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开始混迹于“教育在线”,与刘祥兄偶然结识。虽然常常读其文章,但交往并不多。直到我们一起担任“语文沙龙”的版主,这才熟络起来。2006年,我俩又同任《新风教育》的特约编辑,组稿谈稿,彼此更加了解。我也有幸走进祥哥的“阳光心灵”,对这位安徽老乡有了更多的敬意。
与我的野狐禅不同,祥哥是真正科班出身,是从赛课中走出来的。其研究功底扎实,立论严谨,持之有故。比如《追寻语文的“三度”》《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等学理性很强的著作就是如此;但有趣的是,祥哥并没有丢弃浪漫的一面,骨子里还是很浪漫。他的教育日记《走过高三》,散文集《岁月屐痕》,就更多呈现出这一面。这两面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祥哥。
祥哥的著作中,既有文学的阐发,又有科学的概括;既有艺术的具象,又有科学的抽象;既有文学的结晶,又有科学的结论;既实现了感性和理性的沟通,又达成了艺术与科学的匹配,读其文,听其课,最初你会在形象感染中陶醉,最终又会在逻辑推理中清醒。
读完大作《有滋有味教语文》,我的这种印象更加强烈。不揣浅陋,试概括为三:
一是有人。
祥哥的眼里是有人的,他尽量从“人的视角”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他知道,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的活动行为,正因为如此,他的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以文求道,以文育人,进入到了春风化雨的境界。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这些年,祥哥努力做一个教育的农人,他挥汗如雨,精耕细作,但又不折腾,不用力过猛,他知道有些东西必须让它自己熟。
他说:“作为种子的语文,它的使命是生长;作为种子的传承者,我们的使命是让种子依照种子的生长规律而自在生长。”
在这一点上,我和祥哥达成了高度一致。我们给所有的孩子一样的阳光和雨水,但不要求他们长一样的高,结一样的果。让玫瑰成为玫瑰,吐露芬芳;让小草成为小草,绿满天涯;让乔木成为大树,撑起栋梁。
所有的教育,都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然后独立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在找到教育的名字之前,我以为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是有法。
这些年,有关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大讨论,一直没有停息。“工具性”主张语文教学以语言知识训练为中心,其结果是语文教学越来越技术化,语文负载越来越窄化,语文形销骨立;“人文性”作为对“工具性”的反驳,主张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的熏陶,其结果是语文逐渐被泛化,原先的咬文嚼字、文本解读和品味涵泳,逐渐被丢弃,语文成了空中楼阁。
但祥哥却跳出了这个窠臼,大胆提出语文教学宽度、温度与深度的“三度”论,以此建构语文教学的鼎立三足。“宽度”指向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目标定位和内容取舍,其立足点是目标与内容;“温度”指向课堂中的流程设计、情境营造,以及有效问题的生成和预设,其立足点是情境与活动;“深度”则指向内容的拓展迁移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其立足点是思维与最近发展区。
如此一来,宽度,就是在舍弃中建构完整;温度,就是用问题与活动激活思维;深度,就是唤醒生命的潜在能量。这是给语文课堂立法。当然这是语文课堂的大法,再辅之以小法,语文教学的路径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譬如,语文应该如何备课、如何确立课时目标、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设计课堂主问题、如何导入新课、如何组织课堂活动、如何介绍作者与背景、如何进行课堂拓展,等等。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小法。
针对每一个如何,祥哥都精选经典案例,现身说法。譬如,用一个课时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长文本时,祥哥选择的切入点是“套子是什么?”“( )把( )装在套子里?”前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从文本中归纳出一半以上的内容,后一个问题,则在最表象的意义之外,另有更多的意义需要探究。
由后一个问题,自然派生出下列“问题串”:
(1)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有谁?
(2)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3)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被装进套子里?
(4)其他人为什么会被别里科夫装进套子里?
(5)契诃夫想告诉我们什么?
(6)教材编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7)当下文化背景下,如何看待别里科夫?
(8)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这八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关注了文本“写了什么”,凸显了文本的作者意义,又关注了文本“怎么样写”“为什么写”,强调了文本的编者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一直以为弄得云山雾罩的语文不是好语文,祥哥的语文有法,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有法不是枯燥的、僵死的,而是必然王国之后的自由王国,其延展性很大。也就是说,这种有法,不是束缚人的镣铐,而是金箍棒和混天绫,能够让我们大闹天宫和上天入地。
三是有道。
祥哥的语文是有道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直接否定了说“道”的可能性。
王阳明一则案例则更有意思。
学子刘观时向王阳明请教“道”:“道有可见乎?”
阳明子曰:“有,有而未尝有也。”
曰:“然则无可见乎?”
曰:“无,无而未尝无也。”
曰:“然则何以为见乎?”
曰:“见而未尝见也。”
观时曰:“弟子之惑滋甚矣。夫子则明言以教我乎?”
阳明子曰:“道不可言也,强为之言而益晦;道无可见也,妄为之见而益远。夫有而未尝有,是真有也;无而未尝无,是真无也;见而未尝见,是真见也。”
尽管“道不可道”,但老子还是忍不住用各种喻象来描述道。老子的“道”不是天外飞仙,而是生活之“道”,剥离了生活就不可能领会“道”。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就祥哥的语文教育来说,“有人”是根本,是前提,是基础;“有法”,是术,是方法,是技艺;“有道”,是根本,是价值理性,是灵魂所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什么是教育?把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真正的教育乃是求道的。
但“道”在哪里?“道”在生活中。就祥哥的语文来说,“道”在寻常的课堂之中。不妨研究祥哥课堂的一个片段。
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祥哥说:要全面认知一个人物,我们也可以在鉴赏人物形象时,学会变化一下思考的角度。
教师展示第六张PPT:
思考:伽西莫多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围观者的言语中,他是……
在行刑者的皮鞭下,他是……
在克洛德的意识中,他是……
在爱斯梅拉达的眼睛中,他是……
在雨果的心目中,他是……
在“我”的认知中,他是……
师:这里的每一个省略号,都不一定拥有相同的答案。同学们表达出的,就是你们眼中的独一无二的伽西莫多。请思考一下这些省略号,看看你能将它们转化为什么样的具体信息。
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在围观者的言语中,伽西莫多是一个会给人带来灾难的魔鬼;在行刑者的皮鞭下,伽西莫多是一个可怜的罪犯;在克洛德的意识中,伽西莫多是一个只会给自己的声誉抹黑的晦气鬼;在爱斯梅拉达的眼睛中,伽西莫多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可怜人;在雨果的心目中,伽西莫多是一个灵魂暂时染上灰尘的人;在我的认知中,伽西莫多是一个心地单纯但被黑暗社会无法容纳的人。
教师问:这里的几个问题,角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豁然开朗:前四个问题,来自课文;第五个问题,探究的是作者的情感;第六个问题,要求从读者的角度理解。
教师顺势总结:是的,认知人物时,这样的角度,值得关注。这就是文本鉴赏中应该关注的文本意义、作者意义和读者意义。任何一种阅读,都应该是这三种意义的结合体。
“道”在哪里?“道”在课堂中,在每一节课堂的细节之中。在这个案例片段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认识问题的角度、多元解读的方法,更是一种宽容和理解,以及每个生而为人的人所拥有的独立判断,还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一切没有进入灵魂的教育,都是肤浅的、苍白的、失血的;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一个痛苦时代的痛苦,一个挣扎时代的挣扎,一个希望时代的希望,一个有良知人的灵魂的拷问……我觉得这或许就是语文的“道”。
读完祥哥大作,有“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之叹,但愿更多的语文同行早日读到此书,做语文教学的明白人。
是为序。
王开东
2016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