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家庭教育中的普遍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渠道增多,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孩子们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复杂,这一切都使出生在这个时代的孩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家长也在培养孩子的时候空前焦虑甚至盲目,导致家庭教育中各种问题日益突出。

一 认知误区

(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虎爸”“虎妈”等词汇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在“虎爸”“虎妈”的棍棒底下又诞生了许多“牛娃”“鸡娃”,于是乎,近几年整个社会普遍进入“全民鸡血”状态。加之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必然引起孩子在求学方面的白热化竞争,家长过度教育现象比比皆是。不少家长要求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要写英文作文、要会算四位数加减法等。各大辅导机构不乏不到两岁的幼儿,学钢琴、学绘画、学围棋、学珠心算,甚至有家长让孩子仿效“玖月奇迹”从小学习“双排键”。而为了让孩子在“幼升小”大战中脱颖而出进入名校,不少家长在婴幼儿未达到一定认知水平的情况下,向孩子灌输大量学科知识。有的家长在“人有我不能无”的攀比想法的驱使下,让孩子在周一晚上到周五晚上的课余时间里也继续学习,周六、周日更是从早到晚,甚至连吃饭时间也被占用。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完全能够理解,可是这样的做法有可能磨灭孩子的天性。

(二)将家庭教育附属于学校教育

当前,我国不少家庭的教育功能已被异化,成为学校学科教育的延长,家长被异化为应试教育的陪练,抽空了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

很多家长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学校里,有老师监督课业,回到家里有父母监督学习,学生几乎成了一部学习机器。家长重视学习固然好,但轻视或舍弃家庭教育的其他功能,就会陷入未成年人教育的误区。

很多家长成了应试教育的陪练。除了严格监督孩子完成学校的作业,还额外给孩子布置了很多作业,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也完全围绕应试训练而展开。

做家长的几乎把全部心思、精力,以及财力都用在了子女的学习辅导、成绩提高上,以至于甚少考虑如何教孩子做一个诚实、勤劳的人,如何教孩子做到生活自理、人格自立等问题,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

(三)让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

有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往往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即认为孩子一旦被送进学校,教育的责任就落在相关机构。这种认识误区容易导致一方面家长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使孩子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一旦孩子在学校出现情绪不稳、行为不良,或是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家长就会认为是学校教育不当所致,家庭和学校之间甚至由此产生矛盾,不利于孩子的教养。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对象都是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任务。让孩子成人、成才,培养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的终极目标。

学校和家庭是不同的教育载体。概括而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职能不同。家庭具有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多种功能,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系统教育的机构,教育是其专门的功能。

(2)教育环境不同。家庭教育发生在自然的家庭环境之中,不需要专门的教学设备和固定的教材。学校是构建的教育环境,在统一的教室里,需要借助各种教学设施、课本来完成。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不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自然形成的,终身不变,父母有不可推卸的教养子女的义务。教师与学生是人为形成的师生关系,而且不断变化,教师有自行择业的权利。

(4)教育内容不同。家庭教育随意性强、灵活机动,教育内容涉及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学校教育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途径不同。家庭教育主要依靠父母自身人格的力量影响孩子,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学校教育主要依靠教师的言语,通过课本和教学设备向学生传授知识,教育过程是特定的、阶段性的。

(6)教育对象不同。家庭教育中父母多是一对一地进行个别教育。学校教育中教师多被安排对就读学生进行集体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种种不同,正是家庭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组织各自的特点,也决定了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时角色职责有所不同。

相关内容可以参考: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关颖.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教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二 方法误区

(一)教育方法简单甚至粗暴

有些家长自以为是,经常摆出长辈的架子,凡是自己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子女绝对服从,以此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容不得孩子半点解释。有的家长粗暴武断,经常居高临下地跟孩子说话,希望孩子完全接受自己的想法,缺乏和善的态度,导致孩子对家长“心口都不服”。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一旦孩子犯错误,不问原委、不分性质、不分场合,动辄严厉斥责、侮辱,甚至体罚孩子。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孩子正确认识到错误,而且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且无法弥补的后果。

(二)唯学习成绩至上

不少家长为孩子设计好了一条所谓的“发展道路”,即让孩子上有名的中小学,考上有名的大学,改变自己的阶层挤入上流社会。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孩子们夜以继日地奔波在各种培训班中,殊不知,在这种紧张的安排下,孩子们把学习当成走过场,只为完成任务。孩子们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效果可想而知。学者杨东平曾说过,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成功,有两个标准:一是孩子能够与书为友,养成阅读的习惯,“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二是孩子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两点,对孩子的教育也就算成功了,孩子就会主动学习。由此来看,不少家长的力气用错了地方。

由于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把学习看作是孩子唯一要做的事情,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包揽了除了学习之外的所有事情,比如洗衣服、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做的事情入不了自己的眼,一边指责孩子,一边包揽本来应由孩子自己来做的事情,让孩子得不到锻炼。看似好心为了孩子学习的家长,其实在无形中让孩子丧失了生活的能力,而缺少了生活能力的人,在社会上想要生存下去是很困难的。

(三)缺位的教育

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缺位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位,二是部分家庭出现的“丧偶式教育”。

留守儿童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是因为随着社会开放和城镇一体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鉴于城市和发达地区高昂的生活费用难以承受,加上多数农民工自身工作和生活尚不稳定,只好把未成年子女留在原籍,于是,便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而在城市中,父母双亲或单亲因外出工作、学习进修或其他原因长期不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这些孩子留守在家,或被寄托给亲戚、祖辈,他们成为类似农村留守儿童的又一个群体——城市留守儿童。这两类群体的家庭教育通常都是由祖辈或亲戚负责的,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心理疏导和管理,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和管理,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自由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不良行为。

现代家庭教育中还出现了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家庭角色的缺位——“丧偶式教育”,即夫妻一方只负责赚钱,几乎不参与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教育都由另一方负责。相对来说,爸爸缺位是最常见的。如果妈妈易焦虑、抑郁,特别是在生完孩子之后尤为明显,焦虑、神经质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这种家长缺位的教育导致孩子往往脾气较大、易怒,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较情绪化。一般来说,爸爸比妈妈更加理性、更有原则性,爸爸参与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保护和促进。

(四)错误的陪伴

与上述家长在教育中缺位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很多父母感叹“再不陪伴孩子他们就长大了”,所以他们想尽办法甚至牺牲自我去陪伴孩子。可这个时候,不少家长进入了下面几个误区:

1.陪同=陪伴

常看到父母亦步亦趋地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场、写作业……但孩子仍然是一个人自言自语或者自己玩,父母好像没听到孩子说的话,而在想自己的心事,甚至抱着手机不放。父母人在心不在,更没心情体验孩子的快乐,这样的陪同不算陪伴。

2.看管=陪伴

父母紧紧跟在孩子身边不断地提醒他们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替孩子做这做那,害怕孩子摔着,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弯路……父母没有看到孩子的需要,更没随着孩子的长大而不断扩展他们的独立成长空间。长此以往,不仅父母疲惫,孩子也辛苦,这样的看管不是陪伴。

3.物质满足=陪伴

很多父母为弥补忽略孩子的内疚,偶尔有时间陪孩子,就豪爽地花钱给孩子买各种东西,不管孩子需要的还是不需要的,都买。流行的品牌、最贵的学校、最好的老师,这些或许可以让父母自己内心平衡,却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缺爱的空虚。

4.说教=陪伴

很多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却不停地讲各种道理,讲自己有多辛苦,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说自己都是对的。父母以为这些话能激发孩子的积极生活状态,却不知在“内疚和负罪感”中长大的孩子最无力,他们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纠结和挣扎,没有力气去改变,孩子害怕这样的“陪伴”。

5.妈妈的守护=陪伴

很多家庭认为守护孩子是母亲的天职,在外赚钱养家是爸爸的责任,爸爸成了“不回家的人”。妈妈给予孩子母性的爱,而自信、力量、与世界的关系和联结,这些也是需要爸爸的引导和示范的,不可能什么都让妈妈代替。

父亲、母亲角色的差异和作用

关颖

父母双方都承担着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双亲抚育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最理想的模式。传统的中国是父权制社会,主张“男主外,女主内”,在家抚养孩子成为女人的“专利”,男人对家庭琐事和子女抚育少有顾及。这种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根深蒂固,尽管现代女性已走出家门参加工作,但父亲在抚育子女中的作用仍然未得到增强。

父亲和母亲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和行为表现,对孩子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一般认为,女性比较文静、温柔、细致、体贴、感情用事、注重小节,表现在教养方式上为静态、言教、慈爱;男性比较好动、理性、刚强、果断、不拘小节,表现在教养方式上为运动、示范、严厉。父亲和母亲所表现出的特质和行为方式虽然不同,但是没有优劣之分。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母配合、优势互补。只有父母给予孩子由内而外的呵护、有静有动的引领,孩子的身心发育才能顺畅,人格塑造才能完整。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专门论述了“双亲抚育”,指出“在过去的历史中,人们似乎找到了一个比较有效(效力总是相对的)的抚育方式,那就是双亲抚育”。他把夫妻和子女称作“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以此来描述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连接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家。而一旦夫妻一方从家庭中分离,这个“三角”失去了一条边,孩子从父亲或母亲那里得到的爱抚和教育便会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在现实中,尽管有的家庭其结构是完整的,但教育功能缺失,即父亲或母亲对孩子不尽抚养教育义务,这同样会给子女带来不利影响。

(资料来源:关颖.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教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oWVnOm3PzKbXAAkZOTPF6kddqEo0+lsmKlp0m+8pbIaJt2d5fetFvPDFscMuBp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