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教育如何关照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正规的K-12教育体制提供了四类共同的教育服务,均与社会公民的价值和利益相关。
1 儿童关爱
不是要求每个家庭单独提供资源照料儿童,而是教育以集体的方式承担这个任务,为家庭提供儿童的日常照料服务。
2 社会化
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学生通过各种各样自我管理的社交互动方式,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对这些关系的体验为学习更复杂的社会—情感技能和性格品质打下基础。
3 认证和评估
正规教育体制的正式封印是向他人表明某人已成功地完成了某一阶段相应的学习任务,为鉴定某人所学习的核心知识水平提供标准等级并进行质量控制。
4 教育目标、标准和课程
包括共同的规范的知识、技能和其他素养的体系,以及规划学习它们的方法。这两大块的设计都意在为学生提供对相应课程和必要技能的基础性理解,建构共同的教育基础。具体而言,基础性的理解转而将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将社会与共享的理解和知识结合起来。所有这些对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蓬勃发展均非常必要。
最后一项——教育目标、标准和课程——是我们的研究重点,也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为了使教育有效实现个体和社会的需求与目标,教育原则和实践的核心标准必须与个体发展、社会挑战、本土和全球劳动力的变化需求相一致。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对他们的培育必须涵盖马斯洛金字塔结构中的各个方面,提供安全、社会联系和受保护的实验过程,允许他们在社会和世界中探究他们的热情所在和寻求更大的角色担当。
对于社会而言,学生必须通过学习有用的知识、技能、性格品质和元学习策略为满足世界需求作好准备。在21世纪,这些社会需求变化非常迅速。例如,我们不再去保证每个人都可以观赏三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因为现在有海量的不断膨胀的网络内容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另外,全世界的学生,虽然他们素未谋面,却在分享共同的语言文化基因、观点和知识。标准和课程的工作在于逐渐培养人们选择有深度的内容和对其作智慧处理的素养。我们必须改组教育目标、标准和课程,使之反映知识的变化及其在真实世界中的动态转换。
然而,经常的情况是,认证和标准化测试的需要与变化的教育目标、标准和课程形成张力。认证在极大的程度上是对不同领域、科目、学历和机构提供的教育质量的价值评判,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父母和学生不再对每个教育机构的各个方面进行个别化思考,而是依赖认证体系的质量控制。品牌名称成为质量的简要表征(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和快速判断所有信息的标准。对此父母和学生真的需要吸收和消化,以便作出恰当的教育决定。
这可以产生两个重要影响。
其一,认证标准和标准化测试不可避免地成为学业表现的外在核心标准和学生的筛选机制,它与掌握学习的个人目标背道而驰。如果学生必须接受外在的标准评判,其评判结果必然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机会,那么标准化测试和认证就强化了外在动机,削弱了学习的内在动机。
其二,认证因素能够强调教育机构的市场功能,诸如学院和大学着力建构清晰的目标,吸引支付学费的申请者(直接或者通过学生借贷)和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进行慷慨捐赠的申请者。教育聚焦于经济,学生成为雇主,教育机构成为企业,从而加强了教育体制的社会目标,将教育动力从个人学习素养的掌握向外在目标(第六章“元学习维度”将对此展开论述)转移,向学生之间及教育机构之间的竞争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