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语文如何“见众生”

电影《一代宗师》中,女主角宫二对男主角叶问说过这样一段话:“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没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

宫二的话,说的是习武者的三重价值诉求。在宫二的意识中,“见自我”应该指向个体内部的能量,以个体能力的最大化为修炼目标;“见天地”指向无限丰富的外部世界,强调武学修为中的博采众家之长,追求“学无止境”的修炼过程;“见众生”则指向武学的最终价值诉求,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就是对它的最好解读。

我不懂武学,却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想法。这段话进入我的耳朵中,再经由大脑加工,便转化成了语文教学的三重价值诉求。我认为,武学的修炼过程,与教学的修炼过程,本质上并无区别。语文教学需要面对的,同样是自我与他人,同样要先修炼好自身的内功,然后不断学习,博采众长,最终形成服务于学生的终身成长需要,同时服务于自身的终身成长需要的杰出教育教学能力。这样的修炼过程,完全可以用“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来表述。

我当然希望,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够在语文教学中顺利完成“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三重修炼。我更知道,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够进入“见众生”的教育境界。有的教师,终其一生,连“见自我”的境界也无法进入。语文教学的三重价值诉求,并非无遮无拦地袒露在教育教学的旷野中,而是藏在教学艺术的殿堂内,不入其门者,便无缘与之相识相知。

一、见自我

能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见自我”,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见自我”,该是“见得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见得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见得着”自己的真实业务状态(自我的知识储备,自我的现有能力,自我的优缺点),“见得着”自己日复一日的具体行动。我们需要的是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是一方面成就学生,另一方面成就自我;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独一无二的个体;是承认差异,因材施教,科学引导,全面发展……倘若我们每天的工作,只是为了逼迫着所有的孩子,牺牲所有的兴趣爱好,全身心投入题海之中,以换得排行榜上的某个名次,那我们永远也无法在工作中“见自我”。

教育需要的,是生命的健康成长,是个性的健康发展。如果为了完成升学指标,语文教师竟然不允许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不允许学生关注时事,接触社会,这样的语文同行,显然对不起“语文教师”这个称呼,又如何能“见自我”?真正的“见自我”,不但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更要确保自己在做的事尊重了教育,尊重了生命。我始终坚信,语文教师的成功,不是学生考上了什么样的学校,而是学生经过语文教师这座桥,从此走上了热爱语文、热爱文学的道路。能够照见语文教师的自我价值的最好镜子,是学生喜爱上语文和文学。

“见自我”离不开持之以恒的修炼。浅层次而言,要持久地钻研语文教育教学的各种方法,要广泛阅读语文教育教学的各类文章,要勤于探索,寻找规律;深层次而言,要滋养教育情怀,洞察教育真相,要知晓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并乐意为了这真实需要而开展工作。

那些在语文江湖上纵横驰骋的名师,大多进入了“见自我”的境界。无论是何种招牌的语文,都被他们烙上了深刻的自我印痕。名师们的语文,不再为了分数和排名而存在,他们的语文,就是他们的“可见”的“自己”。他们在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见自我”,我们也在他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见他们”。

二、见天地

“见天地”,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第二重价值诉求。语文教师的“见天地”,见的不但是语文的天地,而且是人类社会世代相承的文化与文明的天地。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应试知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更要传承优秀文化,传递高尚情怀;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不但要锤炼自己的方法,更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探索,博采众长,完善自我;体现在教育情怀上,语文教师不但要乐于从语文中收获自身的快乐,更要引领学生一起享受语文之美,让学生终身热爱文学……

“见天地”包含了这样一些内容:

(1)你在,你有一片天;他在,他也有一片天。每一个人的天相连、地相接,才有无限精彩的世界。

(2)月亮不一定是外国的亮,也不一定是故乡的圆。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见不了广阔的天地。

(3)他的天阳光灿烂,不代表你的天也阳光灿烂。或许,正有一片阴云,飘过你的天空。

(4)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再好的种子,也要有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生存环境。

(5)他人鬓角的花很美很俏皮很精致,插到自己的鬓角上,或许全无丁点美感。

(6)在天地间驰骋,但不迷了归家的路。

抵达了“见自我”境界的语文教师,不见得可以攀上“见天地”的高峰。若干语文名师,以自我为语文正统,对其他人的探究竭尽全力地批评,这样就算不得见了天地。“见天地”不但要看得见,更要容得下,要将天地纳入胸怀之中,并怀了感恩的心,对待这天地间的一切。

三、见众生

如果说由“见自我”抵达“见天地”,是“自我中心”向“物我与共”的价值转换,那么,由“见天地”抵达“见众生”,便是“物我与共”向“无我之境”的价值飞跃。

“见众生”中的“众生”,可区分为下面四种类型:

(1)最遥远的众生——前贤。前贤的思想与情感,凝聚成了一篇篇精美的文字。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文字,绝不只是为了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篇作品,更不只是为了用这样的文字充当考试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2)最虚幻的众生——作品人物。作品中的世界,是现实的镜子。作品中的人物,是现实的影像。见众生,就要引导学生见他人喜怒哀乐背后的人情人性。

(3)最切近的众生——学生。见众生,就是既要见学生的当下发展需要,更要见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

(4)最该关注的众生——未来社会的公民。这个公民,既包括未来必然走向社会的学生,也包括社会上的各阶层人士。语文教学中的见众生,就是要引领学生认知客观社会,正确对待他人。

语文教师的“见众生”,从本质上看,就是既要在业务能力上更“见自我”,又在目标追求上不“见自我”。进入“见众生”境界的语文教师,其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需要。绝大多数时候,教师心甘情愿地隐身于学生背后,辅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他们的语文教学,没有了高深莫测的文本解读,没有了催人泪下的精彩表演,没有了过分藻饰的锦词丽句。他们或许只安排学生静静地阅读,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回味。课堂上的他们,不再众星拱月,不再光芒万丈。他们把所有的光芒,都照射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这样的语文教师,绝不会为了炫耀自己的过人才华,而在公开课上把学生当作道具使用。他们,已然返璞归真,渐入化境。

“见众生”,难,也不难。关键只在于,是否舍得放弃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名利;又舍得担起一些属于他人的东西,比如责任和使命。

四、路径与方法

理顺了“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这三重价值诉求之后,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渐次实现这三重价值诉求。我以为,要时刻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1)想清楚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能做些什么?我该做些什么。

(2)勇于舍弃,勇于追求。

(3)行中有思,边思边行;注重案例,注重理论,拓展视野,丰富情怀。

做到了上述三点,便可抵达第一重价值——“见自我”。

(1)再忙,也要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研究他人的案例。

(2)多与能够接触到的同行交流,不论他是功成名就,还是初出茅庐。

(3)倘有闲暇,还要多读点专业之外的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4)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都需要以积极的思考为底子。不思考的人,读再多的书、走再远的路,也成不了思想家。

这四点,是抵达第二重价值的关键——“见天地”。

(1)不被分数绑架,不被行政力量绑架,不被家长和学生绑架,做教学天地中自由自在的鹰。

(2)关注学生的长远需要,关注社会的发展需要。

只有将这两点真正落到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方可抵达第三重价值——“见众生”。 I1YKr7H3qfBpLKiFydZoA32tPcXB5ua+CLoQMFZ4+r8wQzmPUdDD1zI2MI22YW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