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依然可以欢呼,仍然可以雀跃,但我们更需要理性的回望和深刻的反思。
不是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卓著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不少观念的误识和实践的误区。我们能否真正面对与合理消解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纵深推进。
维特根斯坦指出:“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棘手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这一变化具有着决定意义,……难以确立的正是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得以确立,旧的问题就会消失;实际上人们很难再意识到这些旧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与我们的表达方式相伴随的,一旦我们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旧的问题就会连同旧的语言外套一起被抛弃。”面对核心素养时代,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有必要确立新的思维方式,并借此洞悉困扰我们的“棘手问题”。
改革不是一种风潮,而是一种使命。当下,跟风式改革仍然盛行,如深度学习、项目学习、STEAM……见样学样,不停跟风,显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不少所谓的教学改革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有教条主义的嫌疑;不少课堂深陷应试泥潭,既不教人文,亦无关精神,甚至连知识也谈不上,而是“扎扎实实”地搞成了教考,把考试当作课堂教学改革的使命。教育改革的真正使命是什么?我们应秉持怎样的立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指出: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培育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这便是我们的使命。使命需要执著,执著就是美德。细细品味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也许会有所助益:“当一切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已被回答的时候,人生的诸问题仍然完全未被触及。”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部使命便是触及人生问题并给予某种实质性的回答,从而使“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改革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立场。层出不穷的口号、花样频出的概念,已然是当下学校变革的常态。不少学校把玩弄概念作为改革,把提口号当成改革,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热词涌起,名句不断。当我们把改革看成一个概念、一个口号的时候,我们已经远离了改革。改革是一种立场,一种有思考的尝试,一种为着根的事业而不断探索的精神。维特根斯坦说:“一种表述只有在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可以说,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立场安放在特定的概念或口号里,秉持有立场的变革,那将是对维特根斯坦的一种慰藉。
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种责任。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富兰说:“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毫无疑问,改革需要蓝图,需要理性设计,但蓝图不是改革本身。奥托·魏宁格有一句令人心动的话:“逻辑与伦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不是别的,而正是对自我的责任。”改革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对未来负责的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其中,学会认知是步入未来社会的通行证:观察、阅读、倾听、书写、交流、多样化表达、分析、综合、推理……学会做事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专注、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尝试、目标准确、身体力行、全力以赴、勇于面对现实、直面困难、不惧失败……学会共处是顺应全球化时代的需要:人际感受能力、人际理解力、人际想象力、风度与表达力、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懂得尊重、善于理解、换位思考、勇于担当、积极配合;而学会生存则是对做人品质的完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担当与责任承诺、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引导改变……应该说,这些都是核心素养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责任。
改革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种态度。我们为什么需要改革?是因为有糟糕的现实摆在眼前,我们必须清除它。我们如何改革?通过雷厉风行的方式彻底改革吗?我们知道,对于理想化的东西,改革者很容易接受,并习惯于用理想的丰满来衡量现实的骨感,用理想的光滑来评判现实的粗糙。在理想观照下,现实是一无是处的,是必须摈弃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改革者很容易接受这样的观点:通过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来实现美好的改革目标。著名教学论专家王策三先生指出:任何教学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短期实现的,更不是以‘革命’方式达成的”。改革是一种态度,一种持续改变现状的态度,一种朝向美好的态度,一种渐进探索的态度。
改革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项旅程。吉纳·霍尔认为,变革的首要原则是把变革看作“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事件”。当我们把改革看成是一个事件,这意味着,改革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成功;如此,改革尚未真正推进,我们便急着推出新的改革。面对一系列的政策性号召与行政命令,一些地方与学校常常是积极参与,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涌现出大量的改革成果,不少地方和学校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经验交流会。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存在着虚假的繁荣:应付改革,鲁莽冒进现象时有发生。改革其实是一项旅程,一项迈向合理性的旅程,一项不断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课堂教学改革无法速成,只能渐进摸索;课堂教学改革也无法一次性完成,它永远在路上。
改革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种智慧。对改革的简单化认识,缺少对改革形态丰富性、过程复杂性的理解,会让改革陷入迷茫。吉纳·霍尔说:“变革,不是某位领导发表一次演讲,或在8月份为教师举行两天短期培训,或向学校提供新课程或新技术,就能一蹴而就、获得成功的。相反,变革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组织机构逐渐理解了新事物、新方法,并且在运用它们时愈益熟练和有技巧。”无数经验证明,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条直线,其中往往包含着复杂性、随机性和偶然性,它需要理性和智慧。对此,迈克尔·富兰说: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可见,课堂教学改革不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简单逻辑,而是一个多因子、多变量、多可能的复杂交织过程。没有“直接拿来”的理论与模式可以套用,改革需要我们自己的原创理论和实践智慧。
改革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种创造。把改革作为目的,为改革而改革,这不是我们的应然取向。有人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课堂教学改革,可以是突破陈规、大胆探索的思想观念,也可以是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还可以是奋勇争先、不甘落后的使命感。华罗庚说:“如果没有独创精神,不去探索更新的途径,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伍别人一步;要想赶过别人,非有独创精力不可。”我们今天创造怎样的课堂,就意味着我们在培育怎样的未来。当我们创造知识型课堂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塑造复制与服从的未来;当我们创造素养型课堂的时候,我们就是在选择美好与灿烂的生活。教育的价值在于生命意义的提升,在于学习价值的锤炼,而不在于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大量累积。雨果说:“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起有待创造的东西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的确,有待创造的东西只能靠学生在生命化实践和实际生活中去创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改革不是一个固定目标,而是一个创造,一个基于实验的生命创造和素养提升过程。
改革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深度。虽然改革之声不断,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总体上并无实质性进展,“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仍然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流表现。围绕着教材,问题学习、项目学习、单元教学、作业设计、听评课……都被冠以改革之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曾警告说:“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大量事实表明,以反复操练为表征的知识教育严重地窒息着年轻一代的创造精神,阻碍着社会进步。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应该只是盯着知识,而应在于培养有智慧的人。唯有培养有智慧的人,我们才能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二百多年前,德国就有如此教育宣言:“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从知识至上的泥潭中跳出来,义无反顾地迈向关注生长的素养时代。
总之,改革不是自负的概念翻新与宣示,而是崭新观念的建构与实践。面对核心素养时代,我们应少些“看客”,多些“创客”,不断洞悉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在不断追问中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或许就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丛书”之初衷。
杨四耕
2019年6月9日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