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小课题”研究的起点。但研究问题提出来了,只是为你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向。要将这一现实问题变成能研究、可操作的科研问题,必须进行梳理和提炼,所以掌握问题的梳理和提炼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即将宽泛的问题缩小、具体到易于把握的程度。宽泛的问题具体化可以考虑以下四个角度:
其一,限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对于教师个人而言,这个课题显然太过宽泛,若把这个问题改为“培养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就相对好把握多了,其中“初中学生”就是对研究对象的限定。
其二,限定研究的内容。对上述课题“培养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如果觉得还是太大,那么可以再具体化研究的内容,如“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其中“数学问题意识”就是对研究内容的限定。
其三,以所选用的课题理论支撑研究的问题。如“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若改为“运用反思策略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就容易多了。
其四,以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作为问题的切入点。例如“高中数学教与学的新模式研究”、“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初中生物课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都是较为宽泛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课题前加之以具体的做法,分别改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高中数学教与学的新模式的研究”、“运用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评价,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利用‘悬念’提高初中生物课教学效果的研究”,在原课题前加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评价”、“利用‘悬念’”,就使课题的切入口变小了,从而使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实际价值大大增加。
使用过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三(九年级)化学新教材的学生步入高中不久,高一教师便发出了强烈的呼声:高一化学实在难教!许多高一学生也感叹“化学难学”,甚至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为什么高一化学难教、难学呢?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对学生初中所学化学知识储备“量”不了解,还是用课改前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普遍觉得教材内容多、时间少,如果深入具体地落实,教学时间不足;如果匆匆而过,只能轻微了解。
初、高中化学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可能也存在问题。鉴于以上的问题,我们拟开展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普陀区叶佩玉化学特级教师工作室课题组)
该案例中的化学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即高一化学为什么难教?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初高中的教学衔接没有做好。由此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展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于是课题要研究的问题也就变得具体、明晰了。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个别化问题,个别化问题不具有普遍性,一般说来不能作为课题研究。如果能够把个别问题普遍化,那么就可以作为课题研究了。具体有以下策略:
其一,扩大研究对象。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小王数学成绩很差,怎样帮助他提高成绩呢?”这是一个个别问题,显然不能作为研究课题,但如果把研究对象扩大:这个同学数学成绩不好,班上其同学还有没有成绩不好的?有多少?如果有许多,那他们是否具有共同特点?什么原因引起他们数学学习不好?如何帮助他们提高成绩?这样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最后把课题提炼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其二,把几个个别现象进行聚类归因。如有教师发现,在英语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有几个学生很少举手,当老师点名叫到他们回答时,即使他们会回答,声音也非常小。这些是个别现象,但利用归因法,可以发现不举手、回答问题声音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属于自信问题,因此,原问题就变为“英语新课堂如何让学生更自信”,相对而言,其研究意义就增大了。
对于模糊、复杂的问题,教师可运用以下方法把问题进行分解,使问题变得清晰,做到问题范围清楚集中、研究任务明确、研究重点突出。
其一,对核心概念内涵进行分解。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问题中“非智力因素”是个复杂概念要素,这个课题会使研究的主攻目标模糊。教师可以根据“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将其分解为“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性格”等构成要素,这样原研究问题就分解为:“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数学课堂教学与良好性格培养”等子课题。教师可从中选择一点深入研究,或者分阶段逐一研究。
其二,对研究内容进行分解。如在“进行数学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题目中,“数学教学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是两个研究内容,可以将其分开进行研究。而且“数学教学改革”、“学生全面发展”每一项的研究内容又很丰富,如“数学教学改革”,包含数学课程、教学、评价等内容,“教学”又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反馈等等内容。这样依次进行层层分解,就能分解到一个适合教师个人研究的问题。
其三,因果分析。导致一项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果原因太多,变量比较丰富,因果关系复杂,教师就无法很好地把握。如对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教师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有效教学”又包含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学”,况且引起“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学”的原因都有很多,单就“有效地教”来说,又可以细化为如何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如何进行教学的有效设计、如何有效地把握教学的生成性、如何有效地把握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等。通过这样的分析,模糊的问题清晰了,教师就可以选取某一方面展开研究。
一位英语教师发现学生的上课纪律不好,自己讲了很多遍的东西,学生还是不会,作业不认真做,学生考试成绩较差等。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呢?
分析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学生对学科不感兴趣,对教师不满意,对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学生以前的学习习惯不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等。
提出课题:以上这么多原因,我们都可以选择一个方面开展研究。比如,开展学习主动性研究,开展学习方法指导,开展学习习惯培养研究等。但是,结合本班情况,结合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结合教师本身的特点,该教师决定从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以改变学生这种不喜欢学习,学习不好的现象。所以,他提出了“情境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研究”这一课题。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牟宗红)
该案例中的英语老师遇到了一个教学问题:学生上课纪律不好。纪律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该教师一一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教师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瞄准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即从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进行突破。而教学方式的改进也有很多方面,该教师最后选择了情境教学,进一步明确了要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已被研究过,中小学教师要想再确定一个新颖的课题,或在原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都有较大的难度,但是,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也能推陈出新,拟定出新颖的课题。将平淡的问题新颖化,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类比移植法 。所谓类比移植法,是指通过与其他领域、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或借用其他领域、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领域、本学科研究中的新问题的选题方法。用这“借”来的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对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往往会有所发现、有所启示,进而选出有价值的课题。
一位多年从事一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发现拼音教学是一项让老师、学生、家长最感头疼的环节。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枯燥,家长也管得筋疲力尽。她很早就想以此作为课题方向,进行一些实践与研究。但苦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一直未能成行。一次,在浏览网络新闻时,看到一条有关驻伊美军在茶余饭后玩一种名为“通缉令扑克牌”的新闻,让她眼前一亮。她想,在我们的拼音教学中,能否也模仿着做一副“拼音扑克牌”呢?于是,她开始了反复思考。第二年,通过提炼,一项题为“运用拼音扑克牌,提升一年级学生拼音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出炉了。于是,一个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最终成为了一项既有研究价值,又有一定操作性的科学研究问题。
(选自何伟敏《课题提炼:由教学现实问题向科学研究问题的转变》)
本案例的老师就是运用了类比移植法,把“扑克牌”游戏移植并运用到拼音教学中,这样就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新视角,从而使问题新颖化。
第二,变化法 。所谓变化就是转化思考问题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来认识教育教学中已经研究过的内容,进而形成关于这些内容的新认识。变化法不是否定原来的结论,而是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独辟蹊径,发现新问题,或者发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例如传统班级管理中班干部与班纪班规是不可少的,但有所学校就此进行了综合的改革,主要措施有三点:取消班干部,建立班级公务员制度;取消班纪班规,建立学生达标创优制度;建立发展评价制度。该校将这些班级管理改革结合在一起,以“人本”为核心精神,开展“班级人本管理研究”,这一课题就突破了原来的常规,从新的视角来看待班级管理这一研究问题。
第三,质疑法 。所谓质疑法就是对已有的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的合理性,做出非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并提出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例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老师一般都比较喜欢。那么教师是否就可以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呢?有老师反映有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人际障碍严重,诸如保守、势利、不愿助人,偶有以不正当方式打击同伴的现象发生。所以“优秀生”的教育工作一样需要加强,尤其是“心育”。那么怎样加强对优秀生的教育呢?以此问题为突破口确立譬如“中学学习成绩优秀生危机心理的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学业优秀学生人际障碍的归因与辅导”等课题进行研究,其价值无疑是巨大的,这样的课题研究就突破了人们的常态思维,具有创造性。
第四,空白填补法 。空白填补法主要指研究者研究他人尚未涉及的领域,提出新理论,运用新方法,得出新结论,发现新动态等。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在别人未涉及的研究领域可能会有新的思考和实践,为此会形成新的独创性的课题。如李吉林老师30年来所研究的领域,有智力发展问题、情感以及审美教育问题、优化情境中的儿童学习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此前人们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足的领域。寻找空白法还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翻阅报纸杂志时,处处留心,善于思考,寻找别人在研究中的遗漏、空缺及不足,自己及时补上。
再如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长期从事作文教学,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绿色作文‘零概念’”观念,她界定了“绿色作文”的含义,阐述了“绿色作文”的主要特征是情感交流零距离、师生互动零差距、评价作文零功利、指导优化零损失、读写结合零脱节、情趣开放零约束,指明了“绿色作文”是富有“诗意”、“情意”、“创意”、“写意”的作文,在此,她找到了作文教学的“空白点”,提出了新理论,探讨了新方法。
第五,交叉渗透法 。交叉渗透法是指用多种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或在学科知识的边缘区,有所发现,提出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这种研究课题形成于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这种研究极利于新知识的产生。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三强指出,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的逻辑交叉点上,即研究的课题往往产生在两种知识的接缘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选题也是如此。比如,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语文教育与历史教育、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语文教育与环保意识等。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或理论,从某一点切入,就使选题具有了独创性。
我在长期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发现哲学常识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原有的数学学习基础上,我掌握了许多的数学思维方法,并且发现,很多数学思维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哲学教学中一些结论的推演。于是我尝试把数学思维法引入到哲学教学中,于是就产生了“运用数学思维法进行哲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牟宗红)
“运用数学思维法进行哲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就是把数学和哲学教学进行交叉渗透提出的课题。教师灵活运用这一方法,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只有了解更多学科的知识、方法,才能在自己任教学科中进行交叉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