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场即将到来的战役中,指挥官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一鼓作气占领敌军的阵营,于是召集所有的士兵喊话:“有没有信心战胜对方、拿下高地?”战士们齐声高昂地回答:“有!”“有没有孬种?”战士们依旧齐声答道:“有!”
听到这里,您可能笑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不假思索回答,想当然地做事。在家庭生活当中,这种“不加思索”的惯性思维它存在每个人心中,非常顽固,影响着跟孩子相处的每一天。
您听过这些话吗?
“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骂你都是为你好!”
“爱玩的孩子一定没有出息。”
“玩电脑游戏就是不务正业!”
这些话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传递的信息是片面的。尽管我们不一定认同,但是在惯性思维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地会跟孩子来重复这些老话。
带娃是个完善自我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很多惯性思维和盲区。每个人都会存在惯性思维,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影响着当前的感知,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景思维就会作出惯性的反应。我们发现,越是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生活的人,越喜欢批评别人的改变,有一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无知者无畏”的自信。在育儿方面,虽然对于我们上一辈或者我们的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很多不认同的地方,但是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又循着旧路走下去。所谓“不破不立”,只有认知到了自己认知的盲区和未知领域,育儿路上才会越来越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