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是否完全放手不管呢?答案是否定的。越是会智慧地放手的父母,才越能保持对孩子的影响力。
记得某个周一早上,我急匆匆地收拾着准备出门。正在这时,狗狗突然开始狂吠,她可能憋了一整晚,急需出门解决生理需求。我下令儿子:“快带狗狗出去遛遛!”然而,儿子挺起腰杆质问我:“凭什么要我去?我不去又怎样?”
我发现我的方法行不通,赶紧压低声音,改变说话的态度,对儿子说:“儿子,我要去洗澡了,我相信你的判断力和责任心,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谢谢你的帮助!”说完,我果断去洗澡。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楼下传来儿子和狗狗嬉闹的声音,不知道他们是否已经完成了任务。
当我走下楼时,发现狗狗已经回到了家,不仅出去遛了一圈,还在享用着儿子为她准备的早餐。我给儿子一个大拇指,表扬他:“我就知道你的判断和行动力很棒!”他露出了自豪和开心的表情。
这就是父母撤退,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我正在学习放权,不再做一个“独裁者”,让孩子有更多的决策权和试错的机会。
妈妈:学做饭是很重要的生存技能!
女儿:不是会点外卖就够了吗?
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感觉有更多的决策权呢?我有三个建议。
第一:将命令句改成询问句,以邀请的方式而不是要求的方式进行表达。
比如:
“去把作业做了!”改成:“你今天怎么计划晚上的时间?”
“脏衣服要自己洗!”改成:“不知道明天你有没有干净的衣服换?”
“头发这么长了,快去理发!”改成:“妈妈好奇你是准备改变发型,扎个小辫子?”
第二:以较低的音量和较慢的语速传达信息。
与其大吼:“为什么跟你说了这么多遍你还是把脏衣服乱扔?”不如改成轻声说:“哦,我又看到了一件衣服扔在地上。”
与其扯着嗓子骂:“你怎么可以这样子跟大人说话?”不如改成:“我喜欢你降低音量慢慢说。”
与其大骂:“你怎么又考试不及格?”不如改成:“哦,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助的吗?”
第三:使用简明扼要的语句而不是冗长的说教,也就是说“少说正确的废话”。
比如:
“每次都这么晚睡觉,难道你不知道明天早上要早起?!每次你都起不来,然后迟到……”改成:“11点了,晚安!”
“你每次都吃这么多甜食和垃圾食品,这样对你的健康很不好,你知道过多的糖分会导致……”改成:“吃点水果吧!”
“你总是在这里玩手机,不看书。你知道你的考试成绩不好,你需要更加努力学习,不然将来……”改成:“学习时间到了,手机关机吧。”
以上三个说话方式都能够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态度由强势变为温柔,使他们更愿意倾听和合作。要相信,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你放弃控制权,而是让你的孩子看到你愿意在需要的时候跟他们平等对话。要相信,作为父母,你在青少年的某个生活领域给予自由,并不意味着你将不再对该领域产生影响。事实上,其效果恰恰相反,你仍然会对孩子产生很多无形的影响。放权可以让父母跟青少年更加有团队合作的感觉,更容易让孩子配合父母的要求。
张先生知道16岁的女儿有了心仪的对象。他主动跟女儿交流,表达这是女儿自己的决定,不会横加干涉。他这种合作的姿态,反而赢得了女儿的信任,也让他有机会可以更加坦诚分享自己的择偶观。他说:“女儿啊,你要确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要因为社交圈的压力、朋友的建议或其他外在因素而随便选择一个人。你需要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然后寻找与你相似的人。其次,你要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品质,而不是只看外表。相貌固然重要,但是你要寻找一个能够真正理解你、尊重你、支持你的人。他需要与你相容、有责任心、诚实和有美德。最后,爱情需要时间来发展,不要急于把事情往前推进。慢慢地了解对方,从朋友开始,建立深厚的友谊和信任。最重要的是,不要为了讨好对方而改变自己,你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接受真正的你的人。女儿,我希望你能够找到那个真正属于你的人,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出明智的决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都要知道,我永远支持你、爱你。”
结果,女儿反而选择在高中期间不谈恋爱,以后有什么关于感情的烦恼也主动跟爸爸沟通。看吧,选择下放权力,反而赢得了更多的掌控权。
张先生非常明智和体贴,他不仅尊重女儿的决定,还给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他让女儿知道自己需要寻找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仅仅被外表所吸引。他还提醒女儿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要为了取悦对方而失去自我。通过这些指导,他帮助女儿建立了正确的择偶观念,并让女儿意识到爱情需要慢慢培养,需要深厚的友谊和信任作为基础。结果,女儿选择了暂时不谈恋爱,这说明她在父亲的建议下成长为了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她更加清楚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也愿意更加珍惜自己。父亲的理解和支持,让女儿有了更多的信任感和自信心,这对于父女关系的发展和女儿的人生道路选择都是非常有益的。
每天放学后,我立刻陷入了忙碌的节奏,为孩子们准备晚餐。与此同时,家里的狗狗因为被关在家里一整天,早已迫不及待地要出去散步。我感到分身乏术,只好请求孩子们帮忙遛狗,这样我可以专心做饭。然而,两个孩子却一口婉拒,声称要做家庭作业,不肯帮忙遛狗。
我叹了口气,放下围裙,以平静的口吻对他们说:“好吧,我去遛狗,你们自己来做晚餐吧。”孩子们点头表示同意。我心里明明知道他们没有做饭的经验,也不会给自己做饭,但为了给他们上一课——明确分工的重要性,我毅然放下手中的厨具,走出家门去遛狗。
等我遛完狗回家,果然发现他们没有自己做饭。为了让他们学会照顾自己,我干脆决定去健身房。也许在我离开的时候,他们会更加珍惜我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于是,我离开了家,希望他们能自行解决晚餐问题。
当我晚上到家时,钟声敲响9点,两个孩子一副饥肠辘辘的样子,可怜巴巴地向我诉说:“妈妈,我们肚子好饿啊!”我感到疑惑:“难道不是你们自己做晚餐吗?我去遛狗了啊。”“可是我们不会做饭啊!”孩子们无助地回答。“哦,”我假装同情地说,“那看来今晚你们只能依靠干面包充饥了。”
经历了一顿饥饿的教训后,第二天放学,两个孩子一进门就大声宣布:“妈妈,请您给我们做饭好吗?我们去遛狗。”我会心地笑了起来。看来真的是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啊!
虽然孩子们渴望独立,但是他们只有独立的意识,缺乏承担独立的责任感,也缺乏行动力。所以在逐步放开的同时,有必要教会孩子同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当然,在上面的故事里,我也用“体验”来代替“说教”,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逐步放手有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反正你不要我管,我就干脆什么都不管了,完全放手。这样的态度是不负责任的。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彻底放手可能会以为父母放弃了自己,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也会不自信,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另外一个误区是把孩子完全当朋友、当作一个成年人来对待,选择完全地信任,这样也存在很多风险。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如果缺乏来自父母的适当干预和正面反馈,没法迅速评估自己行为的后果,会产生行为偏差。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一步步放手,一步步主动撤退,让孩子在支持和引导下一步步走向独立。逐步放手不是一个减少父母的影响力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沟通增加父母影响力的过程。我们的目标不是让父母放弃控制权,而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在需要时愿意放弃掌控,但是父母仍然具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