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凌宗伟老师的一篇文章《教学目标要指向学习者的学》。文中有如下观点:
反思我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往往是与任务联系在一起的,达成目标必须有任务驱动,我的这个认知更多的还是停留在驱动学生去“做”,而不是激发学生去“学”上。目标应该集中在学习上,而不仅是集中在做上。我的理解是,对任何人而言主动自觉地学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大多数情况下的学多少总是被动的。因此必要的任务驱动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设计的任务再完美也是徒劳的。“学”与“做”的重要区别是,一个指向的不单单是技能,更有理解与反思总结,而另一个则更多地指向任务。或者说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或许就能进一步理解加涅所举的这个教学目标的意图了:给予电池、灯泡和插座以及几根电线(情境),用电线连接电池和插座(行动),检测灯泡是否发亮(限制),以此演示(行为表现或内容)电路的制作(对象)。教学目标要指向学生的“学”,就要具体而明确,不仅要具有指向性,还要可操作、可评价,要能够让学习看得见。
再比如崔成林老师介绍的基于“产出导向”课堂的目标设计,也是指向了学生的学,同时有更深层的学习活动,通过看得见的思维成果或产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目标。
塞瑞·B·迪恩、伊丽莎白·罗斯·哈贝尔等所著《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9种教学方法》一书如此定义学习目标:它是学生应当知道、理解或能够做的事情,它是完成某项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的结果。学习结果的呈现形式一定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是教师或教材给予的现场信息。“产出导向”课堂主张以学习产品(成果、结论)为固着点,组织递进性学习活动,把学习产品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学习目标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就标准,反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地泛写教学目标。如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教学目标设计:①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做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③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积极观察和发现,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这种目标“学习产品”模糊,无法为学习结果定位,难于根据“过程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判断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很难引导学生发生真实的学习。
让我们对比一下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自尊自信》教学案例的学习目标:①阅读“探究园”中的“班级风景”展现的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三个情节,结合课本内容,填写自尊与自负、自尊与虚荣的区别表。②通过“实践与评价”的个案研讨,分析自卑心理的危害,归纳克服自卑、树立自尊自信的方法。③通过“提笔思考”,写一篇《“傲气”与“傲骨”》小短文。要求是理性思考,对比分析,以案说理,辨析自尊与自傲的不同表现和影响。“填表”“归纳方法”“写小短文”,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思维产品。学生是学习主体,指向明确,行为具体,这符合可操作、可测量、可实现的“产出导向”学习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产出导向”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目标明确地聚焦于学生最终有意义的学习结果上,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它不是正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围绕学生的最终“产品(思维成果)”来组织和开展学习,以明确的思维产品生成为目标反向设计学习过程,最终促成学习目标的达成。
新课标提出“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原则,这就为指向学习者的看得见的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指明了方向。
下面这个“任务设置”是我观察语文特级教师王竹香的课时发现的,评析部分则借鉴了年级主任吴波澜老师的观点。
一、微写作
从下面四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完成,不少于150字。
1.请用一种花来比喻胡晓凤老师,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
要求:符合胡老师形象并能自圆其说。
2.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来赞美胡晓凤老师。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3.请描述胡老师最打动你的一个瞬间,这个瞬间可以来自老师的语言、动作、祌态等。
4.胡老师的语文课堂一定让你受益匪浅,请结合你的学习实践给新语文老师提一两条建议。
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
二、作文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完成,不少于700字。
1.写写胡老师。请以“胡老师传”或“我眼中的胡老师”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如“留一把光阴的钥匙”,完成一篇记叙文。
2.写写语文。高一、高二两年的语文学习带给你怎样的体会和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实践,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3.写写生活。①结合高三入学体验,写一篇随笔,题目自拟。②观看《觉醒年代》,写一篇随笔,题目自拟。也可以此为素材修改期末考试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从形式上看,该任务的出题思路和新高考是一致的。无论是从题设字数,还是体例和规范上来看,该任务都是新高考下的“标准化”出题模式。
这样的题设格式虽然是应试的,但是处于高三学段,面对高三的考生,这又是易于接受的、恰当的、巧妙的。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应该处处和高考要求进行“对标”;而作为高三的老师,也应心中有“课标”,眼中有“考试”。
从内容上看,在“标准化”题设的外衣下,呈现的是:与生活紧密关联的情境,与学生紧密关联的人情,与语文紧密关联的技能,与学情紧密关联的调研。
1.与生活紧密关联的情境。
从题设的内容上看,这是对“换老师”一事的探讨。“换老师”是行政命令,学生不得不接受,但是“换老师”背后产生的思想波动,去哪抒发?如何抒发?与其在背后议论纷纷,不如将所思所想写出来。另外,所谓“语文即生活”,大概就是如此吧!把生活中的经历见闻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为成长路上的见证。
2.与学生紧密关联的人情。
朝夕相处两年的老师调走了,“师恩如何来报”?学生们大多想到的方式就是写张贺卡、一起聚餐等,但是通过这样的学科式的任务驱动,王老师其实也教授了学生另一种方法来感念师恩,教授了学生另一种方式来反思自我。这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而且能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地发展!
这些“人情世故”是我们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的重要一环。如何将学科教学与育人结合在一起?这个案例给出了示范。
通过此事,学生也会被新老师这份心思所打动。这样面对“前任”的方式,相信同学们是第一次见。这样的善良和博爱,同学们自然能感受得到。有了这份“人情”,相信“亲其师”也不太难,那“信其道”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3.与语文紧密关联的技能。
从题设中可以看出,每一个可选题目,都有语文技能的明确指向,例如用到了“比喻”“诗”“抒情”“建议”“记叙文”“议论文”等。
不仅如此,而且有确切要求,例如“符合胡老师形象并能自圆其说”“条理清楚,言之有物”等。
这些都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训练语文技能,有着鲜明的“语文特色”。完成任务,也就又一次进行了语文技能的操练,一举多得。
4.与学情紧密关联的调研。
从任务中,我们也感受到这是一份特别的学情调研。所谓透过文字可以看得见一个人,通过学生的习作,一个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可以快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情,了解每个个体背后的所思所想,恰当把握每个学生心中的感动点,也可以直白地收到他们对于新老师的建议。这就是学情调研的内核,但又那么有温度。
王老师的任务设计富有创意和暖意。最终,全班同学把一万九千多字的作品结集成文集,设计了精彩的封面,送给了胡晓凤老师,这是富有浓浓人情味的一份“谢师礼”。
如果回应前面两位特级教师提出的观点的话,王老师这个任务设计,一是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了指向学生的“学”,任务具体而明确,可操作,可测量,学习能被看得见;二是分解了学习任务,聚焦于具体的认知过程,且强调学生最终有意义的学习结果。因此,学生超越被动的学习任务,能够做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自觉地、喜悦地学习。学习围绕成果产品来组织和开展,学习与身边生活、人性情感、学科技能和学习方式有机联系,有效促成学习目标的达成,培养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与必备素质。
这说明目标指引着一系列目的性行为,学生对目标的主观价值判断、对成功的预期,在激发其学习动机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重视指向学习者看得见的学的目标的设定理念、策略、途径,也就是确定一个让学习者有自我动力系统的、能够学以致用的、师生共同确认且都能看得懂的学习目标,是落实新课标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