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小课题”研究,是教师面临自身工作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学习、实做和反思、改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形成个人理论的一种课题研究形式。这种研究,受工作责任的驱动,极富个性与创造力,虽然并非刻意于立项、评奖,却对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十分有效。另一方面,大量教师这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活动,又是团队合作、大型攻坚研究必不可少的群众基础。因此,这样的“小课题”当今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推崇。
本书编著者通过他的特级教师工作室,以魔灯(MOODLE)网络平台为载体,积累了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的鲜活经验,特别是着力探索了“小课题”培训课程建设的两个核心内涵:一是课程开发针对教师的需求,二是培训模式合乎在职学习的特点。
教师培训是个老话题。多少年来,功夫下得不少,效果并不抢眼。有识之士纷纷反思,有人提出培训不是万应灵丹,只能做有限的定位;有人指责现有培训空对空,缺乏针对性,因此要转向按需施训,等等。近年来的实践出现了多种转机,归纳现有成果,他们大都用专业历练的方式取代以往单纯的注入式培训。这方面的实践表明,只有当教师的业务学习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并嵌入日常教学工作的时候,这种学习才富有吸引力,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是教师培训基点转移的良好开端,也是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专业学习。正如哈佛大学埃尔莫尔(R.Elmore,2004)所说,“提高,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在你工作的环境中学习做正确的事情的活动”。
当前的问题是,教师忙于工作,少有时间和机会,在课堂中做自我观察和同事间的相互切磋,然后就工作中的故事与困惑进行持续的相关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招数。本书编著者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集中解决教师在职学习的上述瓶颈,人人学会在工作环境中历练,也许正是推进有效培训的一项创造性活动。至于“小课题”研究培训模式的构建,编著者通过MOODLE平台的试验,提炼了五个主要的实施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直接指向由培训基点向教学实践的转移。这五个环节,除了在职培训特别需要发挥优势的“听讲”中学和“实做”中学两个要害之外,还阐明了“答疑”中学和“表述”(包括模写与试讲)中学两种颇具特色的培训学习方式,因为对教师来说,工作中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有了问题不思改进等于没有问题,有了改进说不清“道道”那是高一层次的问题。总之,一要学会发现问题,二要学会针对问题不断改进,这才是教师在职培训的成功之道。
顾泠沅
2019年4月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青浦经验”创始人,上海市教育功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上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