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一定听过这首诗: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诗歌里,生命和爱情都是非常宝贵的,但如果为了追求自由而必须放弃其他,那么两者都可以抛弃。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和珍视,为了自由,即使必须付出生命和爱情的代价,也不可惜。
如果我们把青春期的孩子作为诗歌的主角,稍微改编以后,是否可以变成这样:
学业诚可贵,
亲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我的一个15岁的学生曾经悄悄告诉我:“老师,你知道吗?我妈不允许我失败,所以我坚持要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的人,来证明我根本不用听她的。”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复这个孩子。当妈妈可能是出于爱和保护的心态而尽一切可能让孩子避免失败时,这种过度保护却让孩子感觉失去了做自己的自由。追求独立和自由,是青少年做很多决定,甚至愚蠢决定的最大动因。
如果父母过于干涉和控制孩子,孩子很可能变成永远长不大的“妈宝男”,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或者孩子会因为对权力和自由的追求而与父母产生冲突,采取叛逆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利。这种过度干涉和控制的关系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挫败感,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父母应该适当地放手,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成长。
我们的大儿子满了13岁以后,也突然产生了很强的独立意识,常常说:“你以为我必须听你的?你没有资格强迫我做这个!别把我当小孩子!”作为母亲,我经过很长时间才慢慢理解孩子渴望独立和自由是大脑发育和身份认同的自然表现,同时也是他们寻求成长和发展的必然需求。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青春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大脑的神经元连接会经历重构,大量不必要的连接会被删除,而有意义的连接则会得到加强。这两个过程被称为突触削减和突触加强,它们能够提高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因此,大脑促使青少年尝试和探索新事物,以获得更多的经验和学习机会,进而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成熟。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开始发展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感,渴望获得属于自己的认可和尊重,而独立和自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
所以,面对儿子的质问,我只能选择在“谁说了算”这个权力斗争中,一步步得体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