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研究问题的来源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没有研究的行动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那么,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问题从何而来呢,一般从哪些方面去寻找研究的问题呢?

(一)碰到的工作烦恼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常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烦恼,有的比较容易解决,有的却“剪不断,理还乱”,时时缠绕着,这些困难和烦恼往往就蕴含着研究的问题。

被“逼”出来的“一课两本”

我担任甘泉外国语中学外国学生部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留学生分班时,出于对学籍问题的考虑,不得不将年龄相仿的学生归入同一年级,而事实上被分入同一年级的留学生汉语水平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有的学生父母中有一方是中国人,从小接受过汉语的熏陶;有的留学生虽然从小出生成长在海外,但父母双方都是中国人,对汉语其实并不陌生,这些学生的听说能力一般都比较强;而有的学生则是纯粹的外国人,汉语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门陌生的外语……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给有效进行汉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应该指出,这绝非是我校我班存在的个别问题,这一问题是广泛存在于有留学生部的中学中。除了个别几所特大规模的学校外,一般中学留学生部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很多情况下,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只够组建一个班级,所以不可能再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进行细化分班。而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以及数学、外语等其他科目的能力制约,也不可能被编入高年级的班级进行学习,这一特殊的情况,造成了这一难题的广泛存在,并且难以化解。

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一难题,将造成对学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试想,如果使用以会话为主的基础汉语教材,汉语水平高的学生将觉得过分简单,一周十多个课时的中文课对这些学生来就是浪费时间,而如果使用有一定文学欣赏性的语文教材,对于汉语基础差的外国学生来说又未免过分艰深且不切实际,因为学习的知识无法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语言交际相结合,况且在日常听说还成问题的情况下,还能谈何文学欣赏?综上所述,采取任何一种教材都将不可避免地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利益。

几年来,上述“死结”一直困扰着我。2013年赶上区里教师小课题申报,在学校科研室的帮助下,我申报了小课题“开展‘一课两本’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实践研究”,即在一节课内针对汉语基础不同的学生,使用两本不同教材的授课方法。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 陈爱丽)

在这个案例中,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令陈老师十分纠结。面对烦恼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分析其中的问题所在,思考问题的突破口,萌生了通过“小课题”研究来解决问题的想法。

所以当不知道研究什么问题时,不妨想一想自己当前在工作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是什么?它与自己的期望有什么冲突?哪里是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它对学校或班级的重要性如何?从这些角度去分析,往往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一个两难的选择

在学校运动会上,我班的一位“体育健将”在第一个参赛项目上意外落选,其后在进行第二、三个竞赛项目(班级集体竞赛项目)时借口受伤而退出比赛。面对这一事件,我陷入了两难境地:这名学生在比赛前的训练确实刻苦,而且平时也表现出很强的上进心,但在运动会上因意外落选感觉很“失面子”,进而撒谎不参加后续比赛,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荣誉。而且他是很巧妙地利用了“受伤”这一“非常值得同情的弱者行为”来作为自己的挡箭牌,令人表扬不是批评也不是。我当时没有揭穿他的“撒谎行为”,而是故意“纵容”他,表扬他“带伤坚持跑,虽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但这种精神值得学习”。事后,越想越觉得这种做法欠妥,然而翻来覆去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故借助于此事,确定了一个“保护学生自尊心的个案研究”的小课题。

(江苏省如皋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袁 玥)

案例中的班主任如何处理这位“体育健将”的确是件两难的事,如果顾及这位同学的面子,就影响了班级集体荣誉,妨碍了全班同学的利益;如果批评他,又抹杀了他先前付出的劳动,挫伤了他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类似这样的疑难和烦恼比比皆是,而研究的问题也往往蕴含其中。

(二)已有的成功经验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个老师都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做法,如有的教师所带班级纪律一直很好、班级凝聚力很强;有的教师所教的学生成绩一直遥遥领先;有的教师所带的学生屡屡获奖。这些教师背后都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果做一个有心人,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发现研究的问题,并从经验中揭示出一般的规律。

“一个练习本”的故事

白鹤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可是,这里有一位女教师教法独特,不论接什么班级,不出数月,学生的数学成绩准会高出平行班一截。原来她的全部秘诀只在于一个“快”字:学生做作业快,教师改作业快,发现问题向学生回授快。一般教师通常让学生轮换使用两个练习本,她为了加快这种循环,只让学生使用一个练习本,这样可以促使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一般在当天就可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如果个别学生存在问题,教师通过个别面授指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学懂学会;如果多数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好,那么下一次上课,就先解答前面的问题。

顾泠阮在调查中听说了“一个练习本”的故事,引起了极大兴趣。他将这一经验在别的学校进行试验,教师们反映虽然辛苦些,但是确能换来教学上的高质量。为了鉴别这些经验的实际有效性,实验小组在三年调查的基础上,又用一年时间,运用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对这一教学经验进行科学的考察评价,同时选择重点中学、一般完全中学和初级中学三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将初一刚入学的新生组成实验班、对照班各五个,进行比较。

在实验班中,他们采用了尝试指导和效果回授的教学方法,初中毕业后,实验班学生成绩的合格率、优秀率全部高于对照班。

(选自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

案例中这位女教师的成功做法,就是使用了一本练习本。一个练习本为什么能发挥那么大的作用呢?这就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对问题进一步研究,就发现了其中隐含着的教育科学和规律。其实,在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成功做法的背后,都隐含着这样的科学和规律。只要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就可以发现研究的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的课题。

(三)个人的教学反思

有追求的教师总是不断地在思考如何改进教学,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学习、观察和思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就会成为研究的问题。

一本逻辑书的启示

我曾读过一本讲言语逻辑的书。这本书应该属于逻辑学范畴,与语文教学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其中关于问句逻辑的讨论对我启发很大。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不是要提许多问题要学生思考或回答吗?有人称之为“设问教学”。有的老师提的问题很有启发性,有的老师提的问题不但没有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反而可能把学生的思维问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读了这本言语逻辑学,我发现许多都是在问句逻辑上出了问题。于是我应用这个问句逻辑的有关理论,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设问的隐形提示”、“设问的可操作性”、“设问的步骤”、“设问的技巧”等,最后提出了“语文教学设问的隐形提示的研究”这一课题。我在这一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语文教学中很新的概念,比如“隐形提示”、“答域”、“选择项”、“逻辑差值”、“项”等概念,都是从那本言语逻辑学中直接取用过来的。

(选自周翠翠《如何生成好的微型课题》)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论著和教育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然后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就会联想到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思考,就会找到有价值的可以研究的问题。

学生的启发

我在近10年的日语教学工作中,遇到一些日语综合能力十分强的学生。在与这些学生闲聊时,不经意间发现,这些日语成绩好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平时特别喜欢看一些日本原版的动漫。他们的出发点都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日语水平,只是凭着兴趣养成了定期(甚至每天)看原版影视资料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们的日语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在听力、词汇量、日语表达的地道性、阅读速度和写作水平乃至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方面都远远高于同年级其他学生。既然事实表明影视材料对学习外语如此重要,为什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适当地采用影视教学呢?应该如何有效地设计影视教学呢?于是,我初步设定了“中学日语影视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上海市普陀区甘泉外国语中学 王 丹)

这一案例中,教师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学生行为的启发。该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部分学生日语综合能力强的原因是喜欢看原版影视,于是就萌发了把影视听说应用于日语教学的想法,提出了“如何有效地设计影视视听说教学”这一研究问题,研究课题也就自然而生了。

哲学家波尔提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教师有没有问题意识,是能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面对众多的教育现象,要做一个有心人,多问些“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去关注和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四)同伴的互动交流

当老师们对寻找研究问题还是六神无主时,可以考虑召集几个同行、学校科研骨干教师或者其他科研人员、专家等举行一个“沙龙”式会谈,在谈话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启发,明晰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聊天中产生的课题

学校咖吧里,学校科研室主任、区科研室科研员以及二年级的两位语文老师神情投入地交流着,手上捧着热气腾腾的咖啡,时不时传出轻松的笑声。但这不是随便的聊天,而是在请区科研员参与,谈论着一线老师遇到的棘手问题。

语文教师甲:“课题选题真的很难,上次申报的课题没有通过,这次更没有方向了。”

语文教师乙:“是呀,我也知道课题从平时教学中的问题来,可是我的这些问题别人似乎都研究过了,还有研究的价值吗?”

科研员:“你们班好几个孩子的表达能力很不错,我几次在学校集体活动时,看到你班的那几个孩子在台上,虽然人小小的,但能说会道。”

语文教师甲:“是呀,我们班有几个男孩的表达的确很好。”

科研员:“那大多数孩子呢?”

语文教师甲:“其他的就不行了,平时站起来说话声音很轻,有的话也说不清楚。”

科研室主任:“其实低年级时应该培养他们说的能力,不然到了高年级就不敢开口说了。”

语文教师甲:“是的,我也尝试过很多方法,有些的确有作用,但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不太感兴趣了。”

科研室主任:“有没有想过游戏的形式呢?低年级的孩子应该会感兴趣。”

语文教师甲(乙):“你是说把说话训练和游戏结合在一起?”

科研室主任:“是的,用各种各样的游戏训练说话。”

语文教师甲:“这倒是个办法,不过……时间呢?低年级学习的课文量也很大,什么时候去做这样的游戏?”

科研员:“可以利用课前的两分钟预备铃呀!”游戏不必很复杂,只要起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说的兴趣就可以了。比如看一幅画,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孩子说说你看到的东西,看看哪个孩子记住的最多。”

语文教师甲:“这个想法不错,其实形式有很多,我想到还可以……”

语文教师乙:“我想到还可以……”

科研室主任:“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训练表达能力吗?”

语文教师甲:“有些游戏本身并不是为了要追求统一的答案,孩子们尽可以说自己的,想到什么说什么,那应该也锻炼孩子的思维吧。”

语文教师乙:“对啊,其实孩子理解问题的角度和我们大人很不一样,我们该鼓励他们的这种求异思维。”

科研员:“那么这样的游戏究竟有些什么样的形式呢?”

语文教师甲:“那可多了!”

科研室主任:“怎么样?那是不是有兴趣把它做成一个课题来研究呢?”

“哈哈哈!”

……

(选自陈宇卿《智慧教师 智慧学校——中小幼教育科研方略》,有改编)

就这样,在一次交谈中,一位语文老师确立了自己研究的问题,之后向区科研室申报了“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前说话游戏的形式研究”课题,并成功立项。 Ee0P4m6e2SJHsNiXIX9p2mpFONYj3oUZfOmk1m0XcNW+oUbJ0/lsuT2LvNi4jP7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