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闕里 大會大成 節講義 在聖廟奎文閣

[題解]該文爲廖平1913年9月在山東曲阜第一次全國孔教大會上的演説詞,曾刊於《孔教會雜誌》第一卷第九號及《國學薈編》1914年第2期。廖平在演講中指出貫澈六經,須證明新義,申明孔子作六經,是爲萬世立法,孔子居立言之位,其道兼包天人,統括小大,原始要終,與天地相終始,《周禮》、《尚書》均爲孔教統一全球之書,若將二書當史書讀,則是將孔子降格爲史學家、翻譯者而已。文明抑或野蠻,不純粹受制于物質進步,物質文明者,倫常反多蠻野,倫常文明者,物質亦不盡文明,不得專以物質爲進化標準。文後并附“以經爲史”弊端十條。

今日乃我孔教第一次全國大會, 老師夙儒(老成博學的讀書人)咸來會萃,平不佞(nìng,謙辭,猶言不才),忝推講席,試問一部十三經(《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從何講起!四顧茫茫,幾難開口,微言大義,如何闡揚?第如此盛會難得,平欲無言,勢固不可。中國數千年來,講孔學者多矣,各有所得,各省名家 辨真别僞,絶非頃刻口耳間事。簡言之,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孔子爲生民未有、萬世師表之大聖,非一代帝王治世數十年、數百年而止者,果何以能放諸四海,俟諸百世而不惑乎!故平謂貫澈六經,須證明新義。諸君初聞,當覺駭怪,殊不知八股講章風行後,孔子之道不明,已相習成風,孔子立言,功豈止不在禹下,孔子爲將來萬世計,若專述過去陳迹,直塵羹土飯 ,安在其合于萬世之用乎!

常據新經義 ,知天生孔子,作六經,立萬世法,孔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以後亦不再生孔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其所以能統一全球也。故孔子居立言之位,其道兼包天人,統括小大,原始要終,與天地相終始,若于春秋時代,即使爲王,則其功囿于一時一地已耳。

試考之《周禮》,言版圖三萬里,于兩極立表,以測地中,據此則必冰洋不冰,熱帶不熱,始爲太平,可知《周禮》爲三皇 五帝治世之經也。《尚書》大義,亦與此略同,皆以孔教統一全球者。若誤認二書爲史書讀,則是涇渭不分,直將孔子降與遷、固(司馬遷、班固)儕chái列(並列),一譯手而已,何足以配大祀哉?更以西哲進化之理攻之,孔教益無以自存矣。西人所譯中土經傳,大抵皆科舉之書,以孔子爲村學究,鄉黨自好之士皆能之,至謂人人皆可爲孔子,是豈知孔子之真象,若使知之,其敬仰當較耶蘇爲尤盛。

平常以新經義考之,知孔子之意,乃是以皇降帝,帝降王,王降霸,立退化之倒影,告往知來,使人隅反(《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的節文,指由一件事類推而知其他許多事情)。蓋治世之制,實係由霸進王,由王進帝,由帝進皇也。孔子以前爲蠻野之世,其男女無别(中國古代强調男女有别。《禮記·昏義》:“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别,而後夫婦有義。”),父子平等,載諸《春秋》者不一而足。孔子特撥而正之,漸而進之也,至論文野進退,主在倫常,不純在物質。物質文明者,倫常反多蠻野,倫常文明者,物質亦不盡文明,不得專以物質爲進化標準。若進化退化之公例,譬如登山,由麓陟(登)巓,仍由巓降麓,一來一往,一上一下,互爲乘除(抵銷。意謂一乘一除,仍爲原數)。西人主進化,亦有退化之時,孔經言退化,實示進化之意,寄語西人,毋徒矜物質文化以自豪,而凡我孔教諸子,更當昌明聖教,放諸四海,以企同文同軌,致太平大一統之盛焉,是在吾黨(指孔教會同人)。

附舊説以經爲史之敝十條

一 凡屬史事成迹,芻狗糟粕,《莊》、《列》攻之,不遺餘力。孔經新,非舊,經非史。三年喪、公田(古代井田凡九區,中區稱公田。《詩·小雅·甫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乃孔作,非舊有,《孟子》詳之。

二 經説若主退化,是乖世界公理。今自孔以降又二千餘年,其退更復何如?宜外人以爲半開明也,須知經言退化,實行經意,則爲進化也。

三 經先文後野,先大同(儒家提出的一種理想社會,與“小康”相對)而後小康(儒家理想中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樂的社會),其説顚倒。故知此爲互文起義(謂上下文義互相闡發,互相補足),言退化則進化可知,欲列四等,不得不借古人爲符號。

舊史皆字母,新經全用孔氏古文,《莊子》、《史記》甚詳其説。

四 同一周史事,《春秋》、《王制》疆域三千里,《尚書》、《周禮》三萬里,小大相反,皆自以爲真。孔經初出,惟弟子能讀能解,至魏文(魏文侯,戰國時魏國君主,名“斯”,《史記》作“都”)、齊威(齊威王,戰國時齊國國君,曾在國都臨淄稷門外稷下廣置學宫,招攬學者,任其講學議論)、燕昭(燕昭王,戰國時燕國君主,曾改革政治,延攬人才),乃推之見于事實,秦皇(秦始皇)、漢武(漢武帝)所有制度,皆山東人條呈,據以見之行事,爲東言西行一大例。若經非孔子託言,小標本三千里,大標本三萬里,則三書皆不可通。

五《提要》云:《周禮》確爲周公所已行,周公没,後人非周公,又加改竄,久之,當時亦不能行云云。《周禮》言五帝,然秦得兩周故地,其典章無一存留,即黑帝,尚待漢高補足 ,何以周時已有之?如此,則真芻狗糟粕,何以使百世下服習(熟悉)之,以爲聖經。

六 凡政法,必合時宜,堯、舜舊法,遠在四千年前,萬不可推行于後世。俗説堯、舜制度,不論時、地,皆可推行,乃八股家不明法政學之言,不足爲訓。

以《尚書》、《周禮》爲新經,全球之治譜,聖經存此大綱,以俟後之堯、舜。開世界之太平,爲百世之法守,故足以爲經,使人服習,若係舊史芻狗,何可存留?古人已詳言之。

七《周禮》土圭三萬里,姬周(周人祖先后稷姓姬,因此稱周爲姬周)無此版圖,於兩冰洋立表求地中(見《周禮·地官·大司徒》:“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孫詒讓《周禮正義》:“地中者,爲四方九服之中也。”),至今尚不能行,如何可爲史跡?

孔子生知前知(生知,謂不待學而知之。語出《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前知,預知,有預見。語出《禮記·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此處指孔子爲聖人,可以不學而知,可以預見未來),代天立言,萬世師表,先天而天弗違,故預垂空文,以俟後王,斷非古史。孔經漢初不過數十百本,今則盈千累萬,不可數計,知地球既通,由近及遠,施及蠻貊(mò。古代北方和南方落後部族,泛指四方落後部族)矣。

八 立德立功之帝王,祗能自成一局,不能兼通。孔子惟立言,乃能兼包天人,貫通皇霸,博學無名,所以爲世界獨有之至誼也。

九 録輯舊史,班、范(班固、范曄)優爲之,如以經爲史,是二十四史之作者,與雜、野各種記載,皆足以分尼山之席。

孔子以前無立言者,故西漢以前,無“周公作經立言”之説,古文家乃率引周公,遂至《爾雅》亦以爲周公作,孔子所保存者,惟《孝經》、《論語》。或又以《左》、《國》(即《左傳》、《國語》)早已引用,則孔子直無一椽(放在檁上架着屋頂的圓木條)可避風雨,兩部《皇清經解》(指阮元主編的《皇清經解》與王先謙主編的《續皇清經解》)皆有此弊。

十 凡爲政于一時一地者,祗能有功于一時一地。

孔子則爲天下,不爲魯國,爲後世,不爲當時。

孔子四經人物表

凡文明之皇、帝、王、霸,皆爲經説,爲經等級,孔子化身(佛教語,指佛爲化度衆生,在世上現身説法時變化的種種形象。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九:“佛隨衆生現種種形,或人或天,或龍或鬼,如是一切,同世色像,不爲佛形,名爲化身。”此處指孔子爲聖人,亦有各種化身),古有其人,不必有其資格,若太昊(即伏羲氏)、少昊(少昊,上古五帝之一,黄帝之子,嫘祖所生,名摯,修太昊之法,故稱爲“少昊”。以金德王,故或稱爲“金天氏”。都於曲阜,在位八十四年。或稱爲“青陽氏”、“窮桑氏”、“雲陽氏”)、稷、契,則皆天神矣。

獨尊孔子,則人天同在。據東漢古文家説,周公爲先聖,孔子爲先師。沈《野獲篇》(指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魏源皆欲推周公,退孔子,據理而言,其説亦是,特欲推周公,周公尚有父兄,又有湯、禹、堯、舜,更有三皇,故除尊孔以定一尊,此席不能定,勢必互相起訴,用無數律師矣。

聖經世運進退表 47ga0aGuRzdBGM0qnR+LBUp0THrYA9kouy+DoKkTajyotklwVCO0YzHJSbu20L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