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火星爸爸和金星妈妈的对话

这时,另外一个朋友问:“在孩子管教问题上,我们夫妻俩总是统一不了意见,每次都会演变成一场家庭大战,你们是怎么办的呢?”

我想起在谈恋爱的时候,就给当时还是我男朋友的程毅买过一本书,心理学博士和情感问题专家约翰·格雷的著作《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我和他是一个性格外向,一个内向,一个感性,一个理性,经常看问题的观点不一致。曾经,我们觉得由于性格迥异,也许不适合彼此;但是结婚十二年,我们已经看透: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人观点完全一致;同时,夫妻由于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对孩子成长观念上的种种不同,不管双方是出于多么好的目的,难免在教育理念上产生分歧。

(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就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很多家庭,加上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参与隔代管理,由于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教育理念,更容易产生分歧。在大人们之间互相争吵、顾着争输赢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产生自卑;有的孩子会侥幸逃脱,父母忙着吵架,自己赶快躲开。总之,意见不一,会让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紧张气氛之中。

我回答说:“迎来两个儿子以后,我们深感育儿任务艰巨。在一起研读几十本育儿书籍以后,我们决定共同制定七条家庭教育基本原则,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时时记诵。现在孩子们上小学了,我们很少因为意见不统一发生家庭争吵。想想这七条原则功不可没啊!”

这样一下子激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大家纷纷问道:“啊?是什么七条原则呢?”

如果您也好奇的话,这是我们夫妻之间的约定:

第一,夫妻之间必须学会经营感情和婚姻的质量,保持爱情新鲜感。

是不是很奇怪,谈育儿第一条谈的却是夫妻自己?很多爸妈像我们一样,自从孩子出生以后,手机里再也容不下两人以前甜蜜的自拍照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孩子照片。偶尔别人问问我:“你先生长什么样?有照片吗?”我匆匆翻看手机中几百张照片,却奇怪没有一张是自己和先生的合影,只能尴尬地笑笑:“呵呵,我老二跟先生长得很像。要不要看看我老二的照片?”

生存的压力和带孩子的琐碎,很容易让夫妻忽略了关爱彼此,感觉爱情的浪漫只属于结婚前。我们有的朋友一定要想办法定期找人看孩子,两夫妻出去单独约会,重温甜蜜的两人世界。这样不仅有利于调节夫妻关系,也有利于为孩子树立榜样,成人后的他们也会知道怎么保持生活的平衡,经营好自己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我们家对面的夫妻每周五晚上都请一个保姆看孩子,自己两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去甜蜜蜜了。有一次,我们效仿对面邻居,也请来一个大学生看孩子,两人自己出去约会。结果出门转了半个小时,却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才好,最后又转回家门口,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了一个酒吧,心想万一孩子有个什么事,还可以马上赶回去。点酒的时候,我尴尬地发现自己忘记带驾照了。在美国,法定喝酒的年龄是21岁。尽管30多岁了,我却无法证明已到法定的喝酒年龄,最后只能无奈地点了一杯果汁。一个小时的聊天里,我们相互约定:不可以提孩子,只能谈我们俩!于是乎我们回忆了相处这么多年来最难忘的事情。这次“约会”增进了我们俩的感情。后来我们约定定期出来,享受两人世界。毕竟孩子毕业以后远走高飞,咱俩老还是要相扶相伴的。好好珍惜眼前人!

童言童语

儿子:妈妈,长大了我要跟你结婚。

妈妈:好啊,那要等你长到多少岁呢?

儿子:15岁!(想了想)20岁吧。

妈妈:可是妈妈已经跟爸爸结婚了。爸爸怎么办呢?

儿子:他可以跟他自己的妈妈结婚啊!

现在流行一个观念: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和不缺位的爸爸,是和谐家庭的标配。一个父母恩爱的家庭,无疑会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在心理健康、社会认同感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不论是孩子的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培养,还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都离不开父母双方营造的良好的家庭氛围。

北京四中的校长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是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永远要保持沟通,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二,承认自己知道的远远不够,带娃路上,唯有不断学习。

孩子小的时候,每过一个月我们都有惊喜的发现:哇,会满地爬了!看,会牙牙学语了!啊?他什么时候自己会用遥控器开电视了?仿佛,我们永远是跟在孩子身后,在追赶他们的脚步。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学新的东西,但是成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他们的成长节奏。于是,就这样被拖着往前走,尽可能去应对那么多自己不太明白的孩子的变化。

(结婚十周年庆祝,我们感慨:带娃就是要个好队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平均在家里的时间比在学校的时间多。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学校教育要影响更加深远。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拿文凭要通过学习完成学位考试,工作上岗要通过训练完成认证资格证的考证,开车要通过笔试和路考获得驾照,出国留学需要经过检验英文水平的标准化考试。回想我们为人父母,有没有一所学校专门教给你如何做父母呢?要不要通过一个测验或者凭证书上岗呢?没有。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做一个称职的爸爸妈妈,也没有一所专门的学校或者培训机构教你如何哺育儿女。面对儿子们天真的面容,我们常扪心自问:“我们怎样才可以做一个更好的爸妈?”

遇到问题,我们喜欢深入研究探讨,查资料、找专家,尽可能地找到科学的途径。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自己也在不断成长和进步。为人父母,真是一辈子一边实践一边学习的过程。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要听话”,但是确定我们的话都是对的吗?不学习提高,又如何当好孩子各个阶段的老师呢?

第三,身体健康第一,家人合理饮食和锻炼习惯必须养成。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青少年,爸爸妈妈经常追在身后,提醒他们要作息时规律、勤加锻炼。其实,我们的感觉是,孩子到了青少年期间,受父母影响已经越来越小,这种好心的提醒常常是耳边风。

所以,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还容易被爸妈“洗脑”的时候,我们尽可能灌输一些健康观念,期望种下的小种子,在未来某个时间段,能让他们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能自己做正确的决定。

(买不到合适的高度的踩脚凳,程毅从零开始学习木工,自己给孩子打造专属的凳子;看来不会做木工的科学家不是好爸爸。)

(万圣节之后,儿子们在清点获得的糖果礼品)

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会陪他们玩食物分类的游戏——什么是身体讨厌的垃圾食品?什么是让身体喜欢的健康食品?从小卡片游戏到餐桌上的食物分类,孩子们知道要吃什么对身体是有利的,哪些食品要远离。看到万圣节晚上,儿子们拿着讨来的几公斤糖,每人只挑了一颗吃,剩下的全部交给妈妈“保管”,他们一点儿也不恼,我们心里暗暗窃喜,“洗脑”成功!爷爷奶奶偶尔来访,饭前想给小孙子们拿点零食,我们一起指墙上的《家庭教育十原则》,大声念着第三条:“身体健康最重要。”爷爷听后也只能摸摸小孙子的脑袋说:“呵呵,还是吃完饭以后再吃吧。”

童言童语

妈妈一直教育孩子糖果吃多了会肚子疼,有一天,妈妈把买来的糖果都藏起来,骗孩子说自己把糖果都吃了。孩子很淡定地用妈妈的口吻问:“那你怎么没有肚子疼呢?”

锻炼身体参加体育运动,练就强健体魄要从小教起。我们家的地下室已经几乎被改造成健身房:吊环,拳击手套,沙袋,马尼拉爬绳直接挂在地下室顶端的横梁上;跳绳,哑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自行车,滑雪板等装备也是一应俱全;这个和平时运动健身意识比较强的爸爸也有密切的关系。在爸爸的带领下,两个小家伙经常比赛着做俯卧撑,仰卧起坐,要不就是在公园里骑车,踢球,打球,跑步,每天基本保证半小时的出汗时间。

第四,在孩子16岁以前,尽可能自己带娃,着重孩子人格的发展。

很多心理学家都觉得影响孩子人格的内核是养育孩子的那个人,所以通常来说是爸妈。有些爸妈在带娃的时候,正好是事业上升期,只能让老人帮忙带孩子,有的时候孩子6岁时再接回来,觉得这样上小学以后,可以好好教育小孩。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是不明智的,因为6岁已经晚了,很多基本的心理定势都在6岁前成型了,以后再想改变会很费力。所谓赢在起跑线上,我们的理解是让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安宁温暖的环境里,给孩子的大脑充分的良性刺激从而促进神经元网络的交联和发育。而孩子基本上在16岁的时候,脑发育已经成熟,性格,人格,兴趣,喜好等就已经全部定型了,再往后随着年纪的增长这些指标变化的幅度是很小的,所以从婴幼儿到青少年这个阶段的养育环境很重要。

知识和技能孩子可以终生不断学习提高,但是优秀的人格和品质的培养是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获取幸福和成功的真正金钥匙。虽然在青春期同龄人对孩子影响很大,但在孩子心里始终有一个在默默地发挥影响的东西,那就是他的家庭和父母。如果父母与孩子有比较好的关系,孩子即使结交了坏朋友,他们被劝说要尝试不健康的事物时,孩子很可能有拒绝的能力。与父母有良好交流、彼此信任的孩子,内心会有一种抵御力。同样,如果未能居住在比较好的社区,无法营造特别好的社会环境,孩子要抵抗外界不良影响,也需要家庭和父母更坚固的支持。

第五,每一次谈话从赞美和感恩开始,以赞美和感恩结束。

家人之间,天天交谈,难免有不同意见。我们有个约定:在五句话的交流里,至少要有三句必须是感恩和赞美。这是为了增进彼此的情感,也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这个谈话模式叫“汉堡包”,一种建设性批评的方法:以赞美和感恩开始,以赞美和感恩结束,中间客观表达彼此的观点和情绪。

比如,爸爸想要指出妈妈烧的菜太咸了,他可以这样说:“亲爱的太太,谢谢你一下班就给我们煮晚饭,我们知道你挺辛苦的。但是今天的小菜放咸了,下次要么请你少放点盐?其它的几个菜还是很好吃的。赞一个!”他这样说话不会让妈妈反感和生气。久而久之,我们家常听到的三个字是:辛苦了!现代生活节奏比较快,我们容易忽略对方的付出,觉得理所应当。认可对方的付出通过简单的一句“辛苦了”,而不是一出口就是抱怨,再有怨气也吵不起来。

(我们家的“感恩瓶”,每一个硬币代表我们对家人的一个“谢谢”)

我们觉得,不论孩子年龄大小,都是家庭重要的一员。父母从小就让孩子在家庭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且称赞他们履行了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孩子从小就被鼓励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每次参与,不论做得好坏,都会得到一句真诚的“谢谢”。他们每帮助我们一次,我们会存一个硬币在他们的存钱罐里。我们的约定是,等他们上大学的时候,爸爸妈妈要数一数,一共会有多少硬币。这样也就代表他们为家里付出了多少努力。每个硬币都是一个感恩!

第六,保护孩子健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

寻找答案的过程往往比答案本身更加有意义。三岁开始,当孩子的语言表达变得更流畅,思维更活跃的时候,孩子总是追着问“为什么”。不管孩子能否听懂我们的解释,我们总是尽可能地解答他们的所有提问。比如儿子两岁多的时候问过爸爸:“为什么我穿袜子的时候,很难爬上滑滑梯,而不穿袜子的时候很容易爬?”爸爸详细地给孩子解释了什么是摩擦力。但是觉得两岁多的孩子,能听懂吗?这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孩子觉得爸爸很重视他的提问,以后提的问题更多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不断在增长。

现在孩子开始上学了,提的问题已经开始超越我们的解答能力。于是不知道的,我们就诚实地告诉孩子:“对不起!妈妈也不知道。但是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吧!”我们教孩子使用网络工具寻找答案,然后请他们把知道的答案告诉我们。现在孩子已经很少来问我们问题了,用上了谷歌的语音搜索功能,他们能自己找到想知道的答案。比如“世界上最高的人是谁?”“跑得最快的动物是什么?”“磁铁为什么会相互吸引和排斥?”“谁发明的iPhone?”“纽约在哪里?”所有能想到的问题他们都能自己去找答案,然后解释给我们听。我们一边感谢他们分享知识,一边崇拜他们:“哇!你们知道那么多啊!”看得出,小伙子们很受用。

第七,教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只要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我们尽量让孩子来做决定。爸爸每次都跟孩子说:“你有知情权,所以我要把我知道的真相告诉你。但是你可以最后自己来拿主意。”比如刚开始教孩子口腔保健,按照牙医建议,除了强调每天早晚刷牙(刷牙时间持续2分钟),我们还要求孩子用牙线(每个牙缝里都要清除残渣)和漱口水(30秒)。刚开始他们俩都嫌麻烦,总想快快结束。于是,我们就带他们看相关的口腔保健的录像,明白牙线和漱口水的作用。爸爸还带他们参观牙线制作工厂,带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口腔细菌。我们也现身说法,把自己的虫牙给他们看,也看了网上一些虫牙的照片。最后,我们开个家庭会议,我们告诉孩子,该知道的信息你们知道了,牙齿是你们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你们自己决定应该怎么办吧。孩子们这时候已经很清楚什么是对的了。从此以后,每天非常自觉地完成整个流程,还常常提醒妈妈:“妈妈,请帮我用牙线好吗?里面的牙齿缝缝我够不着。”

童言童语

妈妈跟爸爸说话:“老公……”

儿子插话:“妈妈,什么是老公?”

妈妈说:“老公是很重要的人,是妈妈很爱的人。”

儿子忙说:“那我做你的老公吧!”

思考工具

火星和金星的对话

孩子身边的大人对孩子的成长一定有不同的目标和想法。

爸爸妈妈在同一战线,会让孩子更加容易找到安全感。

爸爸妈妈可以把自己的教育观念列下来,看看彼此有哪些不同和相同的想法。

思考工具

夫妻齐心,其利断金

这是我们夫妻俩的七条约定:

第一,夫妻之间必须学会经营感情和婚姻的质量,保持爱情新鲜感。

第二,我们承认自己知道的远远不够,带娃路上,唯有不断学习。

第三,身体健康第一,家人合理饮食和锻炼习惯必须养成。

第四,在孩子16岁以前,尽可能自己带娃,着重孩子人格的发展。

第五,每一次谈话从赞美和感恩开始,以赞美和感恩结束。

中间有哪三条约定,您觉得对自己家庭也很重要呢?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GemRj52in9x3pFXER5GhUb8YAMcELAb3id1/yTGRkHjdeE67eGLlawBbUA9COd5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