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概要: 选取上海、山东、福建、四川等多个地区青少年作为目标群体,既开展横断调查,也同时开展为期一年半的追踪研究。横断调查显示,青少年价值观认同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体现在福建和河南青少年对集体责任、遵纪守则以及超越进取价值观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山东青少年更认可时尚潮流价值观。也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九年级在集体责任和超越进取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七年级在遵纪守则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并在时尚潮流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女生在集体责任、遵纪守则和时尚潮流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追踪研究结果发现,男生和女生在超越进取、遵纪守则和时尚潮流价值观上发展的差异,以及七年级和十年级青少年在集体取向、遵纪守则、超越进取等价值观上不同的发展趋势。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价值观的总体发展趋势,也为今后青少年价值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性参照。
价值观是个体态度、观念的深层结构,决定个体对外在世界感知和反应的倾向(杨宜音,1998)。青少年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2009)提出的社会变迁和人类发展理论表明,社会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个体的文化价值观,从而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社会环境通过塑造社会化的目标、信念信仰和实践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Chen et al.,2010。)另有研究表明(Park et al.,2014),经济大萧条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及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以集体主义为主导,崇尚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准则。儿童青少年要有责任心,学会与他人合作,要能自我控制并遵守群体和社会准则,等等。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满足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到个体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西方思潮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中国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呈多样化发展态势。价值观念从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从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发展、从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向世俗性的价值目标转变(岑国桢,2007)。因此,在当前社会变迁背景下研究青少年价值观,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教育和传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更为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来说较为滞后。经济发展会影响个体的价值观认同,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个体会逐渐摆脱传统的保守的价值观(Herk & Poortinga, 2021。)以往研究也发现,城市青少年更加认同个体取向价值观(Chen et al.,2012。)因此,受当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可能出现差异。
价值取向的性别差异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就已显现。相比于女孩,男孩更注重个人的提升与发展(Block et al.,2018),更追求权力、刺激、享乐以及个体导向的价值观(Schwartz & Rubel, 2005;)而女孩则在集体取向上有更高的起始水平(陈万芬 等,2018)。其他研究也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加认可群体导向的价值观,而对于个体导向的价值观,男孩和女孩无明显差异(Liu et al.,2018。)总之,关于儿童和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性别差异目前仍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由于青少年时期个体遭遇的矛盾冲突较多,其价值观也有可能产生剧烈的变化。一项纵向研究探讨了道德相关价值观在成年期的变化(Thalmayer et al.,2019),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有所上升,对利己主义、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有所下降。与10年前相比(1988—1998年),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更为多元化:个人取向增强,社会取向减弱;利己意识上升,利他意识下降(刘庆龙 等,1995;刘月芳 等,1995;黄曼娜,1999)。对青春期早期个人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变化的追踪研究表明,自我增强和开放价值观变得越来越重要,自我导向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增长最大(Vecchion et al.,2019。)而近年国内研究却发现青少年早期个体取向和集体取向价值观均呈线性上升趋势(陈万芬 等,2018)。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轨迹。
综上,本研究结合横断和追踪研究,探索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地域和性别差异,并考查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趋势。
通过方便取样选取上海、河南、山东和甘肃四地初级中学以及山东、福建、上海、四川四地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最终获得有效被试共5 268人,其中,男生2 452人,女生2 638人,有178人没有报告性别;七年级934人,九年级737人,十年级2 527人,十一年级1 059人,有11人没有报告年级。鉴于缺失数据占的比例低于10%,在后续分析中对缺失值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进行处理。
在青岛和上海选取两所初中学校和两所高中学校作为本次研究的测查单位。分别于2021年春季学期、2021年秋季学期和2022年春季学期对四所学校中的七年级和十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施测,每次施测间隔六个月左右。
共有2 137名学生参与了此次调研,其中只参与了一次调查的学生有69人(3.23%),参与两次及以上的有2 068人(96.77%),因此在后续数据中剔除掉参与调查次数小于两次的被试,最终纳入参与两次或三次的个案。其中七年级共有616人(M 年龄 =13.08, SD=0.32,女生占43.8%),十年级共有1 461人(M 年龄 =16.05, SD=0.35,女生占54.1%)。在被试流失上,T2中没有参与调研的学生为65人,T3中没有参与调研的为204人,分别占T1人数的2.98%和9.28%,被试的流失率较小。流失的样本和非流失的样本在各价值观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s>0.05。因此我们在后续数据处理时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进行缺失值处理。
采用王晓峰等人(2018)编制的青少年价值观问卷,测量青少年的价值观水平。共有8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越看重这一价值观。本研究采用集体责任、遵纪守则、超越进取和时尚潮流四个维度,对所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在样本1中,四个价值观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9、0.84、0.91;在样本2中,四个维度在T1时间点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0.89、0.83、0.92,T2分别为0.90、0.92、0.87、0.93,T3分别为0.92、0.93、0.88、0.83。
本研究试图通过Mplus 8.0构建有条件的潜变量线性增长模型考察青少年价值观各维度的变化趋势;其中,性别与年级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而有条件潜变量线性增长模型的截距(I)和斜率(S)两个主要参数分别对应青少年价值观各维度的初始水平与发展速率。
在模型建立完毕且拟合指标较好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分别考虑性别与年级对模型系数的预测作用。如果性别与年级中的任意一者对某一价值观维度存在显著预测作用,则将进一步分组建立有条件的潜变量线性增长模型,从而更加深入地考察青少年价值观各维度发展趋势在性别与年级中存在的差异,对青少年价值观发展进行更加清晰和准确的探究。
以性别、年级和地区为自变量,以价值观4个维度为因变量做2×4×6的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主效应显著,Wilks' λ=0.99, F(4, 5 059)=11.71, p<0.001,偏η 2 =0.01;年级主效应显著,Wilks' λ=0.97, F(12, 13 385)=11.63, p<0.001,偏η 2 =0.01;地区主效应显著,Wilks' λ=0.95, F(20, 16 779)=12.55, p<0.001,偏η 2 =0.01;年级和地区的交互作用显著,Wilks' λ=0.98, F(20, 16 779)=4.06, p<0.001,偏η 2 =0.00;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Wilks' λ=1.00, F(12, 13 385)=0.98, p=0.47;性别和地区的交互作用不显著,Wilks' λ=1.00, F(20, 16 779)=8.38, p=0.67;性别、年级以及地区的交互作用不显著,Wilks' λ=1.00, F(20, 16 779)=1.304, p=0.16。之后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以及简单效应分析。
以性别为自变量,价值观的4个维度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集体责任维度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 5 088)=5.69, p=0.017,偏η 2 =0.001,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遵纪守则维度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 5 088)=60.18, p<0.001,偏η 2 =0.012,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超越进取维度上,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 5 088)=0.74, p=0.392;在时尚潮流维度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1, 5 088)=6.51, p=0.011,偏η 2 =0.009,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具体见表4-1。
表4-1 青少年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平均数及标准差)
以年级为自变量,价值观的4个维度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集体责任维度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3, 5 253)=8.88, p<0.001,偏η 2 =0.005;事后比较表明,九年级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在遵纪守则维度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3, 5 253)=27.20, p<0.001,偏η 2 =0.015;事后比较表明,七年级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在超越进取维度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3, 5 253)=6.48, p<0.001,偏η 2 =0.004;事后比较表明,九年级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七年级显著低于十年级。在时尚潮流维度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3, 5 253)=15.40, p<0.001,偏η 2 =0.009;事后比较表明,七年级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具体见表4-2。
表4-2 青少年价值观的年级差异(平均数及标准差)
以地区为自变量,价值观的4个维度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集体责任维度在不同地区的主效应显著,F(5, 5 261)=26.13, p<0.001,偏η 2 =0.024。事后比较表明福建显著低于其他地区;河南显著低于上海、四川、山东、甘肃;山东显著低于上海、甘肃。遵纪守则维度在不同地区的主效应显著,F(5, 5 261)=40.49, p<0.001,偏η 2 =0.037。事后比较表明河南显著低于其他地区;福建显著低于上海、四川、山东、甘肃;山东显著低于上海、四川。超越进取维度在不同地区的主效应显著,F(5, 5 261)=21.01, p<0.001,偏η 2 =0.020。事后比较表明福建显著低于上海、四川、山东、甘肃;河南显著低于上海、四川、山东、甘肃;上海显著低于四川、山东、甘肃。时尚潮流维度在不同地区的主效应显著,F(5, 5 261)=11.84, p<0.001,偏η 2 =0.011。事后比较表明山东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四川显著低于上海、甘肃。具体见表4-3。
表4-3 不同地区青少年价值观各维度的均值和标准差
注:***p<0.001
在集体责任维度上,年级和地区的交互作用显著,F(5, 5 062)=7.14, p<0.001,偏η 2 =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就七年级青少年而言,山东显著低于上海(p<0.001),显著高于河南(p<0.001;)甘肃显著低于上海(p=0.005),显著高于河南(p<0.001;)河南显著低于上海(p<0.001。)就十年级青少年而言,山东显著高于福建(p<0.001),显著低于上海(p<0.001;)福建显著低于山东(p<0.001)、四川(p<0.001)和上海(p<0.001。)就十一年级青少年而言,四川显著高于上海(p=0.043。)具体见图4-1。
图4-1 不同地区和年级青少年的集体责任价值观
在遵纪守则维度上,年级和地区的交互作用显著,F(5, 5 062)=6.27, p<0.001,偏η 2 =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就七年级青少年而言,山东显著低于甘肃(p=0.048)和上海(p<0.001),显著高于河南(p<0.001;)甘肃显著低于上海(p=0.026),显著高于河南(p<0.001;)上海显著高于河南(p<0.001。)就九年级青少年而言,山东显著高于河南(p=0.033),甘肃显著高于河南(p=0.023。)就十年级青少年而言,山东显著高于福建(p=0.001),显著低于上海(p<0.001;)福建显著低于四川(p<0.001)和上海(p<0.001。)就十一年级青少年而言,四川显著高于上海(p=0.034。)具体见图4-2。
图4-2 不同地区和年级青少年的遵纪守则价值观
在超越进取维度上,年级和地区的交互作用显著,F(5, 5 062)=5.41, p<0.001,偏η 2 =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就七年级青少年而言,山东显著高于河南(p<0.001;)甘肃显著高于河南(p=0.001;)上海显著高于河南(p<0.001。)就九年级青少年而言,甘肃显著高于河南(p=0.013。)就十年级青少年而言,山东显著高于福建(p<0.001)和上海(p<0.001),福建显著低于四川(p<0.001)和上海(p=0.006),四川显著高于上海(p=0.031。)就十一年级青少年而言,四川显著高于上海(p=0.026。)具体见图4-3。
图4-3 不同地区和年级青少年的超越进取价值观
在时尚潮流维度上,年级和地区的交互作用显著,F(5, 5 062)=3.15, p<0.01,偏η 2 =0.00。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就七年级青少年而言,山东显著高于河南(p<0.001),上海显著高于河南(p<0.001。)就九年级青少年而言,山东显著高于甘肃(p=0.005)和河南(p=0.005。)就十年级青少年而言,山东显著高于福建(p=0.025)、四川(p=0.005)和上海(p<0.001),四川显著低于山东(p=0.005。)具体见图4-4。
图4-4 不同地区和年级青少年的时尚潮流价值观
对三个时间点、不同性别和年级青少年各价值观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得分如表4-4所示。
表4-4 不同时间点内青少年价值观各维度的均值和标准差(M±SD)
对各研究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集体责任与遵纪守则、超越进取,遵纪守则与超越进取三个时间点的测量值均显著相关。具体结果如表4-5所示。
表4-5 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
注:*p<0.05, **p<0.01, ***p<0.001,下同
模型拟合指数与数据分析结果如表4-6所示。由表可见,各价值观模型CFI均大于0.95,除超越进取模型TLI等于0.866,其余价值观模型TLI均大于0.9,各模型RMSEA均小于0.1,SRMR均小于0.04,可见各价值观模型的拟合均较好。
表4-6 线性有条件潜变量增长模型拟合指标
此外,从表4-7中还可以看出,年级与性别对价值观的截距和斜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对截距的预测上,年级对集体责任的截距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03,p<0.05),对遵纪守则与超越进取的截距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03和0.07,ps<0.05),即在集体责任价值观上,十年级学生的起始水平显著低于七年级学生,但在遵纪守则和超越进取上,十年级则显著高于七年级。此外,性别对遵纪守则和时尚潮流的截距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6和0.18,ps<0.001),即相对于男生,女生有更高的遵纪守则与时尚潮流的起始水平。在对斜率的预测上,年级对遵纪守则和超越进取起到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03和-0.03,ps<0.01),即十年级学生在这两种价值观的上升速度显著小于七年级学生;性别对集体责任、遵纪守则和时尚潮流的斜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04~0.07, ps<0.05),即女生的上述三种价值取向上升的速度大于男生。
表4-7 线性有条件潜增长模型系数与性别和年级对系数预测指标
为进一步分析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分别就男性或女性被试构建有条件的线性增长模型,以此比较两者的差异。如图4-5所示,分别就不同性别组(图示结构为女性组)构建在结构上一致的有条件的线性增长模型,即均将年级作为控制变量,将三个时间点的集体责任作为考察其变化趋势的变量。通过在不同维度构建四组不同的模型来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差异,具体结果如表4-8所示。由表中结果可见,对于男生来说,只有超越进取是显著上升的,而对于女生而言,遵纪守则、超越进取、时尚潮流都是显著上升的。
图4-5 女生在遵纪守则维度的有条件的线性增长模型
表4-8 不同性别学生各价值观维度线性增长模型的拟合指标及系数
为进一步分析价值观的年级差异,分别就七年级或十年级学生构建有条件的线性增长模型,以此比较两者的差异,模型建立和比较过程与性别差异检验原理相同,模型结构如图4-6所示,在该模型中,考察的增长变量为七年级学生的集体责任,控制变量为性别。分别构建六组模型后得到的具体结果如表4-9所示。由表中结果可见,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只有遵纪守则是显著上升的,而对于十年级的学生而言,集体责任、遵纪守则、超越进取都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图4-6 七年级学生在集体责任维度的有条件的线性增长模型
表4-9 不同年级学生各价值观维度线性增长模型的拟合指标及系数
本研究首先对各地区初、高中青少年价值观进行横断调查,以了解不同年龄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青少年在价值观的各个维度在年级和性别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区的青少年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其次,分别在两年三个时间点探索了初中生和高中生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及年级和性别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超越进取这一价值观维度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此外,研究结果同时表现出了年龄与性别上的差异,亦即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受到年龄与性别的显著影响,在不同年级与性别中存在不同的发展趋势。
研究发现,在集体责任和超越进取维度上,九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在遵纪守则维度上,七年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在时尚潮流维度上,七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对于九年级青少年而言,他们正面临升学压力,也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父母和老师会不断激励他们努力奋斗,并告诉他们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性,因此九年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会更认同超越进取的价值观(李丹等,2018)。此外,九年级孩子即将与班级同学分离,会产生不舍等情绪,因而可能加强与同学的联系,并更愿意承担集体责任。与此相反,七年级学生刚步入初中生活,仍在应对新环境的各种压力,如同伴关系等。以往研究表明,当个体感知到同伴压力时,会更倾向于追求物质主义(Banerjee & Dittmar, 2008),因此七年级青少年一方面通过追求时尚潮流的服装、饰品使他们在同伴中更受欢迎,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不适感。此外,追求物质主义的青少年更不愿意帮助他人(Yang et al.,2018),他们会以自己为中心,规则意识较差,因此更不认可遵纪守则价值观。
价值观的性别差异体现在集体责任、遵纪守则和时尚潮流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集体责任和遵纪守则方面,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李丹,刘朝燕,朱旻斐,2011;李丹,宗利娟,刘俊升,2013)。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在社会化过程中,女生更多地被要求接纳他人,因此女生在集体中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相应地也会更愿意承担集体责任并且遵守集体规则。此外,与男生相比,女生更喜欢潮流的衣物和服饰,因此更认同时尚潮流价值观。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价值观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福建和河南青少年对集体责任、遵纪守则以及超越进取价值观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山东青少年更认可时尚潮流价值观。
福建省位于东海和南海的交通要冲,经济外向度高,在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尤其是个人主义文化的冲击。个人主义文化更注重个体自身的独特性与独立性(Grossmann & Na, 2014),并且认为及时享乐会使个体更幸福(Joshanloo & Jarden, 2016),在其影响下,个体的利他行为一定程度上会减少(Booysen et al.,2021。)因此,福建青少年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发展以及当下的享受,较少认可集体责任、遵纪守则以及超越进取价值观。相反,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社会变迁的今天仍然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可能的解释是沉重的课业压力使河南省青少年忽视了其他价值观念的发展。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河南省的人口数量位居全国前三,导致参加高考的学生也数量庞大,因此,河南省高考竞争非常激烈,他们不得不更加努力学习才能进入到自己心仪的学校,这使得青少年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对班集体以及其他事物的关注较少。
山东省一直被誉为齐鲁圣地,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山东的父母长辈就很重视后代的教育,在如今高考的压力下,为了能使孩子在高考中取胜,山东大部分父母甘愿做出任何牺牲,但与此同时,也给正在经历身心变化的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物质主义可以缓解个体的自我调节疲劳,即当个体长期消耗自我控制资源而产生持续性疲劳时,物质主义可以使个体进行自我补偿,产生愉悦感(王财玉,余秋婷,姬少华,2020)。因此,当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时,青少年更倾向于追求物质主义,如购买潮流的服饰、电子产品等。
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在超越进取价值观上都呈显著增长的发展趋势,并且女生超越进取的发展速率更高,这可能与社会对不同性别的要求改变有关。社会和成人的要求与期望会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桑标,刘俊升,2022),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男生更多的被要求独立、上进、有男子气概,因此大多数男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更认同超越进取价值观。然而近几十年来,性别平等意识越来越被经济、教育以及就业等领域认可(Solbes-Canales,2020),父母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希望女生也能够超越进取,因此女生也越来越追求独立、进步,并希望实现自己的潜能。
女生在遵纪守则和时尚潮流价值观上也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并有较高的起始水平。而且女生在集体取向和遵纪守则的发展速率也更快。以往研究发现女生在违反规则之后更容易产生内疚感(Clarke-Stewart & Parke, 2014),日常生活中,女生礼貌待人的意识更高,行为举止方面也更重视细节。这可能与女生在遵纪守则上有较快发展有关。在时尚潮流维度上,女生呈显著增长趋势,这可能与青少年自尊的性别差异有关。即使在社会变迁的当下,很多中国父母仍然保持传统的价值观,会更偏爱男生,从而导致女生的自尊水平较低(Xie et al.,2019。)而自尊会影响个体对物质主义的追求(周静,谢天,2019; Zawadzka, 2022; Zhang & Hawk, 2019),高自尊的个体内心世界较为充实,不需要外在的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白(杨宝琰等,2021),低自尊则相反。因此,女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通过追求时尚潮流来提高自己的自尊。在集体责任维度上,女生的发展速率更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女生更信任他人,也更愿意与他人建立或维持关系(Haselhuhn,2015),这会使她们产生更多的责任行为;另一方面,女生的共情能力更强,并且更愿意提供为他人提供支持和帮助(Graaff et al.,2017),这种特质使她们为群体成员所犯的错误感到难过,并更倾向于承担集体责任。
就年级差异而言,对于七年级的青少年,只有遵纪守则是显著增长的,表明这一社会性、工具性的价值观念随着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的社会化过程不断发展(杨宜音,1998)。而对于十年级的青少年而言,集体取向、遵纪守则、超越进取都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该阶段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转变提升自身的学业成绩,为高考取胜而进一步努力有关。也表现出一种个体的“优先价值观转向追求个人主观幸福、自我表现和政治参与的后物质主义”的可能趋势(李春玲,2020)。此外,十年级学生的集体责任起始水平显著低于七年级学生,表示出了青春期个体的集体意识降低。且相比于七年级学生,十年级学生具有更高的遵纪守则和超越进取的起始水平,但发展速率更低,即更趋近稳固,表现出青少年价值观的个人主义和现实化取向进一步增强,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价值取向色彩(沈潘艳,2017)。
横断研究发现,青少年价值观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和地区差异,且年级和地区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在地区上,福建和河南青少年对集体责任、遵纪守则以及超越进取价值观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山东青少年对时尚潮流价值观的认可度更高;在年级上,九年级更认可集体责任和超越进取价值观,七年级更认可时尚潮流价值观,但在其他价值观的认同都相对较低;在性别上女生更认同集体责任、遵纪守则和时尚潮流价值观。
追踪研究发现,在性别方面,男生和女生在超越进取价值观上都呈显著增长的发展趋势,并且女生超越进取价值观的发展速率更高。女生在遵纪守则和时尚潮流价值观上有较高起始水平,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并且女生在集体取向和遵纪守则价值观上的发展速率更快。在年级方面,对于十年级的青少年,集体取向、遵纪守则、超越进取都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对于七年级的青少年,只有遵纪守则是显著增长。此外,十年级学生的集体责任起始水平显著低于七年级学生;十年级学生遵纪守则和超越进取的起始水平更高,但发展速率更低。
岑国桢.(2007.)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万芬,刘俊升,李丹,陈欣银.(2018.)新时代青少年早期文化价值观的发展轨迹:同伴接纳的作用.心理科学,41(6),1302—1309.
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1989.)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心理学报,3, 274—283
黄曼娜.(1999.)我国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5(5),83—88.
李春玲.(2020.)我国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的多重理论视角.青年探索,6, 5—13.
李丹,宗利娟,刘俊升.(2013.)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之关系:班级氛围的调节效应.心理学报,45(9),1015—1025.
李丹,刘朝燕,朱旻斐.(2011.)责任关系视角下的儿童责任行为发展研究.应用心理学,17(2),108—115.
刘庆龙,张明武.(1995.)人生求索中的冲突与交融——首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纵向研究报告.当代青年研究,5, 6—11.
刘月芳,李育红,郑葵,李凌.(1995.)上海青年价值观纵向比较.青年研究,3, 14—20.
桑标,刘俊升.(2022.)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沈潘艳,辛勇,高靖,冯春.(2017.)中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变迁(1987—2015.)青年研究,4, 1—10.
王财玉,余秋婷,姬少华.(2020.)累了更“拜金”?自我调节疲劳对物质主义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8(3),591—595.
王晓峰,李丹,陈欣银,刘俊升,戴艳,郭虹蔓,徐婷.(2018.)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构成特征与适应功能研究.心理科学,41(6),1282—1291.
杨宝琰,陈莎莎,苏少青,陈芳丽.(2021.)外强中瘠、虚饰以财?自我威胁情境下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心理学报,53(6),667—680.
杨宜音.(1998.)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中国社会科学,2, 82—93.
周静,谢天.(2019.)物质主义者自我概念的特点和相关理论.心理科学进展,27(5),914—925.
Banerjee, R., & Dittmar, H.(2008).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materialism: The role of peer relations.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34(1), 17—31.
Block, K., Gonzalez, A.M., Schmader, T., & Baron, A.S.(2018).Early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re values predict anticipated family versus career orient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29(9), 1540—1547.
Booysen, F., Guvuriro, S., & Campher, C.(2021).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and preferences for altruism: A social discounting stud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178, 1—6.
Chen, X.Y., Bian, Y.F., Xin, T., Wang, L., & Silbereisen, R.K.(2010).Perceived social change and childrearing attitudes in China. European Psychologist , 15(4), 260—270.
Chen, X., Wang, L., & Liu, J.(2012).Adolescent cultural values and adjustment in the changing Chinese society.In G.Trommsdorff & X.Chen (Eds.), Values, religion, and culture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pp.235—252).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larke-Stewart, A., & Parke, R.(2013). Social developmen t.John Wiley & Sons, Inc.
Graaff, J.V., Carlo, G., Crocetti, E., & Koot, H.M., (2017).Pro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ce: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and links with empath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 47(5), 1086—1099.
Greenfield, P.M.(2009).Linking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al change: Shifting pathways of human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45(2), 401—418.
Grossmann, I., & Na, J.(2014).Research in culture and psychology: Past lessons and future challenges. WIREs Cognitive Science , 5(1), 1—14.
Haselhuhn, M.P., Kennedy, J.A., Kray, L.J., Van Zant, A.B., & Schweitzer, M.E.(2015).Gender differences in trust dynamics: Women trust more than men following a trust viol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56, 104—109.
Herk, H.V., & Poortinga, Y.H.(2012).Current and historical antecedents of individual value differences across 195 regions in Europ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 43(8), 1229—1248.
Joshanloo, M., & Jarden.(2016).A.Individualism as the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donism and happiness: A study in 19 nation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94, 149—152.
Liu, X.S., Fu, R., Li, D., Liu, J.S., & Chen, X.Y.(2018).Self-and group-orientations and adjustment in urban and rural Chinese children.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 49(9), 1440—1456.
Park, H., Twenge, J.M., & Greenfield, P.M.(2014).The Great Recession: Implications for adolescent values and behavior.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 5(3), 310—318.
Schwartz, S.H., & Rubel, T.(2005).Sex differences in value priorities: Cross-cultural and multimethod stud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89(6), 1010—1028.
Solbes-Canales, I., Valverde-Montesino, S., & Herranz-Hernández, P.(2020).Socializa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related to attributes and professions among young Spanish school-aged childre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11, 609.
Thalmayer, A.G., Saucier, G., Srivastava, S., Flournoy, J.C., & Costello, C.K.(2019).Ethics-relevant values in adulthood: Longitudinal findings from the life and time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87(6), 1119—1135.
Vecchione, M., Schwartz, S.H., Davidov, E., Cieciuch, J., Alessandri, G., & Marsicano, G.(2019).Stability and change of basic personal values in early adolescence: A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88(3), 447—463.
Xie, F., Xin, Z.Q., Chen, X., & Li, Z.(2019).Gender difference of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math anxiety: The effects of self-esteem, test anxiety and general anxiety. Sex Roles , 81(3—4), 235—244.
Yang, Z., Fu, X.Y., Yu, X.X., & Lv, Y.C.(2018).Longitudinal relations between adolescents' material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oward family, friends, and strange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 62, 162—170.
Zawadzka, A.M., Borchet, J., Iwanowska, M., & Lewandowska-Walter, A.(2022).Can self-esteem help teens resist unhealthy influence of materialistic goals promoted by role model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12, 68, 73, 88.
Zhang, Y., & Hawk, S.T.(2019).Considering the self in the link between self-esteem and materialistic valu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elf-construa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10, 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