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后,在语文学科教学的道路上,我越来越被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绊住了前行的双脚。比如:语文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身为语文教师,我传递给学生的,真的是语文吗?
我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也总在试图求得学生们最渴望的“标准答案”。于是,我也如我的学生们一样,将大量的时光投入到“解题”过程中,并在不知对错的状态下,信手写下过很多貌似答案的文字。
在应邀为某期刊撰写的卷首语中,我曾这样描绘过心目中的语文与语文教学:
语文只是一粒种子,一粒经历过无数次播种、生长、收获的文化种子。
这粒语文的种子,从前辈们的手中传给了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我们也就成了它的土地和外部环境的必要构成。面对这粒种子,我们是终日里将其捧在手心中,苦苦研究它的来龙去脉,还是想方设法平整土地,蓄积肥料,贮存水源,将其植入泥土,精心呵护它的生长?答案看似很明显,真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却难以厘清。
面对这粒种子,无论有多少困惑,我们还是要将它植入大地。我们掌控不了风雨雷电,却有力量在暴雨侵袭时,为它撑一把伞;在烈日炙烤时,为它铺一片阴。我们需要拒绝坐等风和日丽,也需要拒绝怨天尤人,还需要不断学习耕耘的经验。我们只有还原它种子的属性,并尽己之能陪伴它共同成长。
作为种子的语文,它的使命是生长;作为种子的传承者,我们的使命,是让种子依照种子的生长规律而自在生长。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语文只是一粒种子,结出的果实,只能是语文。
即使到今天,我依旧未弄明白,我对语文的此种评述,究竟是接近了本真,还是谬以千里。但直觉总在告诉我,这“答案”太过诗意,解决不了现实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的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早已被分数和名次切割得血肉模糊,哪里还会有如此多的美好。很大程度上,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就是一道道具体的、可以形成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就是排名表上决定姓名沉浮与心情好坏的那几个阿拉伯数字。这样的语文,了无情趣。倘若真要品一品它的滋味,除了血腥气,便是腐臭味。
我早已厌倦这样的语文味道,但我无法逃避。我不想在这样的滋味中窒息,也不想在这样的滋味中疯狂。因为我压根儿就拒绝这非正常的滋味。我所需要的,是色香味俱全的语文,是含英咀华、齿颊留香的语文。为此,我以我的思考为菜肴,以我的课堂为厨具,努力加工有营养的、符合人的正常需要的语文课。我渴望将我的思考、我的实践,连同我的文字,合力制作成一桌拥有语文的应有滋味的家常菜,让乐意于品尝此种菜肴的人们,透过应试的厚障壁,感受到来自教学一线的真实语文味道。于是,我便在这个杨柳尚未吐芽、野草却已返青的早春,开始梳理我对语文教学的各种想法,并尽力将其整合成既有一定的理论探究意义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的语文学科教学专著。
本书的第一辑,侧重于探究语文教学中的宏观问题。其中,既有对语文教学三重境界、三个“在场”的思考,也有对探索数年的“三度”语文教学理念的系统化阐述。这些相对务虚的学理性认知,均来自我最近十余年的反思与领悟。我将这些感悟,放置于学生生命成长需要和语文学科课程建设需要的专业平台上,尽量从“人的视角”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我知道,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的活动行为。
本书的第二辑,侧重于探究语文教学流程中的技巧性问题。此类问题涵盖语文教学流程的全过程:从教师的备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课前的预设,到课堂的生成;从教学环节的组织,到教学资源的拓展延伸;从应试能力的养成,到综合素养的锤炼……我想做的,只是立足于“课程”这一核心,尽可能多地解剖那些相对显性的教学环节,尽我之力,为阅读本书的同行们构建可资参考的微观性技能体系,借以减少语文教学中的无端消耗,让语文教学更多拥有明晰且规范的操作性能。为了达成此种目标,我将尽最大努力,精选典型教学案例,分点探究各项教学技能。当然,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所呈献给读者的,或许依旧只是皮毛。
本书的第三辑,从课程和文体特征的角度探究语文教学中的相关技巧。此部分的内容阐释,尽量紧扣教学内容的文本特征而展开,致力于挖掘不同类型教学文本的不同教学方法。我的目标,在于区分出不同文本特征的教学内容的课程差异,让语文教学不再成为文体内容的跟班者,而是成为文体表达形式的探究者与实践者。
本书的第四辑,为近几年中应邀赴外地执教示范课的部分实录及教学反思。该辑的内容,是对第三辑的呼应。所选的四个实录,分别为小说教学两例、散文教学和文言文教学各一例。这些内容,可视作第三辑的后置论据资料。
需要强调的是,本书第二、三辑所论述的语文教学技巧,并不是对数十年语文教学变革中“各门各派”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整合,而是对建立在我的“三度”语文观之上的自我实践经验的归纳。我希望用此等刻意提炼后的案例,为读者,尤其是读者中的年轻语文教师,提供一些避开弯路的方向标识。当然,我所阐释的所有教学技巧,必然建立在我所认知的语文理论基础之上,倘若某位读者,不能接受我在前三辑中陈述的观点,也就很难接受与之对应的这些技巧。毕竟,理论是根本,技巧只能是特定理论支配下的具体方法。
另需说明的是,我在十多年前,便已宣言不再同单纯应试的“语文”交朋友。所以,本书中的各种教学技巧,均不指向单纯应试技能,而是指向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的“人”与“课程”。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必要的检测,但顺应教学规律的检测,与纯粹为了应试的检测,终究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儿。如果哪位读者,幻想着从这本书中寻找到语文应试的“葵花宝典”,那您一定倍感失望。我虽知晓“挥刀自宫”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应试功力的“考林秘笈”,却绝不愿任何人修炼之。因而,我只谈不扭曲人性的修炼之术,只谈让语文成为语文的操作之术。
在我心中,语文教学的理论,必须是生命健康成长之理论;语文教学的技巧,只能是顺应天性和未来发展需要之技巧。有滋有味教语文,教出的只能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滋味、顺应天性和未来发展需要的滋味。
是为序。
刘祥
2016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