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何设定边界和后果

尽管我们鼓励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但也需要让孩子知道有些行为和决策是有界限的,尤其是关系到他们的健康和安全时。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币的两面。在和孩子沟通自由的范围时,我们需要强调如果滥用自由会产生什么后果,自由不可能没有边界。青少年需要知道负责任地行使自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责任的自由会导致混乱和其他严重后果,就像学开车一样,我们都有驾驶的自由,但是不遵守规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思维工具 清晰界定义务和后果

这是我们家的惩戒清单,要想让孩子履行义务,必须要让他们知道不履行的相应后果。

续表

我在制作这个表格的时候其实非常纠结,因为如何给予惩戒并不容易。我发现我常常是通过责骂或者打孩子的方式来惩罚他们,即他们需要接受的最坏惩罚无非是听我大喊大叫一顿,压根没有达到惩戒的效果。在管教孩子时,我们需要牢记惩罚的后果是孩子来承担,而不是父母。如果父母失去控制,大喊大叫、砸东西等,这些失控的行为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且真正惩罚的人是父母自己。所谓“谁痛苦、谁改变”,让孩子去承担该承担的,这样他们才有改变的动力。如果是我们十分痛苦,那就意味着要改变的是父母自己。

那怎么样才是最好的惩戒呢?我想起了一个例子。

假设你因车速过快被警车拦下,通常,警察会走过来,清晰地解释你触犯了哪些条例,并展示拍摄的证据,然后开出罚单,让你心服口服。这种流程是一种公正、客观、合法的执法方式,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然而,如果警察的反应是骂你一顿,你可能会立即进入辩解的状态,怀疑警察有问题。这种不当的执法方式会引起不必要的争端,也会影响警察的公信力和形象。因此,警察在执行职务时,需要保持专业和冷静,对待违法者要耐心解释、引导,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

同理,如果孩子犯了错,我们作为父母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保持冷静,理智地解释孩子的行为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并告诉他们由此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我们情绪化地骂孩子、打孩子、羞辱孩子或者贴标签,孩子可能会感到受到攻击甚至心理受创,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挫败感、不信任感等负面情绪,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破裂。关键是,孩子并没有从错误中成长,错失了一个本可以提升他们的认知的机会。

所以,您看到我的表格里,几乎都是在让孩子们在他们最在乎的事情上,也就是手机的使用权方面失去一些使用资格,这样不吵不闹、理性沟通,是让他们快速成长的最好办法。

当然,在考虑惩戒后果时,记住要征求孩子的反馈意见。如果他们有任何建议,可以尝试以他们的方式来试一试,如果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但是,父母要记得,我们有权力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管教,这是给他们的安全边界的教育。

思维工具 四步提问法

我们可以用以四个问题构成对话的方法来帮助孩子真正了解规则和边界,以及学习如何做明智的决定。这四个问题很简单:

①怎么知道这个方法有效果?

②怎么知道这个方法行不通?

③如果这个方法有效果了,我们该怎么办?

④如果这个方法行不通,我们该怎么办?

这四步提问法适用于很多问题,比如讨论孩子晚上几点就寝,什么时候可以买手机,是否晚上可以跟同学出去玩,等等。假设孩子想将睡觉时间从晚上10点推到11点,父母愿意尝试一下,对话可以是这样的:

爸妈:孩子,我们来商量一下。我们同意你晚上11点再熄灯,但是我们怎么判断这个时间是合理的呢?

孩子:我能按时起床上学。

爸妈:那你怎么判断这个时间睡觉是行不通的?

孩子:早上没能按时起床,而且心情不好,脾气暴躁,因为太困了。

爸爸:如果11点睡觉被证明行得通,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继续呗。

爸爸:如果11点睡觉行不通,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那我早点睡觉,或许10点睡觉更合理。

下次,您可以试试这四步提问法,通过提问帮助孩子清楚设定规则、了解行为后果。当然,如果孩子犯规了,我们重新进行一轮讨论,根据新情况重新问这四个问题,直到最后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思维工具 面对自己内在的缺爱小孩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喜欢控制的母亲,原因有三:我缺乏勇气面对孩子不断成长不再那么需要我的事实,这让我很失落;同时我也缺乏对新生活方式的安全感和信心,我总是不放心;甚至我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我牺牲自己的时候和为孩子不断付出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很伟大。而这些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我内心有一个缺爱的小孩。

我成长在一个农村家庭,家境清寒,父母非常忙碌,所以我从小很独立很自主,一个人就敢闯天下。但是,我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和关心,非常希望成为他们的骄傲。长大后的我表面看上去很坚强,但是内心却很脆弱。我常常反思自己的童年和成长经历,常常问自己:我在强迫孩子做这个做那个的时候,我究竟是在满足谁的需求?比如买一大堆玩具,是因为我想要,还是孩子想要?比如建议孩子穿某种类型的衣服,是因为我自己喜欢,还是真的觉得适合他?

我们也一起来看看,是否我们内心都住着这么一个缺爱的小孩。可以将您的所思所想写在横线处。

①寻求安全感:如果我们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不稳定或不可预测的情境,可能会产生一种需要控制的欲望,以确保自己和所爱之人的安全。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我们可以获得需要的可预测的安全感。

我的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标准与高期望:如果我们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对我们有很高的期望,或者经常批评我们,我们可能会将这种教养方式带入自己的家庭,希望孩子达到某种成功的标准。而只有全身心参与孩子的决策,我们才能确信孩子能成功。

我的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失败的恐惧: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告知不能失败或犯错,可能会过分地害怕让孩子冒险或失败,因此可能会过度控制他们,以避免他们遭受失败。

我的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情感的联结:如果我们在童年时期缺失跟父母的深厚感情,可能会无意识地通过控制来建立与孩子的情感联结,这样能满足我们被需要、被爱的情感。

我的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对未知的恐惧:当今世界的快速变化让我们感到不安,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这种恐惧可能会导致过度的保护或控制。

我的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过程需要父母自身不断觉察,并始终牢记让孩子独立其实是我们的自我情感独立。我自己也经历了很痛苦的蜕变。渐渐地,我学会了释怀,因为真正的爱,是如对方所是,而不是如我所愿。我需要适应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也需要给自己一些空间,宽慰内心那个还在等着被爱的孩子,爱自己和接纳自己。先自己身心健康,再照顾好我们爱的家人。 omLvCe5u0GUy5eT7R8UDIykocTZy+4fk9ZTBN1pMFckJGt6w/jQYTyxtW/GGhX2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