而编写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规定教材编选时要是“不背本党主义,或足以奋兴民族精神,启发民权思想,养成民生观念的。” “哀民生之多艰”自然成为国语教科书的一个主题。在高小用《新选国语读本》第1册中,第23—30课分别为《劳工神圣》《新年推动我跑上新的道路》《学徒苦》《可怜的女儿》《等候春天的到来(一)》《等候春天的到来(二)》《雪夜(一)》和《雪夜(二)》。提示学生关注劳工、学徒等底层民众的生活疾苦。《新年推动我跑上新的道路》以一个小孩的口吻记叙过元旦时所见欢乐的景象。《学徒苦》是歌谣,写学徒整天劳作、吃穿粗简而不敢言苦。《等候春天的到来》写鲫鱼母子在寒冷的池水里等待春天的到来。《雪夜》写寒鸦的生活。虽然写了底层民众的疾苦,但并没有写富人的生活如何幸福而抨击贫富不均,而是正面地写以激发读者的恻隐之心;虽然《学徒苦》中也写到“生我者亦父母”,但主要是希望读者推己及人,关心别人,甚至在《等候春天的到来》中当鲫儿埋怨池子太小、水太冷时,还虚拟了一位鲤鱼公公告诫鲫儿的情节,鲤鱼公公说,“哥儿,鱼到这池子里来,并不是为了专照自己的意思闹”,“第一,应该驯良,听从父母和有年纪人的话;其次,爱那池里的大哥们,并且拼命的用功,成一条体面的鱼”。于是,“从这时候起,鲫儿便无论怎样冷,无论怎样饿,再也不说一句废话,只是嘻嘻地笑着,等候那春天的到来”。显然又是在告诉身处贫困中的民众也不要怨天尤人,而要艰苦奋斗、乐观向上。

《高小国语教科书》(1933)第1册第31—33课《我是少年》《雪》和《可怜的女儿》组成一个单元。与教科书配套的《高小国语读本教学法》虽然称《雪》的“要旨”是“希望贫富均等”,又在《我是少年》与《雪》课后“补充”中提到贫富不均(“杜甫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富贵人家(大都是红漆大门)的酒肉吃不了,以至臭掉,但大路上却还有连残羹剩饭都吃不到的冻死的人呵!”),但在“联络”中又说:这两课“都说的是下雪天气穷人的困苦”。所以,其重点不是抨击贫富不均,而是同情穷人,如《教学法》就明确指出《可怜的女儿》的“要旨:同情穷人”。在内容“研究”的末尾以问答的形式写道:“你觉得这女孩可怜么?(真可怜呀!)那末你大了也想设法拯救穷人,使得天下都平等么?(想的。)”

高级小学用《实验国语教科书》(1936)

高级小学用《实验国语教科书》(1936)的很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其第4册第37课《民生主义》开头对“民生主义”的界定是“对于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发展,种种问题,研究并计划,以求解决的一种主义”,结尾指出“民生主义”解决的标准:“到全国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有近代很方便的交通工具可以使用,方算得解决了民生问题。”对那些没饭吃、没衣穿、没房子住的穷苦民众,自然首先要同情,其次要关注,最后要帮助。第4册第24课选入《卖火柴的女儿》就是用来提请学生关注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而对他们表示同情。课后有一段较长的说明,点明了题旨:

安徒生(1805—1875)为世界最善写童话的作家,因为他能保存小孩子的天真。《卖火柴的女儿》,是他童话中很著名的一篇。据他自己说是看见一张女儿拿着火柴的画,就写了这篇故事。试想一个贫苦美丽的女孩在大年的晚上,一切幸福的孩子,都换上了新衣吃烧鹅,在美丽的圣诞树下玩耍她却在大雪里赤着脚卖火柴,无处可以找到一个主顾。又不敢回家,怕父亲打她。冻的没奈何,只能倚在墙角,划火柴取暖。这多么可怜!在火柴微光里她看到烧鹅,看到圣诞树,看到他(她)死去的祖母。写她冻死的情形,由幻想变成幻觉,一层深一层,渐渐至于知觉全失了。这篇写死,并不写得可怕,而只写得可怜,使我们读了永远忘不了这幅值得人类同情的图画。

高级小学用《实验国语教科书》由教育部负责中小学教科书审定的国立编译馆主编,所以上面的这则“说明”中的“可怜说”就代表了官方的观点。

《新编高小国语读本》(1937)

在《新编高小国语读本》(1937)第1册中,《卖火柴的女孩子》的课后的“问题解答”就是围绕女孩值得同情来设问:“1.可怜的女孩,为甚么到了除夕,还要冒着风雪卖火柴?2.这样冷的天气,她为甚么不回家去?3.你们读了这篇文字,心中有何感想?”可能在编者看来,《卖火柴的女孩子》主旨是表达了对穷苦人的怜悯。这在《卖火柴的女孩子》课后的“研究和作文”中也有所体现:“1.本篇叙述女孩子的苦况,为甚么中间要穿插一段家家户户过年的热闹情形?2.末段为甚么要把欢乐的孩子和可怜的女孩并提?3.试调查本地穷苦孩子的生活状况,写下来。”问题1和2中所提的“穿插”和“并提”并不是为了揭示、抨击贫富不均,而是在对比中,形成一种反衬,最终反衬出女孩的可怜,更何况问题1已先断定课文是叙述女孩子的苦况,而问题3更是让学生学完此课关注中国贫苦儿童的生活。

1937年3月,朱剑芒在1929、1932年版《初中国文》的基础上编写的《初中新国文》出版。他将《初中新国文》的第3册第35、36课《卖火柴的女儿》和《一滴的牛乳》归为第13组——“社会上饥寒困苦者的描写”,且在课后就内容设问:“卖火柴的女儿最可怜的在什么地方?人们对于卖火柴女儿的冻死,何以绝不怜悯?”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作如此解读,显示出编者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对弱者自强的急切的期盼

《高小国语教科书》(1933)

教育总署编审会编的《高小国语教科书》(1940)第1册中,《卖火柴的女儿》前的两篇课文是《知道正义的儿子》和《卖报童子的快活》。其中《卖报童子的快活》写一个卖报的童子捡到一个钱袋感到非常快活。一会儿一个妇人问他是否捡到了钱袋,他否认了,那个妇人失望地说:“真不幸呀!今天晚上,我的孩子要没有什么吃了!”这个童子越想越不安和自责,于是他追上去还给她钱袋并道歉,最后“那个女人很快活地走了。这个孩子也很快活地走了”。虽然编者没有明确地对《卖火柴的女儿》的主旨进行阐释,但是将其置于《知道正义的儿子》和《卖报童子的快活》之后,大概是认为就像前两篇课文的主旨所宣扬的那样,这篇课文就是告诉人要有正义之心、恻隐之心,帮助那些可怜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人快乐。

1940年,吕漠野在《一篇文章的精读方法(读写座谈会)》中,以《卖火柴的女儿》为例讲解精读之法,并虚构了参与讨论的场景和人物,并讨论了其主旨,认为是表达一种同情:“锦华:阿!这卖火柴的女儿真太可怜了!快快乐乐地过新年的人,谁知道这些人的苦楚呢?慧修:可是《孟子》说过,恻隐的心是任何人都有的。那些快快乐乐地过新年的人不知道怜悯,是因为没有看见这些事情。如果有机会看见了,那人所本有的恻隐的心是一定会被拨动的。志青:这就是所以做这一篇文字的缘故。安徒生自己看到了这种情形觉得很是感动,就把它写出来,希望别的人也可以知道这一件事情。复初:所以最紧要的一点便是:自己先感动。如果自己在新年里快快乐乐地吃喝,看到就在这一天却有人冻死饿死,可是一点也不受感动的硬心肠的人,或是以为这是各人命该如此,无须感动的糊涂的人,是根本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的。”“这一篇文字的主旨我们已经很清楚:记载一个可怜的女孩子在快乐的新年里冻饿死了。”“读了这一篇童话以后,每逢快乐的新年我也会想起那些不幸的人了。” 虽然和前述20世纪30年代众多教科书编者将其解读为也是表达对穷苦民众的同情一样,但是并没有明确抨击贫富不均,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绝大多数民众都处于困苦之中,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中日之间的矛盾,而并非国内的贫富阶层之间的矛盾,把穷苦归咎于日本的侵略更恰当。

从以上对教科书编者对其主旨的解读的梳理可以发现:1920—1929年,教科书编者将其主旨解读为探讨女性的解放、批判家长的专制,这是五四初期关注妇女、儿童、婚姻、家庭等社会思潮的延续;1930—1931年初,将其主旨解读为批判贫富的不均,这与国民党推行党化教育并强调其中的“民生”教育相关;而将其主旨解读为赞美宗教的力量,可能与1931年九一八与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编者处在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之际而生发了虚无颓废思想有关;1932年,尤其是1937年之后又将其解读为表达恻隐之心,可能与多数民众极度穷苦有关。在这五种解读中,以“批判贫富的不均”为最多。另外,需要提及的是,1929、1932年版《初中国文》和1937年3月版的《初中新国文》编者同为朱剑芒,但其对三书中《卖火柴的女儿》的主旨的解读明显不同,解读的变化,也折射出时代风云的变幻。

文选一 卖火柴的女儿

丹麦安兑尔然(HansC.Andersen) 著 周作人 译

天气很冷;天下雪,又快要黑了,已经是晚上——是一年最末的晚上。在这寒冷阴暗中间,一个可怜的女儿,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伊从自己家里出来的时候,原是穿着鞋;但这有什么用呢?那是很大的鞋,伊的母亲一直穿到现在,鞋就有那么大。这小女儿见路上两辆马车飞奔过来,慌忙跑到对面时,鞋都失掉了。一只是再也寻不着;一个孩子抓起那一只,也拿了逃走了。他说:将来他自己有了小孩,可以当作摇篮用的。所以现在女儿只赤着脚走,那脚已经冻得全然发红发青了。在旧围巾里面,伊兜着许多火柴,手里也拿着一把。整日没有一个人买过伊一点东西,也没有人给伊一个钱。

冻饿得索索的抖着,向前奔走,可怜的女儿!正是一幅穷苦生活的图画。雪片落在美丽的长发——披到两肩的好卷螺发上,但伊并不想到他。街上窗棂里都是明晃晃的点着灯火,发出烧鹅的香味;因为今日正是大年夜了。咦,伊所想的正在这个!

两所房子前后接着,其间有一个拐角,伊便在那里屈身坐下。伊将脚缩紧,但是觉得愈冷了;又不敢回家,因为伊没有卖掉一把火柴,也没有一个钱拿回家去,伊定要受父亲的一顿打;而且家里也冷,因为他们家里只有一个屋顶,大的裂缝虽然用了稻草破布已经塞好风却仍然呼呼的吹进来。

伊的小手几乎冻僵了。倘从柴束里抽出一支火柴,墙上擦着,温温手该有好处。伊便抽出一支。霎的一声,火柴便爆发烧着了。这是一个温暖光明的火。伊两手笼在上面,正像一支小蜡烛;而且也是一个神异的小火光!女儿此时觉得仿佛坐在一个大火炉的面前,带着明亮的铜炉脚和铜壶。这火烧得何等好!而且何等安适!但小火光熄了火炉也不见了,只有烧胜(剩)的火柴头留在手中。

第二支又在墙上擦着。火一发火光落在墙上,墙便仿佛变了透明,同薄幕一样,伊能见屋里的事情。桌上铺着一块雪白的布,上面放着光亮的晚饭器具,烧鹅肚里满装着苹果干枣,蓬蓬的发出热气。还有更好看的,那鹅跳下盘,在地板上摇摇摆摆的,胸前插着一把刀、一把叉向女儿走来。那时火柴熄了,只有厚实潮湿冰冷的墙,仍在伊的面前。

伊又烧起一支火柴。这回伊坐在一株美丽的圣诞节树下;这树比去年伊在那富商家隔着玻璃窗望见的那一株更加高大,更装饰得好看。一千多支的蜡灯点在绿树枝中间;许多彩色图画,同店头所有的一样,都向上看这烛光。女儿伸出两手向他们,火柴就熄了。圣诞烛渐渐的升高。伊现在再看,却是天上的星——一颗星往下落曳了一道火光。女儿心里想道:“现在有一个人将死了。”因为伊的祖母——世上唯一爱伊的人,如今已经死了,——常常告诉伊说:凡是一颗星落下就有一个灵魂升天去了。

伊又在墙上划一支火柴。火发了光,在这亮光里,立着伊的祖母——清净光明,和善可爱。女儿叫道:“祖母,你带我同去!我晓得:火柴熄时你就要去了。你也要同温暖的炉火、好的烧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要不见了。”伊忙将整把的火柴擦着,想留住伊的祖母。火柴烧得很猛,比日中还光明,祖母的相貌也很大,很美丽,不同平常一样。伊将女儿抱在手里,两个人在光明喜乐中,离开地面飞得很高到那没有寒饿忧愁的地方去——他们是同神在一处了!

但次日清早女儿仍旧坐在拐角上靠着墙两颊绯红,口边带着笑容——在旧年末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起来照在一个小死尸上!这孩子坐在那里,冷而且硬;手里拿着火柴,其中一把已经烧过了。旁人说,“伊想自己取暖。”但没有人知道伊看见怎样美景,也不知道伊在怎样的灵光中同伊的祖母去享新年的欢乐去了。

选自《新学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国语》,1924年版第2册。

文选二 可怜的女儿

赵景深、李小峰等 改编

天气很冷;天下雪,又要快黑了,已经是晚上,——是一年最末的晚上。在这寒冷阴暗中间,一个可怜的女儿,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伊从自己家里出来的时候,原是穿着鞋;但这有什么用呢?那是很大的鞋,她的母亲一直穿到现在,鞋就有那么大。这小女儿见路上两辆马车飞奔过来,慌忙跑到对面时,鞋都失掉了。一只是再也寻不着;一个孩子抓起那一只,也拿了逃走了。他说:“将来他 自己有了小孩,可以当作摇篮用的。”所以现在女儿只赤着脚走;那脚已冻得全然发红发青了。在旧围巾里面,伊兜着许多火柴,手里也拿着一把。整日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点东西,也没有人给她一个钱。

冻饿得索索的抖着向前奔走,可怜的女儿!正是一幅穷苦生活的图画。雪片落在美丽的长发——披到两肩的好卷螺发上,但她并不想到他。街上窗棂里都明晃晃的点着灯火,发出烧鹅的香味;因为今日正是大年夜了。咦!她所想的正在这个!

两所房子前后接着,其间有一个拐角,她便在那里屈身坐下。她将脚缩紧,但是觉得愈冷了;又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把火柴,也没有一个钱拿回家去,她定要受父亲的一顿打;而且家里也冷,因为他们家里只有一个屋顶,大的裂缝虽然用了稻草破布已经塞好,风却仍然呼呼的吹进来。

次日清早,女儿仍旧坐在拐角上,靠着墙,两颊绯红,口边带着笑容,——在旧年末夜冻死了。

选自后期小学用《北新国语教本教授书》,第1册1932年8月版。 +z6Iq165rNbDMmjxqq+M4kYvSaFmBWymKhM5exLzCl5OwUOvbFzaIewLYWZWLY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