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单元,广义上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的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即家族。本书中的家庭是指亲子两代或三代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形成的团体。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是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生活关系的统一体,既包括代际结构,也包括人口结构,并且是二者组合起来的统一形式。家庭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对个体成长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家庭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点。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教育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既有来自家庭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社会环境的。
由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代际层次单一,家庭关系简单。这有利于家长为子女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保障教育的物质投入,达成一致的教养态度。但不少核心家庭存在一方基本不参与家庭生活,另一方承担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等问题。在我国,比较多见的情况是在家庭有了下一代之后,父亲基本不参与孩子的养育。
又称“隔代家庭”“祖孙家庭”。在这类家庭中,主要由祖辈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也称“隔代教养”。我国祖辈家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父母亲很少或根本不履行亲职,完全由(外)祖父母担负(外)孙子女的照顾及教养责任(这种情况在农村较多);另一种如三代同堂,父母亲履行若干亲职,祖辈承担部分抚育工作(这种情况在城市家庭中居多)。“隔代教养”已成为中国目前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
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承担抚养未成年子女责任的家庭。根据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可将其分为离婚式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分居式单亲家庭和未婚式单亲家庭四类。
夫妻一方再婚或者双方再婚组成的家庭。重组家庭的家长应尽快认清新的形势,适应并融入新的环境,扮演好新的角色,在教育上更需要特殊的技巧。
家庭中有两个或以上孩子的家庭。随着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的正式实施,近些年来,多子女家庭数量显著提高。随着三孩政策的出台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完善,生养两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将持续增加。平等、科学地处理多个孩子的教养问题、大孩的心理健康问题等,是家庭教育新的关注点。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像一张白纸,他/她身上的“一笔一划”都是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所留下的,不同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
权威型家长并不是指他们在事业上有多成功,或者是官做得有多大,而是指在孩子面前他们就是权威,他们说的话就是真理。他们认为,作为孩子,你必须听我的。他们帮孩子做决定、拿主意、规划人生,孩子只是归属于他们的“小傻子”。
权威型家长教养的孩子往往不能快速成长,可能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会不一致,遇到困难会被吓到不知所措,不能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当有一天要自己面对困难或者做决定的时候,他/她会不知道该怎么做。
民主型家长和权威型家长相反,他们能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以孩子为主体。遇到事情他们会和孩子商量,让孩子去拿主意,尊重孩子;遇到困难他们会鼓励孩子勇于担当,让孩子自己先去尝试解决。
这种家长培养的孩子,通常比较有思想、有主见。在关键的时刻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上他们会规划自己的时间,他们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相当,可能还会比同龄孩子更加成熟。
溺爱型家长会全部包办孩子的事情。这类家长太爱孩子了,爱到最后孩子什么也不会做。孩子在独自面对困难的时候只会逃避,或者被困难打倒。这类孩子能力很差,通常被自卑感包围。
这种现象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常表现为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等。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会在社会上到处碰壁。
冷漠型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在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时候放任不管,不给孩子立规矩,导致孩子任性地按自己的想法做事。
通常会产生两个极端:如果家长文化素养相对高、生活环境相对好的话,孩子可能会比较独立、自律;如果家长文化素养不是很高,生活环境也不是很好,则孩子很可能会没有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