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有娃以后才明白的道理

逆袭传统幸福观

在美国,大约孩子出生的一个月以前,亲朋好友们通常会聚在一起,给准爸爸妈妈带来礼物、送来祝福,这个活动称为“准妈妈派对”(Baby Shower)。2010年春季,在大儿子出生以前,我们也在马里兰大学的教育学院简单而隆重地举行了一个小派对。

小派对上的鲜花、蛋糕和小礼品让我们觉得特别开心,而作为准妈妈的我,觉得最有趣的是派对上的各种游戏和竞猜。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邀请好几位还没有做爸爸的男士上台,每人挑选一个玩具熊和一片纸尿布,看谁能快速准确地给小熊穿上尿布。程毅是准爸爸,自然备受关注。只见他铆足了劲,以20秒的最快速度给小熊穿上了纸尿布,可是展示的时候却发现,他竟然把纸尿布的前后、里外全部弄反了,惹得哄堂大笑。十年以后,如果再让他给婴儿穿纸尿布,他会说:“养了十年孩子,给孩子穿纸尿布恐怕是做爸爸生涯里最容易的一件事情了!”

派对上,我们还请来了几位教授老师。他们带来了礼物,也带来了一场独特的“三个另类幸福观点”分享会,他们对传统幸福观点的反思和批判,让即将为人父母的我们深思了许久。

三个另类幸福观点

熊教授是华裔,也是程毅的博士生导师,他有三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于是先发言:

“你们有没有发现,大学毕业以后,每次家人聚会最关心的话题就是:‘有对象了吗?有工作了吗?’到后来,被问及最多的就是:‘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啊?工作收入如何啊?’仿佛挣钱、结婚、生娃是人生幸福的全部。

“我曾经也迷信这些。直到自己工作、结婚、生孩子之后才发现,幸福并非水到渠成、探囊取物的事情。哈佛大学丹·吉尔伯特研究表明,婚姻、金钱和孩子并不是人生幸福的三把金钥匙。这些传统的幸福源泉其实都是伪命题。

“首先,不是所有的婚姻都让人快乐,只有幸福的婚姻才能让人快乐。我们一般觉得女性更渴望婚姻,以及童话般的浪漫。但是,实际上在婚姻当中,男性比女性更需要那份稳定和安心。男人从小被‘母亲’这个女性角色照顾,在潜意识里本能地渴望家庭的温暖。所以,今天程毅作为爸爸,作为家庭中的男性,应该感觉到很幸福。有了婚姻和家庭的支持,男人才能更有事业心和安全感。”

我瞥了一眼程毅,只见他扶了一下眼镜,微微点头,表示认同。我很开心。

这时候罗斯教授接话了。他在商学院工作,平日喜欢跟年轻人谈天说地,很受大家欢迎。他清了一下嗓子,说道:

“我是学经济学的,但是我一直在思考,是否有钱就真的幸福呢?当然,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以经济基础很重要。但是,并非钱越多就越幸福。一定的收入能让家庭稳定、生活满意,但是随着财富的积累和生活的繁忙,幸福感会降低。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并非升更高的职、赚更多的钱;孩子要的,其实不是昂贵的礼物,反而是父母有时间陪着下棋、打球等。所以,找时间多陪伴孩子,你会发现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和成功,而是身心健康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经过一天的辛劳,回家以后,我们陪着孩子聊聊天、玩一玩,其实对自己有着神奇的治愈能力。工作上压力再大,孩子一声甜甜的‘爸爸妈妈’,马上能让我们满血复活,充满斗志。所以,程毅和刘晓,我祝你们有孩子以后,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也能腾出时间多陪伴孩子、陪伴彼此。”

我们边听边点头,表示赞同。

心理系教授约翰逊博士是在座最年长的人。年近80岁的他缓缓站起来接着说:

“今天我来聊聊这个话题:‘有孩子就一定更幸福吗?’很多人认为,孩子一定是幸福的源泉。但是,其实孩子的出生会导致家庭幸福感的直接下降。每天的琐碎和操心,以及时刻存在的教育焦虑,让多少家庭硝烟不断?

“养孩子虽然是个苦差,但人们为什么还前仆后继、乐此不疲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付出即满足!在一个心理学实验里,研究者让两组父母坐在两个不同的房间等候。第一间等候室的桌子上堆满了关于父母养育孩子多么不容易、大学学费多么昂贵等数据分析的杂志,供他们阅读。第二间等候室的桌子上,则堆满了相反内容的杂志,讲述养孩子是多么轻松、快乐、容易。事后对这两组父母的调查结果出人意料!第一组父母对养育孩子的满足感竟然更高,原因就是当一件事情越难的时候,其带来的满足感也越多。

“比较一下,登山和平地散步,显然登山更困难。但是,登上山顶以后的满足感却比散步强。我们总是在不断挑战的过程当中寻找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即便知道养儿育女是一项艰辛的任务,大家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为人父母,为了下一代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不断努力、不计回报。这或许是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吧!”

十年前跟三个教授的这场对话,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不仅是当时教授的点拨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更主要的是,在接下来的十年岁月里,我们对他们想传递的真理,体会越来越深刻。

我们在婚姻里相濡以沫、同舟共济,艰苦的岁月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在权衡事业和家庭的过程中,我们懂得了有时候放弃就是获得。而在带孩子的煎熬中,我们更加理解了自己父母的不易。带娃本身是一种牺牲,但是人类的伟大,就在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某个周末,我不得不出差,由程毅一个人照顾两个儿子。他从早到晚伺候着两位少爷,一分钟都没有歇着。早上刚起床,孩子们吵着要吃美式煎饼,从不下厨的他只能挽起袖子和面,忙得满头大汗。吃完饭后,孩子们又吵着要去公园骑车,他又只能放下手里的活,赶紧出门。到了公园以后,老大一骑上车就一溜烟不见了,而老二还不太会骑。所以他只能一边扶着小的,一边盯着大的,非常辛苦!

晚上回到家,他已经充分体会到“带孩子是纯力气活”的真理和孩子奶奶“趁着年轻把孩子要了”的忠告多么正确。晚上孩子们睡觉之前,他们突然搂住程毅的脖子说:“爸爸,我觉得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不仅能做好吃的饭菜,还陪我们玩。我爱你!”就在那一瞬间,他一整天的疲劳,都被临睡前这句“最高评价”带来的喜悦冲淡了。

我出差到家,猜猜他是怎么高度概括独自带娃的生活的?没错,他引用了孩子的“最高评价”来展示他是多么称职的一位父亲,完全忘记了抱怨充斥整个带娃过程的“至暗时刻”。

这就是带娃的“选择性遗忘”。当我和他翻看手机里的相片和录像时,记录的都是孩子的可爱瞬间,我们眼角流露出的是温柔和慈祥,几乎忘记了拍照之前、之后所有的挣扎和纠结。

带娃以后,我们生活中的其他兴趣爱好几乎都要让位。比如,安静的两人世界、和朋友喝酒谈谈诗和远方的情趣,或者宅在家里读书的娴静,全部都被跟孩子博弈的繁忙取代。现在,我们更关心孩子有没有每天练琴,考试是否复习到位,最近身体和情绪怎么样。孩子,成为婚后压倒其他一切活动的优先选项。

现在,我们夫妻俩连吵架的时间都没有了。平日在家,我们能安静地对话,冷静地把事情安排好,已经很不容易了。孩子的一切成为了我们的一切,孩子的喜怒哀乐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这么多年来,我们想通了一件事:尽管为人父母似乎并没有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反而带来许多的烦恼和白发;但即便这样,我们仍然觉得陪孩子成长,是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是人生大幸。生孩子之前,我们无法想象有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有孩子以后,我们无法想象这辈子如果没有孩子,该怎么过下去。为人父母给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也给了我们一份无比崇高的社会义务。

我相信,这份无私的情怀,是大多数父母共有的。尽管我们常常觉得很愧疚、自己不够好,但是这份责任,赋予了我们神圣的使命感。

思维工具:为人父母的价值和意义

尽管我们知道为人父母的旅程充满挑战,但却是最具意义的事情。我们常思考以下问题,梳理作为父母的使命感:

1.做爸妈以后,我开发了自己的潜能:

2.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最令我开心和幸福的瞬间:

_______________

3.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让我崩溃的瞬间:

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今天是你孩子的30岁生日。你的孩子事业有成,一位记者正在写一篇关于他/她的报道,希望了解父母对他/她成长的影响,你希望你的孩子怎样向记者介绍你?你想孩子记住的是什么?你想孩子从你这里传承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5.想象你自己已经100岁了,周围聚集了很多年轻父母,他们想向你学习育儿经验。你想告知大家最重要的,关于家庭和成长的人生哲理和智慧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家庭教育中的遗憾

“很后悔,在孩子小的时候,忙着赚钱养家糊口,没有花时间好好陪伴他!”

“以前教育孩子缺乏方法,对孩子过度严厉,导致现在亲子关系的僵局。”

“作为严父,小时候逼着我家闺女练钢琴,搞得后来她对音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失去了兴趣,挺遗憾的。”

回想教育孩子的过程,很多父母通常有类似的遗憾。综观各种遗憾,基本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过度”,一个是“缺失”。

“过度”的遗憾有哪些呢?比如:过于溺爱孩子以至于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过早让孩子沉溺于电子产品,没有限制;打骂和批评孩子过多,过于放大孩子的缺点;过于用一个标准,比如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能力。

“缺失”的遗憾有哪些?比如:没有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不愿意跟自己吐露心声;总觉得孩子不够优秀,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缺乏方法和智慧,过于简单粗暴地管教孩子。

在“过度”和“缺失”的遗憾当中,就会出现“家长等着孩子道谢,孩子等着家长道歉”的局面。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学会撒谎、迎合或者冷漠,而作为家长,只能感觉愤怒、疑惑和失望。

曾经有一个朋友的女儿大学毕业,我们被邀请去他家里小聚。

到达朋友家里的时候有点晚了,正好看到朋友在车库里帮女儿修车。原来他女儿开的韩国“现代”汽车有点小毛病,所以就决定帮女儿修修看。

朋友的动手能力很强,这一点我们真佩服。只见他很快把节流阀拆了,清理了一下传感器,仔细检查有没有漏真空。完成以后,连上电子检测仪器,发现检测结果不好,就得出结论:很有可能是进气的垫圈漏气了。

这可是个不小的工程啊!我们就在旁边一边闲聊,一边看着他忙活。这时他女儿也卷起袖子过来帮忙,帮爸爸递递工具、擦擦汗。只见朋友把发动机上的进气管拆下来,再把一个新垫圈装上去,反复检查,直到完全修好。

看到车修好了,女儿特别开心!她大声说着:“爸爸,谢谢!我爱你!你是最好的爸爸!”然后给了他一个拥抱。末了,还回头对我们自豪地宣布:“我爸爸太厉害了!”

朋友女儿需要出门,就高高兴兴地开着刚修好的车离开了。朋友望着离去的车,对我们说了一句:“I raised her right。No regrets!”看着他满手的油污和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我们突然很感动,因为我们第一次听到做爸爸的这么评价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这句话很难准确翻译,大概意思是:“我这闺女,养得不错,没有遗憾了。”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为孩子修车,孩子知道并感恩父亲的付出,表达对父亲的爱,爸爸从内心觉得自豪和高兴。那种溢于言表的欣慰,可能就是一个父亲所能获得的最大满足了。

这种满足感我们也有幸体验过一次。在一次坐飞机去夏威夷途中,空姐特意找到我们,指着不远处我们的小儿子问:“Is this your son?(这是你们的孩子吗)?”我们愣了一下,赶紧点头。她对我们举起了一个大拇指,然后用清澈明亮的声音大声地告诉我们:“He has beautiful manners!(他很懂礼貌)!”哇,那一刻,我们觉得自豪感油然而生。虽然我们不知道他说过什么,做了什么,但是瞬间觉得很满足。

有时候,养育孩子的标准常常被另一个词语取代了,那就是“成功”。俗语说得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变成人中龙凤。仿佛一个孩子有钱了、有权了、有名了,父母就有资格自豪,父母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纵观市面上的教育类书籍,充斥着“成功育儿”“优秀的孩子”“送孩子进哈佛”“爬藤妈妈”之类的关键词。我们常常在思考,在教育日益精细化、产业化、流程化的今天,究竟什么是成功的教育?也许,作为普通家长,我们需要的不是照搬别人家的成功案例,也不是羡慕别人家的自推娃,而是如何在实践和试错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道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少留遗憾。

“少留遗憾”给人感觉是否太基本,要求太低呢?但是,要把这个标准践行到生活的每一天,并非易事啊。

在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可他却长得像个80岁的老头,满头白发、一脸皱纹。他的一生十分奇特,似乎是倒着生长。当别人越活越老,他却越活越年轻。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身体越来越小,最后活成了一个婴儿样子,老死在他人怀抱之中。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感慨万千:如果人生能倒着活,似乎能避免所有的遗憾了。因为能提前预知,所以肯定会一帆风顺。

可惜,遗憾和不完美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在认清现状之后,我们仍然积极面对各种挑战。人生无法回头,我们只能勇敢地往前走。在该选择的时候,希望我们郑重选择,争取不留遗憾;如果真的做了遗憾的选择,那就勇敢面对、勇敢纠错吧。倘若事已至此,改变不可能,那就坦然接受,无愧我心。这就是我们认为,家庭教育的本真。

思维工具:少留遗憾的教育

1.您在家庭教育中,目前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2.哪些是“过度”造成的遗憾?哪些是“缺失”造成的遗憾?

_______________

3.如果今天是您生命的最后一天,你希望陪孩子做什么,才会不留遗憾?

_______________

4.您觉得在您家庭里“不留遗憾”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

如何定位父母角色

孩子经常惹我们生气,我们也经常惹孩子生气。冷静之后,我们常常跟孩子这样道歉和解释:“对不起,在你出生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爸爸妈妈,我们也在学着怎么做。”渐渐地孩子也学会这么说:“对不起,在我出生以前,我从来没有做过孩子,我也在学着怎么做。”然后我们会相视一笑,冰释前嫌。

如果孩子出生之前,我们需要定位一下“父母”这个角色,该如何定位呢?

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我们总结了三个“P”:

第一个“P”是Protect(保护)。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的基本职责是保护好孩子。安全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所以,增加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我们责无旁贷。

第二个“P”是Provide(提供)。在我们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提供给孩子教育的基本条件和资源,提供信息和方法,为孩子成长助一臂之力。当然,现在的提供是为了孩子成人以后能承担自己所需,不再依赖父母。

第三个“P”是Prepare(准备)。在学校,老师教给孩子知识,帮助孩子做好学术准备;在家里,父母可以请孩子帮忙做家务,这样可以提高他们自我照顾的能力,未来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有用的社会成员。

孩子稍微懂事以后,我们经常强化这三个“P”的角色,他们也越来越能理解和接受。比如,孩子想骑车,却不愿意戴头盔,我们会耐心解释爸爸妈妈保护孩子的职能,义不容辞。孩子希望我们买昂贵的乐高玩具,我们会告知他们,我们会竭尽所能提供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但是高档玩具不在此列。孩子争辩“玩电脑游戏远比读名著更有意思”,我们会提出:“但是游戏和名著,哪个更能让你准备好迎接未来的挑战?”

三个“P”的角色,就是我们做决定的准则。当然,我调皮的大儿子会告诉你:我爸妈的三个“P”原则就是Pay、Pay、Pay(为我买单、消费、花钱)。

我在美国私立学校工作,常常遇到各种调皮捣蛋的学生,三个“P”也成了我为人师的一个准则。有一天,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作弊被抓,他十分惶恐,十分羞愧。我知道他来自单亲家庭,平日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在家里学习的自觉性忽好忽坏。这次考试前,他没有好好复习,又担心被妈妈责骂,于是决定铤而走险。他被监考老师扭送到办公室的时候,大家都很惊诧。

作为他的指导老师,我必须要跟孩子说清利害关系。特别是,如果老师没有严加管教,未来他有可能抱有侥幸心理,走上歧途。毕竟,老师的本职工作也应该践行三个“P”。

放学的时候,我特意跟他的妈妈沟通了一下,分享了三个“P”工具。跟青少年沟通,需要更加清楚解释:规则对于孩子其实是保护(Protect);妈妈辛苦工作是在提供(Provide)孩子受教育的机会;而孩子的责任是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Prepare)。

孩子的妈妈很感谢我,决定从这三个角度,重新思考一下对孩子的引导。后来,她还开玩笑地说:“那天回家我还加一个‘P’,那就是Punish(惩罚)。可以吗?”

“当然可以啊!”我跟孩子的妈妈相视一笑。

思维工具:父母角色的四个角度

1.上一次您跟孩子有不同意见,甚至发生冲突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

2.您如何从这三个角度来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你会有不同的意见:

第一个“P”是Protect(保护),出于保护孩子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P”是Provide(提供),出于只提供某种资源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P”是Prepare(准备),出于为孩子独立生活做准备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

3.(可选项)第四个“P”Punish(惩罚),您觉得怎么帮助孩子承担可以承担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 HTUIOKJkUFjDeaseaUJyAKFrzkpjeXfTo0OW9apjbcvIVLz7SkYXQWqXs7tsmzQ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