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墨法

墨法,即用墨之法,也称“血法”。说具体一点,墨法就是书写中对墨汁的浓度、流动性以及水墨渗化状态的控制。墨法是书法技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说:“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故历代书家临池作书都极为讲究墨法。

墨法与水、笔法、宣纸、字体及书法家的审美情趣等因素密切相关,兹略述如下。

一、墨法与水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可见墨离不开水。可以说,墨与水就是书法中的血肉关系。墨汁是由墨和水组成的;墨汁的浓淡由水的多少所决定;墨多水少就浓,墨少水多就淡。由于墨汁中所含的墨与水的比例不同,在宣纸上显现的墨色也不一样。尽管墨色变化丰富多彩,但归纳起来,也不外乎浓、淡、干、湿等几种。

浓墨,指浓度大的墨,浓墨墨色如漆,乌黑光亮,显得丰实沉重,醒目易见精神,古今书法家多喜欢用浓墨。但墨太浓又会滞笔,影响书写效果。初学者宁可淡些,不宜太浓。

淡墨,指浓度低的墨。淡墨是相对浓墨而言,墨色淡雅。用得好的淡墨给人以清远静雅的美感。但如果太淡就会晕开,使字迹模糊,失去神采。只有浓淡适中,才能挥洒自如。

干墨,也称“枯墨”,毛笔蘸墨后,在书写过程中,笔毫内所含的墨汁逐渐减少,如果继续书写就会出现带有干枯、飞白的笔画,显得古拙老辣,苍劲有力。唐孙过庭《书谱》中言“带燥方润,将浓即枯”。书法作品中常出现的枯笔、渴笔、飞白就是干墨法的运用。

湿墨,墨汁中的水分含量多,墨色润泽酣畅,有的甚至会从点画中微微漫润晕化开来,产生意外的艺术效果。也有刻意饱蘸过量的墨汁,让墨在纸上自由蔓延,这种浸润点画之外的墨迹亦称“涨墨”。古人所谓“润含春雨”就是形容这种富于韵味的湿墨法。

用墨要使水和墨调和均匀,以便行笔流利顺畅。如果墨色达不到理想书写的要求,可将墨汁加水重新研磨调节。也可以把对水、墨的控制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充分利用宣纸的渗透效果,让水与墨在笔画线条中产生丰富的变化,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周星莲《临池管见》),要根据个人的审美需要和喜好灵活掌握。

二、墨法与笔法

中国书画同源,都讲究笔情墨趣。笔墨是衡量中国书画艺术高下的重要条件,故常把“笔墨”作为中国书画技法的总称。古人论墨法:“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华”;“用墨之法,即在用笔,笔无凝滞,墨彩自生”。可见墨法与笔法密切相关。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说:“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盖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林散之先生也说:“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林散之序跋文集》)可见笔与墨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笔墨交融,表现出书法血肉丰润,筋骨劲挺的神韵和情趣。

用墨还要考虑用笔法的提按、轻重、快慢以及笔毫的性能等因素,如软毫笔和长锋笔就不宜用太浓的墨,否则笔毫软弱无力,容易滞笔,难于施展。

三、墨法与宣纸

孙过庭说:“纸墨相发”(《书谱》),可见墨法与宣纸的性能关系密切。宣纸的性能不同,用墨的效果也不一样。熟宣纸表面经过加工处理,渗水性减弱,墨在熟宣纸上的变化不大。生宣纸表面未经加工,渗水性强,各种墨色在生宣纸上的变化丰富。好的宣纸能够把水与墨自然融合、冲撞、分离等所产生的各种墨色变化呈现出来。墨法讲究“墨韵”,就是要使墨在纸上渗化得恰到好处。因此要在书写实践中熟悉各种宣纸的性能,追求较好的用墨艺术效果。

四、墨法与字体

墨法与字体相关,字体不同,用墨的浓淡也不一样。宋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书法用墨,通常楷书、隶书、篆书用浓墨;行书、草书则相对淡些、湿些,也有的浓淡干湿相间。

五、墨法与审美

墨法还与书法家的个人爱好和审美情趣有关。他们用墨各求其趣,各臻其妙。如赵孟頫喜用浓墨,董其昌好用淡墨(图3-12),王铎则浓淡干湿兼施,我们看王铎的草书作品(图3-13),往往蘸一次墨书至枯竭方止。这样较为浓重的字与渴燥枯笔的字互为映照,以一种特有的墨色变化和节奏来表现书法的视觉效果。由此可见,墨法可以根据个人的审美取向灵活运用。

图3-12 明 董其昌 临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图3-13 明 王铎草书

总而言之,墨法的运用要考虑以上这些因素,以浓不滞凝,淡不失形,枯不失意,湿不臃肿为原则;做到“浓欲其活,淡欲其华”;追求古人所形容的“淡处如薄雾依微,焦处如双眸炯秀,干处在隐显不常之奇,湿处有浓翠欲滴之润”的艺术境界。

思考与练习

1.如何掌握“五字执笔法”的执笔要领?

2.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执笔习惯和写字姿势。

3.在临习过程中,训练三种运腕方法。

4.为什么说“书法以用笔为上”?

5.如何用墨?用墨要考虑哪些因素?

6.练习各种用笔方法。 RF/YM8mIrb08fJ8sx2hcKe8UzEPKRWJj2wrT3X5WBy2r7iUCCNW4Bs41s7SG7Et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