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一起,做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指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什么是人学?《人学词典》告诉我们,人学是通过反思人自身,通过思维边界来反求诸己进而重新认识内外的一种学问。人学,面向个体和世界,反思自我并提升自身。它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追寻生命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要为个体找到最适合的存在方式。

从哲学上讲,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现为存在性和关联性。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了人在其所处社会中的独特地位,表现为差异性,这正是自主教育理念的关键——注重自主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

人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是在人自身的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毛泽东在《心之力》中写道:“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最致力于进化者也。”这里的思维心力,充分体现了人在环境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的活动与实践本性决定了人会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自主创造性而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因此,人是不断发展的,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世界的发展。然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总是在具体的历史与现实空间中活动并受到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此外,人作为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本身就包含着差异性,因此,人与人之间存在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思维差异性。

自主教育从生命个体的内在成长与发展出发,关注个体思维意识的培养,尊重个体的思维差异,激发个体思维指导下的行为主动性。“自”指自我、内在(指向内),分为三个维度,即自知、自律、自强,这是生命成长的纵向过程;“主”指主体性,也有三个维度,即主导、主见、主动,这是生命发展的横向过程;人的自我规定,就是自主的主导、自知和自律的体现。从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以及差异性分析,每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中的不断发展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保持每个人的差异性就是在以自己为主体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认识自己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主见意识(思维力),并在自律条件的作用下,主动实现生命成长,达到自强及实现自由的目的。

康德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M·巴枯林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尊重、当他热爱所有的人性与自由时,同时当他自己的个性、他自己的自由与人性同样受到所有人的尊重、热爱、支持时,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这里说的“热爱所有的人性与自由”和“受到所有人的尊重、热爱、支持”在当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个相对的环境中,我们要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异,做更好的自己,同时帮助他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一起”,就是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孤立存在,始终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即人的存在性和关联性(社会性)。这充分体现了个体在生命成长与实践过程中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个体在周围环境影响下不断发展,同时保持自己的差异性,注重个体在成长与发展中差异性思维意识的养成,体现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即“做自己”。

“在一起,做自己”,是从人的发展方面对自主的深刻阐释!

首先,做自己,需要自我认知,发现自己。实际上,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别人和外部媒介对自己进行评价,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给自己贴一个好的或坏的标签。自主教育强调,真正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现要通过自主思考并联系外界因素,基于自己的内在思维判断,不断持续地认知和发现自己。

其次,做自己,需要发现自己的特质,发掘自己的潜能。特质是基于个体的思维差异性,而不是故意装出与众不同的样子。自主教育就是要尊重个体的思维差异性,培养个体的自主思维能力,从而发掘出自己最大的潜能。自主教育指出,做自己就是利用先天优势、后天环境,通过努力主宰人生,呈现独一无二的自己。

再次,做自己,需要找回真我。“真我”源自佛教用语,要像佛那样具有八大自在之我,才是真我。真我就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人生过程,就是一个从社会环境中复杂的我、虚假的我、想象中的我到内在的我,慢慢地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的本质回归。

最后,做自己,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持续自主发展的过程。每个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在持续不断地、辩证地自我认知,自我超越,在出现问题时自我否定,在取得成绩时自我接纳,其实质就是个体自主发展的过程。

“在一起,做自己”,就是在一定环境下,自我认知、自我否定、自主发展的全过程。

刘桂旺
中国屈原学会自主教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专业委员会 4jZo9GMm4QdkpLnOu40rby8hD8jRtx8fhX0la6FPAX7r0/KB13Ei/1aaiRfeVe3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