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善于化“教”为“学”

导语

什么情况下,孩子会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我们先来看下这组对比:一个爱学习、习惯于主动学习的孩子,在遇到难题时,大脑启动的是应战机制,他会想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而学习上消极被动的孩子,在遇到难题时,大脑首先启动的是应付机制,要么乱写一通,要么直接放弃,告诉你“我就是不行”“我做不到”。

柏拉图说过:“教育者只能给予推动,使学生自己去找到必须认识的东西。”如果学生每天疲于应付,就会很快抹杀其天性与潜能,磨灭了学习的快乐与好奇。孩子的好奇心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复杂的因素。从学校层面,笔者呼吁:能否把“教室”改为“学室”?能否将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能否让课堂呈现出多维度立体的对话交流方式?……这些思想的萌芽或是行动的探索,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规划自己学习的习惯,培养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实现更加主动地学习。

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助学者角色,如此便将教师由“讲台上的圣人”重新定位为“站在边上的指导者”,教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而不是学生的“老板或是经理人”,从主要承担讲的责任变为引导出意义创造和观念检验。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得很漂亮”,也可以“错得很有价值”。

要让学生“会学”,教师就须将目光从单一关注内容向关注学法指导转变。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教育者努力使自己不被需要,学生更加独立才能真正有收获,教学相长才能让教学的魅力大放异彩。 NIU0+T/csPJ3nRis5El38C9rdCkkXK4As26iGb/KB8itawl7EsG8qXeRgXyTb2M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