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谈谈日常课堂教与学的运行现状,透过表面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发现司空见惯的问题,找到习以为常的原因,使教师化“教”为“学”的课堂改进道路更加清晰通畅。从教的角度看,日常课堂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任务、组织教学过于随意、忽视学习氛围营造、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问题设计肤浅、学习活动过于简单、教学内容晦涩难懂等因素,导致教师常态课堂里出现一些“重教轻学”的程序化问题。
在日常的课堂上,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常常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关于……,大家都清楚了吗?关于……,同学们明白了吗?
再看看整个教室里面,通常是这样的场面:学生通常默不作声,表示认同;要么含糊地回答“嗯,是的,清楚了,明白了”。此时,教师往往会说:“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
“大家都清楚了吗?”“大家都明白了吗?”这类问题属于程序化的问题,答案常常都是出于被动的“是”,但是部分教师却习惯于此类问题的提问,问了一遍又一遍。这样的课堂在许多学校一年年地延续下来。
更有甚者,经常听到教师讲完了某个问题,会不自觉地说一声:是不是?对不对?在班级的集体环境中,这类问题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应付而已。不管懂不懂、会不会、是不是,学生们通常都会说懂、会、是。此时,教师得到的反馈信息是不可信的。其实,教师也不是真心想停下来收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和证据,也并非一定为了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问只是完成一个交替的程序。
在多数教师的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会要求学生举手回答。在小学阶段的课堂上,学生举手现象很是乐观,但是随着学生进入初中,年级升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少,以至于在一些高中学校的课堂上,看不到一个学生举手发言。当然,倡导学生积极举手,要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尤其是静思默想时间的基础之上。
还有一种现象,教师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外显的情状会让学生感知到答案的对错。比如教师每每遇到学生答案不正确时,会说“还有别的答案吗”“你敢肯定吗”,学生就会感知到答案是错误的;当学生答案错误时,教师便眉头紧皱或摇头,一派严肃的样子;若有学生说出想要的答案,立即笑容满面,随即重复一遍或把答案板书在黑板上。这些潜意识的举动也不是真正为了启发学生思考。
进一步分析学生的表现会发现,即便认为教师是认真对待自己的,多数学生也不愿意打断全班同学说“不明白”,即便当时知道有的地方没听懂,多数学生也不太可能当众提出疑问。因为多数学生会担心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面子,会担心损害班级或小组的集体利益。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师的这种似是而非、可有可无的提问,部分学生往往不懂却自以为懂了。如果教师的问题指向某个明确的学生,那么其他学生就无法注意到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不会再对所提问题积极动脑,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一些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他们不仅会给出欠真实的回答,还会自以为是。尽管这不是教师主观上想要的,但客观效果却是如此。
这样的课堂是很多学校教师的常态课堂。当学生看透了教师提问的本质目的,时间久了就不想再迎合老师了,甚至有的学生会猜到这节课老师不会提问到自己,会渐渐进入舒适区,这也是课堂上举手者很少的原因。
好的课堂应该追求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机会,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师生单一对话模式,形成生生对话、组组对话、师生对话等多维度立体的对话交流方式。同时,还要形成课堂容错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消除恐惧心理。
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出错、不积极回答问题等原因全部归咎于学生,多想一想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不是有效合理。讲过了,只表明教师教的任务完成了,而学生学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教师不妨经常提醒自己:是自己教过了,还是让学生自己学过了?当这个问题成为自己的教学观念后,相信自己的教学行为会跟着转变,学会摈弃集体应答式提问方式,让学生在问题中高效学习,用客观、精准的反馈评价方式代替低效的程序化提问方式。
记得在一次课堂展示结束后,我现场采访了八年级学生张淼,她说出了课堂上的真实需求与感受:“老师可以跟同学之间更好地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给了我们更多的展现机会,让我们把自己内心真实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说得多好啊!这不就是课堂所追求的本质状态吗?不管是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的选择、反馈评价的应对、问题任务的挖掘、活动规则的制定,还有诸如预习、复习、考试等有关学生学习的事项,如果都能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内心真实的一面,学生怎会不爱课堂、不想学习?在这样的课堂情境里,真实的对话出现了,有深度、有意义的学习发生了。
课堂上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生成概念并应用概念,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在课堂上流畅地质疑、问难、补充,教师点拨、引导、追问,“到位而不越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运用文本主问题(大问题)作为贯穿课堂首尾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爆发。
其实,我一直认为,课堂里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教师侧身、躬身、全身地倾听学生的话语。而要收获最美的语言与声音,教师的课堂用语则需要非常讲究,否则,不会产生倾听的情感环境,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感动学生的真实内心。
当大家阅读完以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再比较本文谈及的现象,答案定会自知。
你同桌刚才讲了什么?
别人在发言时请不要举手。
跟老师想法不一样的请举手。
你很努力地在想,你正走在思考的路上。
只有一个组的同学举手,说明好多人还没找到,那我们打开文本再读一遍。
孩子,让我们一起思考、讨论好吗?
你也要认真积极思考,我们很想看到你能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谁能为他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他提供方法和帮助?
看来你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还不是很成熟,没关系,我建议你的同学给你做个提醒,怎么样?
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但是嘴上还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请你再学说一遍。
课堂上老师总在提问,学生就是不积极主动表现,就是不愿意回答问题,就是不想合作,怎么办?我想,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教师的教学观念里,原因自然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其思维停留在自己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自己要讲多少答案、自己要完成多少任务上,却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与状况,也就是没有建立在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学的课堂的观念之上,其课堂自然是教师主宰下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自然会让低效的程序化问题大有市场。教师需要创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来改变这一状况,引导学生之间尊重彼此的努力、贡献甚至是错误。
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不一样了,课程理念与考试改革政策也与过去不同了,甚至周边的环境、社会、世界都变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更与以前大不相同,若老师的课堂却没有变,或变化缓慢,就不适应当下的教育了。
在某个戏剧课程培训活动中,我全程跟踪观看,其中有一个目的,想了解导演是如何指导演员排戏的。这能够给大家带来另一种思维视角,来改善自己的师生互动和提问方式,让课堂更加有效。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导演经常说的一句话——“毛病需要在舞台上纠正”。比如学生刚开始在台上不会走,或紧张、或羞涩,眼神飘忽不定,要么往上瞅,要么看着地板。但是经导演一点拨,学生立即纠正过来,步伐稳定了,眼睛专注了,精神自信了,气质上来了。再比如学生在舞台上说话声音很低,导演边用语言引导,边逐渐远离该生,引导学生说话的声音逐渐增大。
从中我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在舞台上让学生亲自尝试行动,才能发现问题,也只有在舞台上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靠说教,要有指导的方法、工具或支架。
导演为了引导学生在舞台上能够瞬间爆发感情,请这些孩子表演最令自己气愤、无奈和伤心的情境,其中不少孩子表演了自己父母的问题。有的孩子大声喊:“每次回家第一句话就是赶快做作业,你不知道我一天在学校也很累吗?还骑自行车回家。你总是拿我与其他同学比较,就是看不到我的任何优点。我凭什么总是听你的?我不干了!”
虽然是表演,但从孩子们声嘶力竭的喊声中,从他们气愤无奈的情感暴露中,甚至从他们的眼泪中,我感触到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与抵抗。更让我明白的是,父母每天的唠叨又有多少作用呢?没有理解、策略、技巧和共情的交流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这又让我想起老师们的日常行为。我发现不少老师总是耗费很多课余时间,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学业,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但不少学生却总是屡教不改。
这位导演的工作技巧是一种很有效的解决策略,我们应该重视起课堂时间,在课堂里尽量解决一切问题。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不高,你完全不需要大声告诉他大点声,而是效仿导演,离学生远一点,说“我没听到,再说一遍”,或许学生就会声音高起来;再比如,学生上课不习惯认真倾听,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养成躬身倾听的习惯,再用手或眼神示意其他同学也要认真倾听,时间久了,这个班的学生一定都会养成认真倾听对方说话的习惯。
而在本文所陈述的现象中,却往往听到这样的话:“这个问题留在课下解决。”而课下却经常听到这句话:“我都讲过多少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这都是课堂上“重教轻学”的程序化问题造成的后果。课堂里的问题要在课堂里解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