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帮忙搬一搬桌椅,一起打扫一下教室。”校长M一见我的面就招呼我帮忙。跟着我一起走进校园的几位中文老师面面相觑,心里暗暗寻思:“这一校之长,怎么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势,成天撸着袖子在学校像勤杂工一样干活啊?”的确,在中国的校园里,这个场景可能很少见,就是在美国也有点不寻常。但是跟校长M合作几年,我们彼此很熟悉了。我笑了笑,跟其他几位老师说:“来,先帮忙,然后我跟你们解释。”
校长M是我在特拉华州获取校长资格证过程中的导师。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为人谦逊、和蔼可亲。无论是在自己孩子面前,还是在全校师生面前,她永远是那个事必躬亲的好人。在跟着她学习的六个月期间,她教会了我,无论是做领导,还是做父母,一定要放得下身段,敢于挑战自己的思维模式。
有一次我请教她,问她家庭教育中她认为最重要的核心是什么,她想了想,说:“我觉得,不知不觉当中,我们会继承了上一辈的很多教育理念,形成了一些思维模式的固化。更可怕的是,我们不知不觉中把这种固化了的思维观念传递给下一代,有时候甚至是以心灵鸡汤的形式灌下去。如果我们能正视这些固化思维模式,变为成长思维模式,对孩子、对大人,都是好事。”
我很好奇地问校长M:“您觉得我们家长常见的惯性思维有哪些呢?”她笑了笑,列了一张清单:
表:家长常见的惯性思维清单
续表
看着这些对比,我想起了一位学生家长。
刚开始接触时,我猜我这位学生的爸爸肯定很难交谈,因为他做了20年的大学教授,现在在公司做高管。通常这样的高知家长多半会比较自信和固执,比较难听进去别人的建议和提议。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爸爸语出惊人:“我在大学教书很多年,长期处于单一的、同质性很强的环境下,我很担心我的看法太片面,影响了孩子的选择。所以今天想和您了解一下情况,看看什么样的升学方案比较适合我家女儿。”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我丝毫没有感受到这位家长的自以为是和思维定势。相反的,他不仅能够开明地接受我的观点和看法,而且还能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中,快速地链接到相关的事例,来帮助自己理解我们的谈话内容。
和这样思维清晰、思路清奇、开明谦虚的家长交谈,不仅很愉快,而且让我学到不少知识。家长往往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有最大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同时也是孩子教育的最大投资者。我认为,能否顺应和尊重孩子的特点,改变自己固有的、陈旧的、不符合发展规律的看法,抛开成见地去引导孩子走属于自己的路,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自己常常拘泥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跳不出来!比如,有段时间,我总是叹气:“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惹我生气呢?”我很苦恼,他们也很苦恼。直到我正视自己的沟通和管教方式,调整了策略,才发现不是孩子老惹我,是我自寻烦恼而已。
我和儿子关于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有过异议和争论。我认为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浪费很多时间,但是儿子却在网上搜罗了很多证据,告诉我他其实从短视频里学到了很多。听到我们争论的一位朋友是这么开导我的:
“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人们喜欢用视频技术来记录和传递信息。过去我们习惯的学习和交流方式不再起主导地位了。一个视频图像或是影像,所有的问题、答案、情感、思想……都在其中了。我们不但要学习怎么通过这类艺术形态,如漫画、照片、短片影视来充分完美地体现自己所要表达出的信息,包括一眼能看出的要点真相、直觉的感受、思辨的繁琐和焦点……而且要学习怎么从这样的视频画面中,尽量完整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这次对话,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认知的局限性。看来与时俱进、拥抱新事物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是父母的必修课。
越是为人父母,我们越要努力做到自信而不自傲,果断而不武断,自尊而不自负,严谨而不拘束,知足而不满足,平常而不平庸,随和而不随便,放松而不放纵,认真而不较真。
儿子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
爸妈解释说:“上班才能挣钱买吃的。”
有天哥哥浪费食物,爸爸教训说要节约,有些贫困的小孩没有食物可以吃呢。
弟弟好奇地问:“为什么他们没有吃的呢?”
哥哥自作聪明地回答:“因为他们没上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