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负责落实学校“双减”的工作,当看到几个老师做的一组关于“双减”作业方面的问卷调查的分析数据后,我顿感“压力山大”。在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是什么让学生、家长的负担如此之大?为什么关于“双减”的呼声如此强烈?是单纯的教育“内卷”现象还是有更本质的根源问题?好奇感与探究心驱使我打开“负”的潘多拉盒子,努力去思考怎样才能用好“负”,做好“减”,让孩子在学习上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让教育回归本真。
数据分析更能准确再现学生的心声,就让我们从统计结果中一探究竟吧!经过老师们的精心设计,在同学和家长们的配合下,通过在线调研的形式,最终我们得到了学生每天在校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情况的数据:
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接近90%的学生基本能够在校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这让“双减”背景下的我们不禁松了一口气,孩子们终于可以减“负”了。但是看到下面的数据,我们又不由得紧张起来。
分析调查结果,可看出原来学生肩上的“负”不单单来源于学校,来源于老师的课堂。“负”从哪里来?这才是实现“减”的突破点。“负”是如何产生的?这才是为学生减“负”的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学校想尽办法在课堂增质提效方面进行努力、精心设计作业,目的就是给学生放学后减“负”,可是却事与愿违。尽管学校布置的作业在减少,可课外班和家长布置的作业却增多了。所以,学生真的减“负”了吗?学校为学生减“负”费尽了“苦心”,但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并没有降低。随着高学历家长的数量和比例的增加,“教育内卷”逐渐成为风靡家长圈的奇怪现象。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和攀比,让内卷成风,所以孩子们的校外压力越来越大。可是,这些来自校外的压力和内卷对孩子来说是他们想要的吗?对他们的健康全面成长真的有积极向上的作用吗?再来看下面这组数据。
从这项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认为学校作业对其帮助最大,课外班作业、家长布置的作业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大,可是这两种作业却占据了孩子们放学回家后的大部分时间。在孩子们心目中所有作业形式中的“自主安排的作业”却被学生认为是对他们帮助作用最小的。自主安排作业,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的空间,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最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作用最小。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没有了自主安排作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也无法享受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果。
从学生对分层作业喜欢的程度(见下图)及原因调查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纯真的心声:他们很喜欢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因为这样可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例如,有的学生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将基础题和中等题出色地完成就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有的学生的基础特别好,基础题已经掌握得特别好,他们可以跳过基础题直接从中等题做起,既节约了时间也提升了自己。但是其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好多家长不管不顾自己孩子的能力水平,让其必须完成ABC所有难度层级的作业,如果完不成就给孩子疯狂报课外班进行补习,课外班再留很多作业,导致孩子回家后的时间越来越紧张,加之休息不好,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从所有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孩子们渴望自主,但是家长的期望、课外班的压力给他们带来了额外的焦虑和负担,这种负担急需被减掉。
要想真正为孩子们减掉不必要的负担,让教育回归学校和本真,那我们必须根据科学的数据分析,找准解决问题的发力点,寻求各个方面和层面的配合,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最终高效解决问题,真正让孩子在幸福感中学习和成长。
现阶段,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学校和家长理应担负起教育和监护孩子的责任。无论是家长还是课外班目前给孩子带来的负担,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都是对孩子教育负责的表现,只是这种责任心有时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分配教育责任。但是这绝对不仅仅是家长和课外班的事,作为主流教育引领者的学校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同时,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增强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育的信心。
家长首先要从心理上相信学校,相信孩子具有无限的可能。学校的老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一定会给予学生最无私的关爱。家长需要做的是起到鼓励陪伴的作用,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而不是硬性额外布置作业。要让孩子在自主中学会学习、学会规划。孩子的自主规划的过程也是形成责任心的过程。所以,作为家长,在平时的教育引导中要教会孩子形成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自我管理、自主进步。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很希望孩子可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习惯,但是由于没有从小树立起这种意识,当意识到自主能力不足时,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焦虑现象。作为学校,应该主动承担起培养学生习惯和为家长排除教育困惑的责任。其实,教育就是要从日常小事入手,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班级管理和自主管理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开拓新的教育资源,利用家长会、家长教育问题咨询热线等方式对有需求的家长提供培养孩子的科学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和家长形成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教育合力,共同为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而努力。
个人成长的诉求是提升自我最快和最有效的方式。所以,从学生角度而言,要主动树立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争取锻炼自己的机会。同时,作为学生要及时向家长和学校反馈自身的真实情况与愿望,寻求必要帮助。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自律习惯,杜绝只有督促才能学习成长的现象!
学校、家长、学生三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用好“负”,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为他们增加学习成长的幸福感,最终才能让教育回归学校,回归本真!
陈大伟教授说: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智及而不能仁守”。比如,很多人都认识到现在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学生的社会交往、社会活动时间太少,可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往往就缺乏一颗仁爱之心、关爱之心,不能坚守那些真正对学生有意义的事,所以很多时候是“仁心不足”。我认为,好的教育要回归“见义勇为”,看到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利益放一放,多为学生考虑。
我有自己一直坚持的观点:学校要主动自觉行动起来,直面现实问题,动真碰硬,体现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担当。“专业减负”的原点应该是课堂改革的高效益。
追求课堂高效益的本质就是做到化“教”为“学”,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由重教到重学,重问题的生成、思维的碰撞、精彩观念的诞生、当堂的反馈与达标等。当教学中该完成的任务在课堂就能解决时,教师布置的课下作业就会减少,教师就会自觉设计分层次作业,设计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生活性、研究性的作业,甚至不布置课下书面作业。学生愿意学习,是因为他们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学校需要协调各个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作业布置的质量与数量,要求教师精心备课、精心选题、精心批阅、精心讲解,自觉进行课堂变革,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加关注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校要鼓励教师开发精彩课程,创新多种学习方式,创设优雅轻松的环境与文化,积极培训教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等,为提升教学效益准备好各种支撑条件。学校要引导家长们明白,孩子学习的高质量主阵地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会学习的品质很重要。
本篇文章介绍的问卷调查中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应该让家长和老师们,以及学校的管理者们都清楚知晓,然后再系统地设计基于学生“学”的课堂、作业、课程等教育要素,家校社实现有效理解与合作,形成化“教”为“学”的良好教育生态,学生的负担才能真正降下来。只要抓住这个本,理解这个逻辑,我们的教育就不会背离规律与科学,“双减”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