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成为研究者,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我们的大多数教师仍然仅充当着“教书匠”角色,离“研究者”还相差甚远,这就大大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小课题的出现,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教师从教育科研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门外汉”成长为“土专家”,从而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通过研究走上幸福的道路”。
正因为“小课题”“迷你”,问题容易抓住,研究容易把握,成果也容易形成。老师们创造的“原创性”的成果、“原生态”的方法,就像一些民间土方、偏方,在治疗某些“疾病”上有特效。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会成为一种甜头,并迅速转化为“催化剂”,激发老师的研究热情,产生一种锲而不舍的钻劲。
一年的小课题研究中,教育科研促进了我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我的专业品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我自身生活品质。如果每天都在平淡中重复一件事,就会失去新鲜与热情,产生厌烦与无奈。经常性的烦恼是不幸的表现。这种不幸往往在教师感到无能为力并无助的状态下产生。而教育科研提供的教育规律性认识,减少因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产生的烦恼,增添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教育科研通过对教育现象分析研究,求得规律应用于实践,使自己教育教学艺术达到更完美的境界,给我带来更多的幸福享受。
(上海市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 刘 艳)
“小课题”研究就像一面三棱镜,使我们的教学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就像一个魔术盒,使我们的工作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小课题”虽然“迷你”,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筛选问题、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归类整理、总结论证等程序与方法还是必不可少的。
施老师在教学中发现,虽然幼儿园开展了个别化学习活动,但是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往往缺少目的性、层次性与挑战性,因此她觉得有必要对此问题开展研究。她首先对此问题所涵盖的“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她认为,就所涵盖的内容来讲,幼儿操作材料至少包括如下几个“小”的问题:个别化学习材料提供的目的性是否明确;幼儿操作的环境是否有提示;教师是否能将材料细分不同的层次;材料呈现方式等等。在作此一番分析的基础上,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小课题为“幼儿个别化学习中提示环境的研究”。
(上海市普陀区白天鹅幼儿园 姚国芳)
教师一旦锁定一个研究目标,潜意识会指挥着大脑建立某一方面的“数据库”,本能地关注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追踪最新研究成果,去做一些阅读、记录、比照、反思、总结之类的工作。新旧思想,正反经验,优劣方法,在脑海中交汇、碰撞、生成,就会发现许多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许多新的矛盾浮出水面,这就像当年人们认识物质的结构一样,从分子到原子,从原子到质子,从质子到中子,仿佛“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样,老师也在“问题——解决——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渐进发展中,大脑越来越活络,见识越来越开阔。循着这样的路径走下去,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慢慢摸着门道,找到感觉,科研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精选的课文大都锦心绣旨,为名家名作。这些文章是作者经验与智慧、心血与汗水、理想与追求、情感与价值观等交融后的复合体。大到一篇课文、一个段落,小到一个句子、一个词语,都蕴藏着大量的情感意合点、语言形象聚焦点、思维灵感汇集点,都孕育着深邃的意境,裹藏着宽广的外延,包容着作者的匠心独思。但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而小学生由于阅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阅读时又多立于文外。时空差、情感差、情理差,给学生阅读带来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能否寻找一种缩小这种差异的教学方法呢?几个月前,我便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通过翻阅教育杂志,发现数学教学中常用一种叫“假设”的方法来突破一些教学难点。我想,在数学教学中,一些难点可以靠“假设”来突破,一些鸿沟可以靠“假设”来填平。按理,语文和数学虽学科不同,但在“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等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在启发思考、进行点化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将“假设”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是可行的。于是,我给自己确立了一个研究课题——“假设导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这样我又一次踏上了我的“便捷之径”。
一天,我去一小学借班教学《草原》一课,便有意识地运用了“假设导读法”。学生虽然大都没有去过草原,但影视的普及、阅读量的增加,使学生对草原的景象均有“虽无经历,似曾相识”的印象。为唤起回忆,构筑形象,我这样导入课文:同学们,草原是很美的,如果你现在到了草原,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一个个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好像真的来到了草原。他们从草原的广阔说到了草原的碧绿,从蓝天白云说到绿草红花,从牛羊马群说到蒙古包,从飞鸣的小鸟说到高歌的牧童。这为学生搭建了“课文内容与生活”间链接的桥梁,为阅读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多次使用这一方法,课堂教学取得成效后,我便对“假设导读法”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写出了一组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并将心得应用于教学中。
仔细剖析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其形成轨迹实则是“根据现象找问题,根据问题定选题,根据选题去实践,根据实践得总结”,具有研究成本小、规模小、投入小等特点,没有牵扯到我过多精力,但收效却十分显著,纯粹是“自我引导”的结果。教师有能力也有必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思索、研究和改进。由教师来研究并改进自己的实际教学问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黄桂林)
从许许多多的学者型教师、学术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正是通过“小课题”研究“成型”、“发家”的。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将学校大的教育问题分解为数十、数百个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至少有一人研究,如是,大问题也不难解决了。”所以,“大课题”与“小课题”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可突破的界限。经过认真设计,它们不仅可以相关,而且可以互为支撑。
南京市宇花小学将“小班课堂情境创设艺术的研究与实践”分解为以下11个小课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游戏导入艺术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情境对话语篇学习”部分导入艺术的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导入艺术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辩论式”教学情景创设的研究
小班化语文课堂成语学习情景创设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示性语言艺术实践与研究
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过渡性语言艺术的实践与研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艺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结束语艺术的实践与研究
小班化课堂学生参与“情境识字”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设想”组织教学的研究
在省级课题“小班课堂导学互动引领艺术的研究与实践”实施过程中,由15位老师分别承担一个小课题,组成了一个课题群。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研究
低年级写字教学多元化指导艺术的研究
小学中年级数学个性化练习设计艺术的实践与研究
小班化语文课堂朗读指导艺术的实践与研究
小班语文课堂中师生角色互换“交融式教学”的研究
小班化语文课堂交互性评价艺术的实践与研究
小班化语文课堂师生互动艺术的实践与研究
“数学写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个案研究
小班化背景下语文朗读教学节奏艺术的实践与研究
小班化数学课堂小组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学习协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小班化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合作学习的研究
(南京市宇花小学 刘 彦)
鼓励教师围绕学校“大课题”研究设计“小课题”,这应该是对“小课题”作用的一次开掘。而且,“小课题”的研究,还能够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使教师熟练掌握科研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科研的能力,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大课题”的研究。
“小课题”研究虽然倾向于个人行为,但并不等于单干,它也可以形成群体优势。教师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由几位志同道合的教师组队进行,还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自由组合。通过集体讨论总结,研究成员才能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共同进步。
搞课题累,做研究苦,这是一线老师的普遍呼声。虽极不情愿做这种“苦差事”,但评优晋级可加分,提拔重用是砝码,许多老师不得不去“装点门面”,不得不追求科研的“档次”,因而“书斋式”研究、“注解式”研究泛滥;理论研究、宏观研究盛行;低效科研、形式科研、门面科研层出不穷。中小学科研曲高和寡,出现了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教师“小课题”扫除了传统课题研究的不良积习,但并不意味着彻底的背离,而是对于传统的理性继承与开拓。教师“小课题”使“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中小学教师打开了一扇展示才华之门,也使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形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